陳清
電影里,一望無際、茫茫黃沙中伴隨著落日余暉緩緩行進的駝隊,總是在人們的心里留下特別的印象,它似乎成為中國西北地區(qū)神秘文化的代表,給人以無盡的遐思。而這,正是中國從漢代開始形成,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的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jīng)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絲綢之路”的典型景象。
“絲綢之路”千年歷盡滄桑,不僅繁榮了經(jīng)濟,更孕育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中華文化。矗立在蒼茫古道中的無數(shù)石窟以及石窟里琳瑯滿目、色彩鮮艷的佛教造像、壁畫藝術給人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敖z綢之路”像一條紐帶把這些石窟貫穿其中,形成了一條佛教石窟鏈,反映了佛教藝術的傳承與交流,展現(xiàn)出了絲綢之路宗教傳播的脈絡和地域文化風貌。這是古老中國歷史文明的象征,它無須語言翻譯,便展示了2000年前古代中國人民的高度智慧與佛教藝術永恒的神秘高深。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國聯(lián)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成為首例跨國合作而成功申遺的項目。包括炳靈寺石窟在內(nèi)的全國22個遺產(chǎn)點,同時列入遺產(chǎn)名錄。在此背景下,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石窟藝術”系列叢書:《莫高窟》《云岡》《榆林窟》《麥積山》《炳靈寺》就具有了莫大的意義。叢書以豐富的圖像和精美的裝幀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為我們描繪了中西文化融合的藝術歷程、展示了博大精深的絲路文化和佛教藝術,值得細細品鑒。
選材合理、梳理得當
叢書選取中國石窟的精華、具有代表性的石窟藝術編纂出版,極好地體現(xiàn)了中國石窟藝術的豐富性。五個石窟既有共性又有個性,互為補充,共同構成絲路文化大框架下的中國石窟藝術。如,“榆林窟的洞窟形制、壁畫和彩塑、題材內(nèi)容與藝術風格和莫高窟相近,學術界習慣將榆林窟納入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東千佛洞、水峽口石窟、下洞子石窟、肅北五個廟石窟)體系。與莫高窟相比,榆林窟又有自身的藝術特點。吐蕃時期興建的第25窟壁畫藝術是中國同期壁畫中的精華;五代、宋時期,榆林窟所新建和重修的洞窟28個,是榆林窟的主體。西夏、元代洞窟及其以藏傳密教為主的不同民族壁畫藝術,是中國晚期石窟寺壁畫藝術中的精華,補充了莫高窟的不足?!?/p>
叢書以時間順序為經(jīng),以題材種類為緯,從時間軸和內(nèi)容軸兩個維度,以學術性哲思對中國石窟藝術進行了全方位的梳理研究。如炳靈寺卷,按西秦、北魏、北周、隋、初唐、盛唐、中晚唐、西夏、明的順序分別梳理造像、壁畫、題記和石塔等。脈絡清晰,條理分明,易于讀者在比較中理解和記憶。
裝幀精美、圖文并茂
叢書為大十六開本,設計有函套、護封、硬封,對書籍層層保護和裝飾。護封以神秘的深色為底,封面設計為清晰精美的全版石窟藝術圖片,封底裝飾小幅面藝術圖片并配有簡潔的文字(出版社名稱)和條形碼。在大面積黑底色的襯托下,圖片異常清晰而具視覺沖擊力,凸顯出了石窟佛教藝術精致神秘的古老色彩。函套和硬封則言簡意賅,以靈動的書法字體結合穩(wěn)重平實的中英文印刷字體,一黑一白、一大一小、一動一靜,于白底黑字間和諧地詮釋出滿滿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色彩和濃濃的現(xiàn)代感。內(nèi)頁除清晰的文字、精美的圖片,天頭隨時出現(xiàn)的不同風格種類的小巧飛天圖案尤其顯出書籍設計的獨具匠心和巧妙可愛。根據(jù)行文加諸章節(jié)之前的云紋圖案亦如同一貼增味劑,令讀者于濃濃的書卷氣中一掃疲憊,興味盎然。這樣的精心設計構思,所謂“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令人迫不及待地期待著“大珠小珠落玉盤”境界之來臨。逐頁翻讀,豐富精美的圖像便一一呈現(xiàn)眼前。
叢書文筆生動,在注重學術性的同時更加關注可讀性,緊密圍繞佛教文化,以大量各時代洞窟內(nèi)的佛教造像(包括泥塑和石雕、石胎泥塑等)、壁畫(包括尊像畫、經(jīng)變畫、故事畫、密教曼荼羅、供養(yǎng)人畫像、裝飾圖案畫等)傳遞地域化的人文情懷,激起民眾的崇拜心理,進而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又以圖配文形式詳細展現(xiàn)了石窟所處地理位置及風貌,給讀者直觀的認識,猶如身臨其境沐浴在石窟藝術的寶庫中?!赌呖摺肪硎珍泩D片150余幅,《麥積山》卷200余幅,《丙靈寺》卷180余幅,《榆林窟》卷、《云崗》卷均為150余幅。叢書文字不僅需要簡明扼要地詮釋圖像,還作為一條主線貫穿說明我國石窟佛教藝術歷史之變異與發(fā)展,實際上是一部濃縮了的中國佛教藝術史。雖每卷文字不多,但于每卷開篇均有資深學界學者作文詳述石窟藝術的發(fā)展歷程、藝術特點等,并為每幀精美圖片做出名稱、種類、朝代、藝術特點等簡介,較之以文字為主體的晦澀難懂的佛教藝術史著作,更易為一般讀者所接受,展現(xiàn)出“藝術圖像學”之魅力。如炳靈寺卷65圖,注解為“第42龕佛、菩薩像。盛唐,佛、菩薩像豐滿圓潤,綽約多姿。唐代開放和兼容并蓄的社會風氣,打破了以前程式化的造像模式,佛教造像已完全中國化、世俗化?!蓖ㄋ滓锥?。同時,叢書的文字部分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對古代石窟藝術發(fā)展特點的深刻理解和個人的學術見解。如榆林窟卷,“特別是水月觀音在印度和西域的石窟中沒有,是中國式的觀音形象?!薄坝芰挚呶飨臅r期第2窟的水月觀音表現(xiàn)觀音菩薩在山水竹石之間,把中國的山水畫與佛教的菩薩結合起來,意境清新,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p>
資料詳實、數(shù)據(jù)準確
叢書作者均為資深學者,如麥積山卷執(zhí)行主編魏文斌,蘭州大學考古與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教授,敦煌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石窟寺考古與佛教藝術研究。又如莫高窟卷、榆林窟卷主編樊錦詩,敦煌研究院院長、研究館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兼任蘭州大學、東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敦煌石窟考古研究、石窟科學保護和石窟科學管理等工作。作者均在國內(nèi)外權威專業(yè)學術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數(shù)十篇并出版學術專著和主持各級研究課題。有嚴謹?shù)闹螌W精神和深厚的學術底蘊。為叢書的出版在學術上提供了質(zhì)量保證。
叢書數(shù)據(jù)精確,為作者在長期的研究和實踐過程中得出。如麥積山卷中,“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存各類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畫面積約979.54平方米。其中造像多為北朝(北魏、西魏、北周)作品,并反映了北朝各個階段的造像藝術特點,全面展示了北朝泥塑造像發(fā)展演變的過程,被譽為‘北朝雕塑陳列館”。
叢書的出版是當前我國經(jīng)濟文化建設與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展示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卷為我國“一帶一路”舉措的深入發(fā)展提供文化支撐。本書根據(jù)歷史發(fā)展邏輯,進行理論闡述,具有很強的系統(tǒng)性,學術性。本書要言不煩,簡明清晰,可讀性強,在高度享受美感之時,使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nèi)得到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