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楚
【摘 要】 中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要結合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德育教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充分發(fā)揮品德課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要結合實際,開展有針對性的德育活動,增強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針對性、主動性、實效性。
【關鍵詞】 中小學德育;培育;民族精神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8-00-01
一、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意義
在中小學校開展的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動,就是以偉大的民族精神為內容,對中小學生集體和個人進行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活動,讓學生了解、繼承、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優(yōu)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蛾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任務第一條就是:從增強愛國情感做起,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二、結合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德育教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實施原則
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應該根據(jù)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堅持育人為本,重在實踐,教育、引導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培養(yǎng)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充分發(fā)揮品德課在中小學德育教學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師要采取入情、入理、入心的教學方法,適應學生發(fā)展特點和需求,貼近學生的認知方式,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受以及行為養(yǎng)成,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落到具體的教育行為中,從學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約束與養(yǎng)成入手。
1、德育教學活動要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使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
從中小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出發(fā),德育教學必須加強與生活和社會的緊密聯(lián)系,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題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結合起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講道理和實踐體驗的緊密結合,這樣的教學才會富有針對性,實效性。
2、德育教學過程要以情激情。
民族精神教育只有觸動學生心靈,引發(fā)感動,才能引領精神成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建立起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這是教學達到同頻共振的前提。其次,要創(chuàng)設富有情感的教學氛圍,以情感培養(yǎng)情感。再次,教師以發(fā)自內心深處的激情進行課堂講述,這樣才能有真情實感,用情感去感化、教育學生。
3、通過學生自我教育,提高教育實效性
學生自我教育,是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動?;顒有问接址謨煞N:一是結合國內外重大時事開展活動。比如可利用上課前5分鐘時間;鼓勵學生開展新聞綜評活動,讓學生輪流將當前國內外熱點、難點聚焦進行播報和討論。二是針對學生自身的問題開展活動。如針對學生浪費嚴重的問題,可舉辦“反浪費展覽”,由此培育學生勤儉節(jié)約的意識、艱苦奮斗的作風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4、“請進來,走出去”,讓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體驗民族精神
用社會力量來啟發(fā)、教育學生。一是請進來。邀請本地英模、勞模來講述其感人事跡,培育學生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精神,二是走出去,將課堂搬進社會,學生通過調查訪問、參觀等社會實踐活動形式,獲得親身體驗,增強對社會主義中國和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
5、發(fā)揮教師的人格魅力作用,做發(fā)揚民族精神的示范者
烏申斯基這樣概括教師在學生思想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教師的個人榜樣,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陽光”,它能使學生形成與教師一樣良好的品德。培育青少年的民族精神,也需要通過教師的人格力量來實現(xiàn)。每個思想品德課教師都應以對國家、對民族的熱愛之情去感染學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來教育影響學生,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升華學生的人格。
(三)結合實際,開展有針對性的德育活動,增強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針對性、主動性、實效性
1、挖掘地方德育資源,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強,榜樣對他們具有很大的影響。學校應該從學生身邊入手,挖掘學生最熟悉的地方德育資源,組織學生參觀當?shù)馗黝惒┪镳^、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增強學生對民族精神的親身感受。利用春節(jié)、中秋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等傳統(tǒng)佳節(jié),廣泛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動,如地方戲曲演唱會、唐詩宋詞朗誦會、燈謎會、琴棋書畫展示會、端午知識競賽等,用我國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去感染學生,使他們真正熱愛自己祖國的文化,以中華民族文化為榮,并主動利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讓中華民族精神在心中深深扎根。
2、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堅持每周升旗活動。學校利用每周一以及重要節(jié)日、紀念日、大型集體活動時間,舉行莊嚴、隆重的升旗儀式,要求全體學生會唱《國歌》。通過唱《國歌》,人人爭當旗手、護旗手活動和國旗下講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堅持開展好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題教育月”活動。充分利用新學年開學,新生入學教育,慶祝教師節(jié),9.20“公民道德宣傳日”和迎接國慶、中秋節(jié)等活動,以中華傳統(tǒng)美德和革命傳統(tǒng)為重點,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扎實有效的主題教育活動。通過德育劇創(chuàng)作展演活動,學習身邊英雄,爭當民族精神傳人的活動等,提高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實效。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們要努力做到使學校的墻壁也說話”。學校要在校園里懸掛偉人、文化名人的畫像、語錄,營造一種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圍與民族精神教育氛圍,建設校園文化陣地,營造良好的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育人環(huán)境。
4、構建“三位一體”德育網(wǎng)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強化學校、家庭、社區(qū)“三位一體”的德育網(wǎng)絡,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有機結合的開放式“三結合”大德育體系,拓寬德育空間,形成教育合力。開展學生社會道德實踐活動,按照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把學生參與社區(qū)道德實踐活動的成果納入學生評價體系,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
2、中宣部教育部《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