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寒秋
海右此亭占,濟南名士多。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繁如星辰的詩篇,這其中,義有若干“能吏”在濟南城的治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們代表了不同時期,濟南城市管理、建設(shè)的不同方向。
曹操的濟南政績
從戰(zhàn)國至唐代,在現(xiàn)濟南市及周邊地區(qū),存在濟南國、濟南郡。自公元前204年至815年,濟南國、濟南郡的國都就在章丘東平陵故城,時間長達1000年。三國時期著名人物曹操就曾在東平陵故城任國相,并留下令后人稱道的政績。
184年,曹操擔任濟南國相,在任濟南國相期間,勵精圖治,為民辦了幾件實事,件件切中時弊。到任伊始,首先大刀闊斧地整頓吏治,決心“除殘去穢,平心選舉”。曹操一方面上奏朝廷,一舉罷免了八個縣令;另一方面“平心選舉”德才兼?zhèn)涞娜瞬艦橥鯂鴮倮?,或者輸送中央政府。一系列整頓吏治的舉措,深受民眾歡迎,而那些貪贓枉法、巧取豪奪之徒驚恐不已,惶惶不可終日,紛紛遁逃,“竄入他郡”。于是,“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西漢初興起的立廟祭祀之風到東漢時有增無減,其中以濟南國為最。濟南國的官民尊城陽王劉章為神,紛紛為其建立祠廟,以求保佑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三四百年間,這一風俗愈演愈烈,地方官吏沒有敢禁止的。當時的濟南國城陽王祠廟最多,城邑、鄉(xiāng)亭、村聚普遍建立,竟達600多處。每逢祭祀,巨商和官吏相勾結(jié),利用淫祀標榜祖宗的所謂“功德”,抬高其社會地位,欺詐百姓,騙取錢財,祭祀之風越來越奢侈,老百姓卻越來越貧窮。一般庶民敢怒不敢言,只得任其搜刮。
因此,曹操在濟南國相任上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一舉搗毀600余座城陽景王祠,不準官民舉行祭祀,違者嚴懲不貸。
曹操擔任濟南國相不足一年,整頓吏治、禁斷淫祠的舉措就大見成效。年輕的曹操也算是初步實現(xiàn)了自己“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的夙愿。然而有一得必有一失,曹操在濟南任上的所作所為為自己樹立了名聲,同時也觸犯了濟南當?shù)睾缽娨约皩m廷里當權(quán)大宦官的利益,他擔心因此會招來家禍,就急流勇退,上書稱病,辭職返鄉(xiāng)了。
時年29歲的曹操雖然在濟南任相時間很短,但打擊貪官污吏,廢除淫祠,充分顯示了他非凡的膽識魄力和政治才干。
曾鞏:齊州兩年賢太守
西晉永嘉年間,平陵城已廢棄不用,郡治西遷至歷城。北魏,統(tǒng)治者在今濟南附近地區(qū),設(shè)置齊州,洽歷城。隋曾稱齊郡。唐為齊州濟南郡。宋徽宗政和年間升為濟南府。
北宋時期的濟南與今日濟南的地理區(qū)域大體吻合,城市建設(shè)的格局也與今日有著一定程度的延續(x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此居官兩年,除了詩文之外,他的諸多施政措施為城市建設(shè)做出了重大貢獻。
曾鞏任齊州知州期間,河北調(diào)集民工修黃河,齊州按舊例應(yīng)出二萬丁,按當時的戶口冊應(yīng)當三丁抽一,但曾鞏在核實戶口、清查隱漏之后將其改為九丁抽一,大大減輕了當?shù)匕傩盏呢摀ν醢彩菩械囊种坪缽?、富國強兵的青苗、市易、免役、農(nóng)田、水利等新法,曾鞏雖有不同看法,但也積極在齊州推行實施。他還十分重視發(fā)展齊州當?shù)氐慕逃?,曾下令各學(xué)校皆授《尚書》,重新振興了齊州地區(qū)的《尚書》之學(xué),推動了當?shù)匚幕逃聵I(yè)的發(fā)展。
曾鞏對當時濟南的“城市建設(shè)”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其中最主要、最廣為人知的是主持修建了齊州北水門。由于濟南多泉,這些泉水匯而為溝渠,環(huán)繞匯流至齊州城的西北處,舊時在北城之下留有城門來排泄北城墻內(nèi)的積水。但是如果遇上大雨洪澇,北城墻外的積水就會暴漲,人們就不得不用“荊葦為蔽,納土于門,以防外水之入”,這樣既不牢固,又會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曾鞏即于熙寧五年(1072)二、三月主持“以庫錢買石,僦民為工”,利用原來的城門,用石頭壘砌了兩岸,中間置以石楗,安上了兩大扇木門,并“視水之高下而閉縱之”。
自北水門建成以后,濟南城“內(nèi)外之水,禁障宣通,皆得其節(jié),人無后廬,勞費以熄”,城北的水患問題從根本上得到了解決。
如今,北水門遺址位于大明湖公園東北隅,元代時,又在北水門上加蓋城樓,后稱匯波樓,成為濟南一景:匯波晚照。
此外,曾鞏還主持修建了百花堤、百花臺和北渚、環(huán)波、水香等亭,以及芙蓉、水西、湖西、北池、百花等七橋,使當時的西湖(今大明湖)成為濟南的一大名勝。
曾鞏雖然在濟南居官僅有兩年,但他留下的豐厚遺產(chǎn)惠澤千年。在明初正統(tǒng)年間(1447年前后),當?shù)氐娜藗兙驮谇Х鹕桨肷窖闲藿嗽?,并刻其像祀之。到了清道光年間,人們又在大明湖東北岸重建了曾公祠(后改名為南豐祠)?,F(xiàn)在,南豐祠已成了大明湖畔的一處重要人文景觀,向人們昭示著曾鞏這位文壇大家與濟南山水的不解之緣。
而今,珍珠泉畔的海棠園中,一株海棠花開滿枝,迎風搖曳,相傳為曾鞏手植。
古代濟南最大規(guī)模城市外擴
古代濟南城的最大一次拓展,是19世紀60年代。
解放前,老濟南曾有內(nèi)外兩道城墻,內(nèi)城墻是明朝時由土城墻改為磚石城墻,在今護城河沿線。外城墻即圩子墻,修筑于清朝咸豐年間。當時,南方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北方也活躍著一支農(nóng)民起義軍——捻軍。1861年4月10日,捻軍由肥城進入長清縣城,濟南一度戒嚴。
1860年,為防止捻軍攻打濟南,清政府撥銀7000兩,命山東巡撫譚廷襄在濟南老城外,自東至西(北面臨湖除外)三面挑壕筑圩,擴建外郭,修建外城,名為“圩子”。這道圩子墻,東圩子墻大致沿今歷山路一線,南圩子墻為文化東路、文化西路,西圩子墻沿順河街一線。因濟南城北為大明湖,城外當時是沼澤地,故缺北圩子墻。
同治四至六年(1865~1867),山東巡撫閻敬銘、丁寶楨、濟南知府蕭培元將土墻改筑為石墻。岱安、永固、永靖、永鎮(zhèn)、永綏五門有門樓,海晏、濟安二門有門洞無門樓。從而使?jié)铣蔀楸鴷纤^“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古代城防體系最發(fā)達的堅城。
蕭培元,云南昆明人,1862年任濟南府知府。在任期間,捐修濟南府文廟和閔子祠墓,在濟南府所屬16州縣捐設(shè)義學(xué)并設(shè)育嬰堂,施衣給食。1873年,升任代理山東按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