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本棟
水墨蒼勁雪意寒
文/毛本棟
《雪灘雙鷺圖》
在中國古代繪畫中,以雪景為題材的繪畫數(shù)量眾多,涉及山水、花鳥以及人物等,是古代畫家喜愛表現(xiàn)的一類畫作。這類畫作出現(xiàn)于東晉,唐宋時期得以興盛,早期傾向于寫實,后來注重表現(xiàn)意境,出現(xiàn)了大量的水墨雪景畫,有著獨特的文化韻味和藝術(shù)魅力。在所見過的水墨雪景畫中,我最愛南宋畫家馬遠的《雪灘雙鷺圖》,畫中所表現(xiàn)出的孤獨、寧靜、清凈、生命意興等意境,不僅體現(xiàn)著畫家對四季中的冬景,尤其是雪這種景物獨特的喜愛之情,更表現(xiàn)了畫面之外,畫家的創(chuàng)作心境及其向往的人格精神。
馬遠(約1140-1225),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祖父時代隨宋室南遷,徙居于錢塘(今杭州),曾于光宗、寧宗兩朝(1190-1224)為畫院待詔。馬氏出身于繪畫世家,一門五代從曾祖父馬賁起至其子馬麟止,都是畫院畫家。他受到家庭的影響,又能在畫院中觀摩到歷代的典藏作品,自然有助于畫藝、畫境的精進和創(chuàng)新。馬遠的繪畫兼及山水、花鳥、人物,尤以山水畫的成就最為卓越。不論構(gòu)圖、筆法或是意境等方面皆獨樹一幟,脫離前人的束縛,創(chuàng)立了“水墨蒼勁”一派的風格,成為后世宗法的對象。馬遠以邊角式的構(gòu)圖來表現(xiàn)煙水彌漫中的山川景物,故有“馬一角”之譽。他的作品常將真實的自然界加以精練,以留白的方式來造境,看似寥寥一角,實則小中見大,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具有詩一般的抒情效果。
《雪灘雙鷺圖》中,雪崖枯枝,蘆竹寒汀,灘旁有白鷺四只,三只聚集于石角,其中一只僅露其首而已,第四只則站立于溪畔,均作瑟縮之狀,將一份不勝寒冷的情景,描寫得讓人確有身臨其境之感。有人認為雪天的景致,白茫茫的一片,應易于描繪,可是要能畫出雪天清冷的感覺,絕非易事。馬遠在此以濃墨畫樹石,積雪處則以留白來表現(xiàn),形成黑白強烈的對比。加上襯景的陰霾天色、在迷蒙中的遠山和蘆草叢,都以淡墨渲染而成,而白鷺的畫法則幾乎不見墨痕,純白和昏暝相映成趣,使得整幅畫充分表現(xiàn)清冷寂靜的寒天意趣,達到了畫雪得其清的境界。幅中畫樹有以方硬的筆法、濃重的焦墨來鉤劃輪廓,以顯示其堅挺硬朗,并皴擦出像是斧頭劈過的痕跡般之“斧劈”皴法,筆力蒼勁,卻又有水墨渾融之處,這正是馬遠被稱為“水墨蒼勁”一派的緣由了。
畫面以雪景為背景,從左側(cè)伸出的帶有積雪的樹枝,向下彎曲后轉(zhuǎn)向右上伸長,橫斜曲折極富變化。左側(cè)及下部的山石,以帶水的墨筆作“斧劈皴”畫出方硬有棱角的“一角”。值得注意的是,整個畫面表現(xiàn)出大雪天的寒氣逼人,一片寧靜,而枝頭上的兩只跳動鳴叫的小鳥,則使之顯得靜中有動,增添了生機。前景的樹枝、山石均以焦墨勾勒,山石后露出的竹葉施以淺色,其余均施以淡淡的水墨,筆墨技法的運用與描寫對象的特征及作品意境相融相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