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石
日機大轟炸及其對蔣介石的“斬首行動”
楊天石
空襲是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超越空間障礙,炸毀敵方的軍事堡壘、軍隊、武器,以及城市、建筑、居民群,造成巨大的破壞。日本在侵華戰(zhàn)爭中,依仗其空中優(yōu)勢,經(jīng)常發(fā)動對中國的空襲。其中,有一種空襲,以炸毀、炸斃中國的軍事、行政機構(gòu),特別是中國軍事和行政領(lǐng)導人為目標。這種空襲,現(xiàn)代軍事理論稱之為“斬首行動”。蔣介石,作為抗戰(zhàn)時期的中國政府和軍事機構(gòu)的最高領(lǐng)導人,自然會被日機視為需要搜尋并加以炸斃的首要對象 。
徐州會戰(zhàn)是南京保衛(wèi)戰(zhàn)后又一次大的會戰(zhàn)。日軍為了打通津浦路,溝通南北戰(zhàn)場,進而窒息隴海路,威脅平漢路,準備進攻武漢,于1937年12月下旬計劃進攻徐州。
1938年4月5日,中國軍隊四面圍殲臺兒莊東北之敵。6日,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北三角地區(qū)包圍日軍2萬余人,殘敵萬余人向北潰退。7日,中國軍隊將臺兒莊之敵肅清,取得空前大捷。自4月28日起,日軍將攻擊重點轉(zhuǎn)向徐州,當日,日機32架空襲徐州,投彈200余枚,居民死傷百數(shù)十人。此后,日機對徐州的轟炸不斷增強。
5月10日,日機五次襲擊徐州,投彈220余枚,毀民房4000余間,平民死傷300余人。11日,日機分7批襲擊徐州,狂施轟炸。12日,日機5架再襲徐州。13日晨,日機54架分批襲擊徐州,投彈300余枚,炸毀民房500余間,平民死傷百余人。記載稱:“連日敵來徐州轟炸,已成瘋狂狀態(tài)。”“警報竟日未解除?!碑斎?,蔣介石日記云:“敵機猛轟徐州車站與余嘗駐之四號房,幾成焦土,敵必欲殺余而甘心也?!薄八奶柗俊?,在徐州,曾為蔣介石住處。從這天日記可見,蔣介石已經(jīng)察覺,日本企圖利用空襲將自己炸死。
南京淪陷前,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長期抗戰(zhàn),實際上,大部分行政和軍事機構(gòu)均暫遷武漢,因此,武漢就成了日軍在攻克南京之后的重要進攻目標,也就成了日本空軍的重要襲擊目標。
1938年4月29日,蔣介石日記云:“倭王生辰,倭機襲漢,被我擊落者十余架?!边@是武漢時期蔣日記對日機轟炸的首次記載。當日,日機36架空襲武漢。蘇聯(lián)志愿空軍與中國空軍起飛迎戰(zhàn),擊落日機21架。事后,蔣介石曾致電武漢市國民黨黨部祝賀。
5月12日,蔣介石飛到鄭州部署軍事。26日,蔣介石自河南前線返回武昌。7月12日,蔣介石日記云:“上午敵機轟炸武昌,死傷三百余人?!碑斎眨諜C68架狂炸武漢,投彈百枚,死傷民眾650余人。
同年7月31日,日本大本營陸軍部提出《以秋季作戰(zhàn)為中心的戰(zhàn)爭指導大綱》,要求奪取漢口,“摧毀蔣政權(quán)的最后的統(tǒng)一中樞”。此后,對武漢的空襲加強、加緊。8月3日、6日、11日,多批次空襲武漢。8月12日,日機72架轟炸武昌、漢口,投彈350枚,死傷民眾700余人。其中,包括對湖北省政府蔣介石駐地的轟炸。據(jù)蔣介石日記記載:
上午十一時敵機六十架轟炸省府,余之位置共落大小炸彈萬余枚。四周各處皆被炸壞,而獨于我住處完整無恙,地下室雖被震動,然亦平安無事,死傷衛(wèi)士廿余人,人民四百余,而獨得余夫妻免此奇災(zāi),豈非上帝保佑之力乎!
晚,移住中央銀行漢口分行。
據(jù)報道,當日日機投彈共350余枚。蔣日記稱,其所在位置落彈“萬余枚”,顯系憑個人感覺估計,不確;其衛(wèi)士死傷至二十余人之多,當是事實,可見日機當日轟炸之猛烈。此次轟炸,日機將蔣介石駐地所在的湖北省政府作為轟炸中心,其目的自然指向蔣介石。
1938年10月24日,蔣介石反復思考,于中國軍隊撤離武漢前一日,才離開漢口,轉(zhuǎn)赴湖南衡陽。11 月25日—28日,蔣介石在南岳召開軍事會議,研究第二期抗戰(zhàn)轉(zhuǎn)守為攻的相關(guān)問題。12月1日,蔣到達廣西桂林,設(shè)立委員長桂林行營,以白崇禧為主任,統(tǒng)籌南方戰(zhàn)場。至1938年12月8日,蔣介石才自桂林到達重慶。
蔣介石抵達重慶之前,日本大本營即下達《關(guān)于陸海軍中央?yún)f(xié)定》,要求陸海軍航空部隊協(xié)同,“在中國各要地果敢地進行戰(zhàn)略、政略的航空作戰(zhàn),挫敗敵人的戰(zhàn)斗意志”。112月2日,日本大本營參謀長閑院宮載仁親王發(fā)布345號大陸作戰(zhàn)命令,宣稱要“攻擊敵戰(zhàn)略及政略中樞”,“特別要捕捉敵最高統(tǒng)帥及最高政治機關(guān),一舉殲滅之” 。2
蔣介石到重慶后,日本飛機的轟炸即追蹤而至。1938年12月26日,日本航空兵第一飛行團第60戰(zhàn)隊和第98戰(zhàn)隊的重型轟炸機,共22架,自漢口出發(fā),直飛重慶。當日,重慶濃云密霧,日本第60飛行隊放棄攻擊,第98飛行隊則在云層間隙中發(fā)現(xiàn)地面街市,便繼續(xù)投彈。重慶市民推測,天氣如此惡劣,敵機居然入川轟炸,當是因為“委員長來了重慶之故”。當時,蔣介石夫婦正住在緊鄰行政院的張群副院長寓所。據(jù)目擊者說:“委員長夫婦很從容地在樓窗上往外觀看”。3可見,這一對夫婦面臨空襲,卻并不緊張。
此后,日軍對重慶的空襲愈益加強,目標日益集中于蔣介石所在的軍事委員會機關(guān)。1939年5月3 日,日本華中第一空襲部隊的攻擊機45架來炸,其主要目標即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為中心。轟炸中,日軍首次使用燃燒彈。蔣介石當日日記云:“敵機四十余架,今日來渝軍委會附近投彈,市民死傷甚大也?!?月4日,日機27架再次來炸,仍以“委員長行營”、重慶防空司令部等處為中心。由于日機再次使用燃燒彈,引起的火災(zāi)比前一天更嚴重。蔣介石當日日記云:“敵機今日傍晚來渝轟炸,延燒實為有生以來第一次所見之慘事,目不忍睹,天父有靈,盍不使殘暴之敵速受其災(zāi)也?”5月3日、4日,日機連續(xù)兩日狂炸重慶市區(qū),日方通稱為“5月攻勢”。結(jié)果,重慶被災(zāi)7000余家,死亡5400余人,受傷3100人。它們雖是范圍廣泛的狂轟濫炸,但由于均以“軍事委員長行營”為中心,因此,其目標顯然在于炸斃蔣介石和中國軍隊的高級將領(lǐng)。
由于轟炸之后災(zāi)情嚴重,5月5日,蔣介石召集會議,勉勵黨政軍全體工作人員,努力從事難民救濟工作。會后,蔣介石召集各部主管談話,商討動員人力、物力,集中一切公私車輛、船只,免費輸送難民。他宣布,連他本人的用車也包括在內(nèi)。當日,蔣介石手諭先撥50萬元急賑,繼命孔祥熙立撥100萬元用于緊急救濟。其日記云:
民眾遭此苦痛仍無一句怨恨抗戰(zhàn)之言,思之更難自安,對此無知純潔之同胞,其行動雖多難約束,然而其神情之可愛,使余銘感無涯,遭此慘殘不能忍受之艱難,惟見此更增余樂觀與勇氣矣。
日本侵略者此次對重慶的轟炸,不區(qū)分軍事目標和民用建筑,軍事上稱之為“無差別轟炸”,日本則自稱為“戰(zhàn)略、政略的航空作戰(zhàn)”。其本意在離間重慶人民和重慶國民政府之間的關(guān)系,摧毀蔣介石和重慶人民的抵抗意志。蔣介石的這頁日記表明,適得其反。
5月6日,日本大本營海軍報道部長金澤正夫少將發(fā)表談話,威脅蔣介石和重慶國民政府,聲稱:“事至今日,無論是逃往成都,還是其他什么地方,我海軍航空隊優(yōu)秀的轟炸機隊的能力都能把他們找到,遲早免不了我軍之空襲,號稱400余州的中國,蔣介石沒有藏身之地乃是實情?!?這一談話表明,日機的轟炸雖然目標廣泛,但念茲在茲的還是炸斃蔣介石。
蔣介石在重慶的住處有林園、曾家?guī)r、北溫泉等處,最常住的則是長江南岸的黃山山莊,位于市中心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實際長期未用。日機5月3日和4日的大轟炸,自然未能傷及蔣介石本人,日本軍方很快了解到這點,迅速將黃山山莊納入轟炸目標。1939年6月11日,蔣介石日記云:
抗戰(zhàn)初期的中國空軍飛機
正午過江到黃山休息。敵機黃昏時又襲重慶,其一部目標則在黃山寓所,有一炸彈適中寓所球場,余正在三樓觀空戰(zhàn)也。
這一天,日機27架于19時15分進入重慶市區(qū),轟炸包括曾家?guī)r國民政府在內(nèi)的許多地方,共投彈116枚,燃燒彈17枚,重慶市民被炸死16人,炸傷124人。中國空軍和高炮部隊當即英勇阻擊,日機被擊落5架,其余倉皇飛離。從蔣介石日記可知,他的黃山寓所也在日機的轟炸范圍之內(nèi)。當日機向他的寓所——云岫樓投彈之際,他正在三樓上觀看中國空軍與日機搏戰(zhàn)。
值得指出的是,蔣介石不僅觀察空戰(zhàn),而且在研究空戰(zhàn),并曾親自指揮空戰(zhàn)。蔣介石性格特點是,只相信自己,事必躬親。他觀察空戰(zhàn)、研究空戰(zhàn)的結(jié)果是,覺得中國空軍指揮人員“遲鈍、無能”,于是便親自指揮。1940年5月18日,日軍開始實行“101號作戰(zhàn)轟炸”,將中國機場和軍事目標作為重點打擊目標。22日上午,日機50余架來襲,采用一種狡猾的“新戰(zhàn)術(shù)”,蔣介石觀察、研究之后,“連夜思維破敵之道”,于28日親自指揮中國空軍迎擊,其日記云:
敵機百余架今又來晝襲,以欺我驅(qū)逐機可用者,蓉、渝二地共有二十架,三日來親自指揮,以最少飛機卒能與敵機始終周旋在四五小時,使敵機不能如計轟炸,每次皆倉皇盲炸,以致無大損失,此實精神克服物質(zhì)之效也。
這則日記可以說明,部分重慶空戰(zhàn)是蔣介石親自指揮的。
同年8月19日,日機120余架在驅(qū)逐機掩護下,分四批空襲重慶,其最后一批使用“硫磺燒延彈”,因此,全市火光自午至晚,尚未滅熄。當日,蔣介石日記稱:“二年來之轟炸,以今日為最猛烈也,不勝憂憤,未知被災(zāi)同胞如何救護,思之但有苦悶。”下午,蔣介石向下傳達他的研究心得,日記云:“研究對敵驅(qū)逐機應(yīng)戰(zhàn)之方法,指示一切,未知能否見效,惟盡我心力,聽之于天而已?!?1日,繼續(xù)苦思“救火、保民與抵御大轟炸之法,以及對付驅(qū)逐機計劃”,自稱“焦急熟思極矣”。
廣州、武漢失陷后,華南沿海的主要港口為日軍占領(lǐng),中國和海外的聯(lián)系通道依靠云南和廣西。一為滇越鐵路,自越南河內(nèi)抵達云南昆明,一為桂越公路,自廣西通越南。其中桂越線公路約占輸入額的百分之三十。為了切斷廣西與海外的聯(lián)系,日軍于1939年秋決定進攻南寧。11月15日,日軍在廣西欽州灣登陸,桂南會戰(zhàn)開始。
11月24日,南寧失守。12月6日,日軍占領(lǐng)南寧東北的險要昆侖關(guān)。同月31日,中國軍隊在第五軍軍長杜聿明指揮下,空軍、炮兵、坦克、步兵等多兵種協(xié)同攻堅,殲敵4000余人,擊斃日軍旅團長中村正雄,攻克昆侖關(guān)。日軍旋即增兵反攻。中國在賓陽地區(qū)集結(jié)了30余師精銳部隊。不幸,日軍“斬首行動”奏效, 中國第38集團軍總司令部被炸,指揮系統(tǒng)失效。2月2日,日軍攻占賓陽,中國軍隊傷亡巨大。4日,第二軍副軍長鄭作民戰(zhàn)死,昆侖關(guān)再度易手。
抗戰(zhàn)期間蔣介石檢閱部隊
為了總結(jié)桂南會戰(zhàn)的經(jīng)驗教訓,蔣介石于1940 年2月21日自重慶飛經(jīng)桂林,轉(zhuǎn)赴柳州,計劃召開軍事會議。22日,蔣介石抵達柳江南岸羊角山麓的農(nóng)學院舊址,即以此為行轅。同日,柳州軍事會議開幕。蔣介石講評此戰(zhàn)失敗原因,訓話約兩小時。參加者有蘇聯(lián)軍事顧問、張治中、白崇禧、張發(fā)奎、李濟深、陳誠、商震、薛岳、余漢謀、李漢魂等人。當天下午,突來日機二十余架,對羊角山猛烈轟炸。蔣介石意識到敵機系為自己而來,急忙披衣,避入防空洞,敵機轟炸更烈。其情況,蔣介石日記記載道:
正午約俄顧問同餐。警報稱敵機廿七架,又稱卅架。過一時,未聞機聲,乃午睡至二時十五分。初醒,即聞機聲,乃命衛(wèi)士查機聲何來。余忽警覺敵機必來炸余,急速披衣,整裝外出,其匆促情狀無異西安事變之初。當出外時,世和稱敵機已由頭上飛過,似不緊要。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fā)動西安事變,兵圍臨潼,蔣介石慌不擇路,匆匆出逃。日記稱:“其匆促情狀無異西安事變之初”,可見日機飛抵羊角山時蔣介石的慌亂忙迫之情。不過,蔣介石的侍衛(wèi)王世和卻認為“似不緊要”,蔣介石不以為然,立即招呼張治中(文白)等與會將領(lǐng)進入防空洞躲避。日記繼續(xù)寫道:
余知敵機如來炸柳,其目標必在余也,乃即與文白等入后山之上層防空洞內(nèi)。不到五分時,敵機二十余架正向我防空洞上投彈。此時未知衛(wèi)士同人死傷之數(shù),甚念。頃得報稱,住室尚未炸中。余又戒同人敵機第二次必繼續(xù)來炸,不三分時,敵機乃低空俯沖,來炸者卅余架,其振蕩比第一次為尤烈。事后視察,其大部炸彈皆著洞上右方,約五十至百米突之山顛上。其僅傷衛(wèi)士十二人,本身無恙,此已三時十五分時矣。
短短的時間內(nèi),日機兩次轟炸,命中率很高,均在防空洞“上右方”,“洞內(nèi)振蕩甚烈,塵土滿洞,不辨面目”,可見屬于重磅炸彈。參加會議的李漢魂在日記中記載:“本日日機六十七架大炸羊角山(委座行轅),委座衛(wèi)士死傷數(shù)人,敵之諜報,亦良準也?!?
轟炸過后,蔣介石等改到其他地方繼續(xù)開會。日記云:
四時仍到交通(機械化)兵學校,召集將校會議,訓話一時半,身心如常,不覺其倦乏。此非上帝保佑,安得臻此。其比前年武昌被炸,與去年黃山被炸之程度,不可比擬。敵機皆知我即在之地與時,而其兇猛又如此,但總未為其所算,豈非天命乎?
蔣介石想起此前在武昌和重慶黃山時的被炸情景,也想起公元前496年孔子被困的情景。當年,孔子從衛(wèi)國到陳國去,路過匡地(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锶嗽艿紧攪F族陽虎的掠奪和殘殺??鬃拥南嗝才c陽虎相像,匡人誤以為孔子就是陽虎,所以將孔子圍困??鬃赢敃r曾感嘆道:“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羊角山的險情使蔣介石想起當年孔子被匡人包圍的故事,在日記一開始就寫了兩句話:“天之未喪斯文也,倭寇其如余何?”
羊角山轟炸給蔣介石留下了強烈印象。這一段時期,蔣介石連續(xù)失眠10天,午睡常醒。24日,他在《反省錄》中寫道:“若此日酣睡,對敵機亦如平日之大意,則此次恐難幸免,豈非天命乎?!?9日再次寫道:“敵大炸羊角山時,如用毒氣在此森林山洞之內(nèi),則其彈雖不中,而其效必大,豈不危哉!生死自有天命。”
“天命”是孔子思想和中國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它認為自然變化、社會發(fā)展、人的窮通禍福、生死存亡都由一種外在的神秘力量主宰,非人的因素所能改變。蔣介石將個人的“生死”委之“天命”,因此,并不畏懼,也并不想刻意規(guī)避。
曾家?guī)r是重慶國民政府所在,自然成為日機的轟炸重點。1940年6月,日機將曾家?guī)r的國民政府建筑炸塌,只有禮堂完整,蔣介石曾自誓:“即使將來再被全毀,而國府地點決不遷移也。”6
7月8日,國民黨在曾家?guī)r國民政府禮堂召開五屆七中全會。上午,蔣介石對美國民眾發(fā)表廣播演講,修改《告日本人民書》時,日機突飛重慶轟炸。當時,蔣介石正在黃山山莊途中,幸未遇險。下午,蔣介石到五屆七中全會發(fā)表閉幕講話,日機再次來襲,這一次,日機以重磅炸彈攻擊,彈落院中。蔣介石日記載:
下午,到國府開全會,閉幕訓話。本日敵機專炸我國府,彼知我全會仍在國府開會,而不被其轟炸所威脅矣。故其千磅之大彈適落于國府院內(nèi),而會場禮堂仍如故,無恙也。
日本方面既得知會議時間,也知道地點,于是以“千磅之大炸彈”專炸,而又落于“院內(nèi)”,顯系有備而來。
同年9月15日,10月17日,日機兩次空襲曾家?guī)r,或未命中,或未造成重大破壞。蔣介石甚至有過國民政府的建筑被炸,“其他各處人民之被炸可以減少”的念頭。7
日機對國民政府機關(guān)轟炸最烈在1941年。當年8月31日,日機225架分7批轟炸甘肅蘭州、云南昭通、西康西昌、四川重慶等多地,其中,重慶國民政府禮堂全部被炸。當日是星期日,為了準備星期一照例舉行的“總理紀念周”儀式,重慶國民政府連夜在廢墟上搭建帳篷。9月1日上午7時,蔣介石準時到會,其日記記載說:
7時到國府紀念周,原有禮堂全部炸毀,四周只見瓦礫殘壁。昨夜搭建臨時帳篷,在禮堂原址舉行。此乃余前年所謂即在瓦礫中亦在重慶國府原址作紀念周之決心也,今果應(yīng)矣。安知余于廿一年立志,欲于卅一年收回東北之志不能貫徹乎!
1932年是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年。當年9月13日,蔣介石在日記中自誓:“預(yù)期十年以內(nèi),恢復東三省,同為中華人民血氣之倫,當以此奮勉?!?8日,蔣介石聽到南京日人奏樂鞭炮,慶?!罢碱I(lǐng)偽滿”,自覺“如喪考妣”,在日記中寫道:“但愿上天佑吾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以前,在中正手中報復國仇,湔雪此無上之恥辱也?!爆F(xiàn)在,蔣介石面對“瓦礫殘壁”,在“臨時帳篷”中舉行孫中山紀念儀式,再次想起8年前的“收回東北之志”,期望有實現(xiàn)之日。
1940年日機對柳州羊角山的轟炸并未炸到蔣介石和國民黨的任何高級官員,但是,日本對重慶的轟炸仍在持續(xù)、加強,想對蔣介石采取“斬首行動”的計劃也仍在待機執(zhí)行。繼1939年的“100號作戰(zhàn)轟炸”之后,日軍于1940年發(fā)動“101號作戰(zhàn)轟炸”,1941年又發(fā)動“102號作戰(zhàn)轟炸”。
1941年可以說日機恐怖空襲最兇惡的一年。有時,日機晝夜連軸地持續(xù)轟炸7天7夜,每次轟炸最長時間5個小時。從5月到9月,持續(xù)轟炸5個月。5月3日、10日、16日,日機每天出動30至60架轟炸重慶。6月5日,日機24架分三批偷襲重慶,空襲警報連續(xù)5小時,因而發(fā)生校場口防空洞窒息慘案,計死1115人,傷776人。蔣介石日記稱:“聞之悲痛無已,精神甚受打擊。”6月7日至7月30日,日機對重慶進行19次空襲。其中7月28日,日本陸軍、海軍航空部隊聯(lián)合,對中國大后方進行第五次大轟炸,即所謂“102號作戰(zhàn)轟炸”,前后持續(xù)1個半月。8月8日至14日,日機連續(xù)7天7夜,對重慶進行疲勞式轟炸。蔣介石惦念在防空洞中避難百姓的艱辛,自稱“時時懷念,為之不安”,表示“不敢不勉”。8自然,在這些轟炸中,日軍也沒有忘記對蔣介石采取“斬首行動”。
1941年8月間,日本第三飛行團團長遠藤三郎得到情報,蔣介石將在黃山寓所召開軍事會議,又從離任的意大利駐中國大使口中得知黃山山莊的房屋位置和屋瓦的顏色,立刻制訂轟炸計劃,命令第60戰(zhàn)斗隊執(zhí)行。8月30日上午11時,遠藤率機自漢口出發(fā)。下午3時,27架轟炸機入侵重慶黃山山莊上空。此前一年,由于日本研制出一種新式驅(qū)逐機——零式戰(zhàn)機。這種戰(zhàn)機以超硬鋁合金制成,爬升率高,轉(zhuǎn)彎半徑小,速度快,航程遠,其性能遠遠超過當時蘇聯(lián)的戰(zhàn)機,因此,迅速掌握制空權(quán),中國驅(qū)逐機遠非對手,失去迎擊能力。盡管如此,當日來自地面的高射炮火仍然相當猛烈,使日機的轟炸受到阻遏。遠藤估計,蔣介石正在山莊,便從5500米的高空投彈。炸彈下落時,蔣介石正和將領(lǐng)們在黃山防空洞的東口樹下開會。其險情,蔣介石日記稱:
余與軍事會報各同志在黃山防空洞東口新樹下談軍事近狀,忽聞機聲,乃入洞內(nèi)再談。時約十分鐘,聞?wù)◤椨?,仍不以為意。不意連續(xù)轟炸,洞門為崩土塞沒,乃覺 其目標即在本洞。乃妻在北洞口茅屋前讀法文,未與我同在一處,甚恐妻被炸,即向北口去尋。幸彼近來,此心始安。惟今日之危,甚于二十七年之武昌與去年柳州之羊角山矣。惟山巖甚堅,洞甚固耳。炸后出洞視察,洞頂山上樹木盡毀,巖土崩墮,衛(wèi)士重傷者四人,死二人,即往慰問,血跡滿地,悲慘極矣。
這一次,日機的投彈仍然很準確、很猛烈,“三面洞口皆炸中堵塞”。在如此險惡的環(huán)境中,宋美齡卻仍然在“讀法文”,這在“空襲”史上恐怕是很少有的事情。
1940年5月,黃山山莊修建防空洞,這本來是為蔣介石的安全著想,但蔣介石卻認為施工標準過高,嚴厲批評有關(guān)人員逢迎拍馬,糜費國帑,主張懲辦。日記稱:“黃山新筑防空洞費力、費料太大,侍從人員之諂奉奢侈,可痛可憾,此輩誠不惜人民與國家之苦痛者也。”9他曾對張治中表示:“這還了得!”“太浪費,非辦他不可!”10可見,他當時所想,并不是個人的安危,而是“人民與國家的苦痛”。不久,他又檢點個人生活,在日記中寫道:“節(jié)欲、克己亦能實踐,不敢時忘人民痛苦與黨國憂患也?!?/p>
日本飛機對重慶及其周邊地區(qū)的大轟炸始于1938 年2月,至1944年12月,長達6年10個月。其間,直接炸死16376人,傷16453人。以城區(qū)房屋計,自1938年至1941年,共約炸毀11824棟,21295間。以社會財產(chǎn)損失計,直接損失50億元法幣,間接損失約33億元法幣。11
日機對重慶及其周邊地區(qū)的轟炸只是典型的例子,事實上,這種轟炸遍及于中國許多地區(qū),其造成的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的損失自然也遠超于上述數(shù)字。1940年7月22日,蔣介石日記云:
本周敵機以氣候云雨不能來炸重慶,乃炸成都及各縣城,其東南對奉化、嵊縣、諸暨以及湘、贛、桂等省非軍事區(qū)濫施轟炸,平民死傷,動以千計,房產(chǎn)焚毀猶在其次。此心痛憤憂慮,比直炸重慶為尤甚。敵真欲斷絕我同胞之生機,豈止傷害我民命矣。
這則日記,表現(xiàn)出蔣介石對受炸災(zāi)民的巨大悲憫,也表現(xiàn)出對造成災(zāi)難的日本侵略者的強烈憤慨。早在1938年8月日機轟炸武漢時,蔣介石就曾在日記中指出,這種狂炸濫炸并不能達到威嚇中國人民的目的,“徒使我民眾仇恨,加增敵愾心而已”。12
毋庸諱言,這種轟炸也會造成相當?shù)男睦砜植佬?yīng)。1941年9月2日夜,重慶大雷雨,風吼雷鳴,更增恐怖之感。蔣介石在日記中坦陳:“自上周大轟炸以來,家人、傭工皆成驚弓之鳥,昨夜大雷雨,風聲雷聲亦現(xiàn)恐怖,可知轟炸威力之大。”在歷次轟炸中,蔣介石所住黃山云岫樓雖未中彈,但也被震壞,以致當夜漏雨不停。蔣介石竟夕不能成寐,想到重慶和全國各地同胞歷年所受深重苦難,于9月3日寫下日記道:
住宅當時被震,夜雨方知其漏,幾不成寐。以此推想,重慶全市之同胞,乃至全國各城市被炸受難之同胞,其精神與體力之苦痛困難,更不堪設(shè)想矣。國民遭受此種艱危不止一項,而且四年有余,為此殉難者已不計其數(shù)。然其為御侮而死,固心安理得,瞠目以逝,而未死者尤其老幼孤寡,顛沛流連,其時何堪!
蔣介石由全國人民的苦難進而想到自己的“責任”和“罪孽”,繼續(xù)寫道:
全國同胞之被難遭劫,堅持四年,而對余并無有一毫之怨恨,且皆忍受而不辭者,究竟為何,乃皆信任余一人能為國家、為民族后世以求生存之故。余之責任,余之罪孽,能不自知求贖乎?嗚呼!倭寇兇狠殘暴,絕無人道,其能免于敗亡乎?
日機的殘暴、放肆的轟炸不能嚇倒英勇無畏的中國人民,同樣,也未能嚇倒當時堅持抗戰(zhàn)的蔣介石等國民黨領(lǐng)導人。9月4日,蔣介石在日記中繼續(xù)歌頌中華民族在抗戰(zhàn)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偉大精神,認為“古今中外未有如我中華民族壯烈者”,“不啻泣鬼神而動天地”。13他自承,目睹、耳聞、身受,得到教育,“感激心銘” ,因此不無動情地寫道:
如此民族,若再不復興,則宇宙正氣滅絕,公理沉淪,豈復有人類生存可言乎?嗚呼!浩氣長存、中華永峙之基礎(chǔ),全在此民族綿延一線之正氣乎!
人民教育了蔣介石,人民在空襲中表現(xiàn)出來的英勇無畏、不屈不撓、親愛團結(jié)、相互扶助的精神也感染了蔣介石,他曾在日記中特別敘述重慶人民在空襲警報中“抱孩扶老,負重行遠”的種種情狀,認為“下代國民應(yīng)知今日其父母提孩避難之苦痛困迫,為空前未有之親恩”,“又應(yīng)知今日抗戰(zhàn)忍痛,復興民族之艱險,亦為前史所未有,故為家為國,更應(yīng)特盡忠孝之道,庶不愧為中華之子孫也。”14
盧溝橋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格和民族精神得到空前的發(fā)揚。在日機大轟炸中,蔣介石自然也感受到了這種品格和精神,他為此驕傲。其日記記載如:
如此熱暑而又蒙如此慘炸,我民眾忍痛耐暑,冒死不懼,豈非世界最堅忍之民族乎!15
又如:
徒憑滿腔熱忱與一身血肉,與倭寇高熱度之爆炸彈,與炮火相周旋,至今三年有半,若非中華民族,其誰能之!16
這些記載,應(yīng)該是日機大轟炸下蔣介石真實感情的流露。
戰(zhàn)前,日本是現(xiàn)代化的工業(yè)強國,年產(chǎn)飛機1580架;中國則是落后的農(nóng)業(yè)國家,年產(chǎn)飛機為零。戰(zhàn)爭開始時,中國僅有的二三百架作戰(zhàn)飛機,均為購自西方世界的舊貨,抗戰(zhàn)不久就毀損殆盡。
1937年8月,中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11月,蘇聯(lián)秘密組織空軍志愿隊來華助戰(zhàn)。這支隊伍穿中國空軍服裝,飛機涂中國標志,多次參加南京、南昌、武漢等地的空戰(zhàn)。其規(guī)模,已逐漸擴大到六個戰(zhàn)斗機大隊。至1940年6月,屢經(jīng)惡戰(zhàn),只剩下一個大隊。同月2日,蔣介石向蘇聯(lián)在華軍事總顧問要求繼續(xù)援助。其日記云:“對俄機,向總顧問直道并明言,望俄能濟我之急。此事斟酌、躊躕多日,而今始出之,乃不得已也。”接著,蔣介石就望眼欲穿地等待蘇機到來,時有“應(yīng)交之飛機仍無消息”的焦灼。17有時,這種等待換來的結(jié)果竟然是失望。1941年3月,一批蘇聯(lián)飛機來華,但均已陳舊。22日,蔣介石嘆道:“俄機新來者皆為舊機,被侵略之國家可憐極矣!”同年4月13日,蘇聯(lián)與日本在莫斯科簽訂《蘇日中立條約》。6月,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蘇聯(lián)空軍志愿隊回蘇。總計,志愿隊在華期間,蘇聯(lián)共向中國提供各類飛機1250架,輪流到中國作戰(zhàn)的飛行員、技師3665人,為中國培養(yǎng)了大批飛行員,蘇、中兩國空軍共擊落日機1049架。
蘇聯(lián)空軍志愿隊撤離中國后,蔣介石只能寄希望于美國。
還在1940年10月,蔣介石就在重慶接見美國駐華大使詹森,要求美國給予中國以“飛機和經(jīng)濟援助”。1810月20日,蔣介石致電宋子文,要他向美方說明:“我空軍消耗已盡,再無法起飛應(yīng)敵,所以敵機敢在全國各地狂施轟炸,橫行無忌?!?91941年8月,蔣介石下令成立中國空軍美國志愿大隊,通稱飛虎隊,以美國空軍上校陳納德為大隊指揮員。1942年7月3日,飛虎隊解散,改編為美國空軍駐華特遣隊。1943年3月10日,美國陸軍航空隊將“特遣隊”編入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陳納德升任少將司令,后任中國空軍參謀長。
美國長期實行孤立主義政策,一段時期內(nèi),美國雖同情中國抗戰(zhàn),但援助不多。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聯(lián)盟,才比較多地得到美國的援助。不過,由于美國戰(zhàn)略重歐輕亞,中國得到的援助遠低于英國和蘇聯(lián),有時,美國竟將援助中國的戰(zhàn)機轉(zhuǎn)撥其他戰(zhàn)場,使蔣介石一度極為憤怒。中國政府多次交涉,陳納德多次要求,美國對中國空軍的援助日漸增強,制空權(quán)逐漸為美國和中國空軍掌握,日機任意肆虐的年代成為過去,蔣介石被日方列入“斬首行動”計劃也才成為過去。
注釋:
1. 日本防衛(wèi)廳研究所戰(zhàn)史室《中國事變陸軍作戰(zhàn)史》第2卷第2分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71、187頁。
2.《從重慶通往倫敦、東京、廣島的道路》,第55頁。
3.《王克文日記》,第338頁。
4. 《從重慶通往倫敦、東京、廣島的道路》,第139頁。
5. 《李漢魂日記》上集第一冊,香港聯(lián)藝印刷有限公司1975年版,第260頁。
6. 《蔣介石日記》,1940年6月14日。
7. 《蔣介石日記》,1949年9月15日,10月17日;參見1939年8月2日。
8. 《上星期反省錄》,《蔣介石日記》,1941年2月17日;8月2日。
9. 《蔣介石日記》,1940年5月31日。
10. 《張治中回憶錄》(上),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304頁。
11.據(jù)潘洵等《抗日戰(zhàn)爭時期重慶大轟炸研究》,商務(wù)印書館2013年版,第193、224-226頁。
12. 《蔣介石日記》,1938年8月11日。
13.《蔣介石日記》語,1940年7月3日。
14. 《蔣介石日記》,1940年5月29日。
15.《蔣介石日記》,1940年6月22日。
16. 《蔣介石日記》,1941年2月17日。
17. 《蔣介石日記》,1940年8月21日。
18.《戰(zhàn)時外交》(一),第101頁。
19.《戰(zhàn)時外交》(一),第103頁。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責任編輯 周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