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波
(杭州運河集團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1)
歷史建筑再利用的消防特點及防火對策
——以國家廠絲倉庫項目為例
李雪波
(杭州運河集團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1)
歷史建筑作為歷史記憶和歷史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訴說著城市某一時期的發(fā)展歷史,同時也是一座城市的瑰寶。保護和利用好這些建筑,成為當今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主題和緊迫任務。以杭州第一批歷史建筑一國家廠絲倉庫作為研究對象,從歷史建筑結構、材料特性,地理及環(huán)境特性,安全疏散等3方面進行闡述歷史建筑自身的消防特點,從提高耐火等級、增加安全出口等2方面討論了歷史建筑的防火對策。
歷史建筑再利用;整體結構托換;消防安全;火災危險性;防火對策
國家廠絲倉庫位于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的拱墅區(qū)大兜路歷史文化街區(qū)。臨近京杭大運河東側,香積寺廟西北側。建筑由4座3層青磚黛瓦的主樓和2座3層的連接附房組成,田字形布局。見圖1。4座主樓建筑占地面積約為2 768 m2,建筑面積約8 230 m2。2座附房占地面積約為150 m2,建筑面積566.26 m2。
國家廠絲倉庫所在區(qū)域自隋唐始即因便利的水上交通而成為杭嘉湖平原物產(chǎn)的重要集散地。1937年日寇侵占杭州之前,此地是國立浙江地方第二堆場,占地面積約1.86 hm2,建有中式平房、棚屋數(shù)間,還有關帝廟和倉王廟各一座。日寇占據(jù)湖墅后將此處建筑付之一炬。八年抗戰(zhàn)期間,堆場一度遭荒廢。解放后第三年即1952年,人民政府開始籌建浙江省絲綢公司,并且在此建造了國家廠絲倉庫。2004年,廠絲倉庫四幢倉庫建筑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歷史保護建筑。2008年底,絲綢公司搬離,倉庫閑置。
圖1 歷史建筑保護圖則
2003年在俄羅斯召開的TICCIH大會上通過的《關于工業(yè)遺產(chǎn)的下塔吉爾憲章》①宣告:那些為工業(yè)活動而建造的建筑物和構筑物,其生產(chǎn)的過程與使用的生產(chǎn)工具,以及所在的城鎮(zhèn)和景觀,連同其他的有形的或無形的表現(xiàn),都具有基本的重大價值。我們必須研究它們,讓它們的歷史為人所知,它們的內(nèi)涵和重要性為眾人知曉,為現(xiàn)在和未來的利用和利益,那些最為重要和最典型的實例應當依照《威尼斯憲章》的精神,進行鑒定,并加以保護和修繕。
杭州國家廠絲(儲備)倉庫即是典型的倉儲類工業(yè)遺產(chǎn)建筑,其價值理應得到重新認識和尊重。杭州國家廠絲(儲備)倉庫建筑群各個時代建筑的結構和外觀,反映了當時工業(yè)生產(chǎn)狀況和工業(yè)建筑的技術及藝術特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是新中國杭州工業(yè)建筑發(fā)展歷史的片段與縮影。其建筑仍然具有使用功能,可以成為人們體驗和了解工業(yè)建筑歷史與文化的場所。杭州國家廠絲(儲備)倉庫同時具有重要的運河文化遺產(chǎn)價值,它是京杭大運河杭州段拱墅區(qū)沿運河區(qū)域發(fā)展的重要見證物之一。其興衰歷程是京杭大運河發(fā)展歷史在杭州大兜路的一個真實投影。它與其他運河申遺點一樣,是構成京杭大運河遺產(chǎn)價值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歷史建筑的各項保護工作中,防火保護毋庸置疑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由于歷史建筑物所具有的特殊意義及價值特性,與現(xiàn)代建筑物相比,在防火安全保護工作上有截然不同的重要特性,例如,歷史建筑是罕見的無法替代的財產(chǎn),發(fā)生火災后,具有不可再生性。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提高對古建筑消防設計。
3.1 歷史建筑結構、材料特性
我國現(xiàn)存的大多數(shù)歷史建筑為木結構或磚木結構,耐火性能極差。極易發(fā)生火災,按照耐火等級劃分,歷史建筑一般屬于三級或四級耐火等級,歷史建筑的柱、梁、屋頂?shù)葮嫾捕嫉陀诂F(xiàn)在所規(guī)定的耐火極限,這些主要構件一旦起火,很快會形成兇猛的火勢,危害歷史建筑的安全。其次,由于歷史建筑中的木材經(jīng)過多年的干燥、老化后,含水量很低,極易燃燒。再次,歷史建筑中多采用松、柏、杉、楠等木材,特別是松樹和柏樹,木材含有大量松(柏)油,能夠加大火勢,一旦燃燒起來,將增加火災的危害程度和撲救的難度。
以國家廠絲倉庫4幢歷史建筑為例,4幢建筑均為3層的磚木歇山結構,耐火等級為四級,基礎架空。單幢面闊9間,進深3間,呈長方形。內(nèi)部由16根鋼筋混凝土柱子支撐建筑(其中1層柱子為370 mm× 370 mm,2、3層柱子為270 mm×270 mm)[1]。每層地面均為木樓板,做法為混凝土梁上設置直徑140的木擱柵,擱柵上鋪設木地板,樓板規(guī)格為20 mm× 100mm×2100mm和20mm×100mm×900mm兩種。大門之間設貨道, 貨道上再加厚一層木地板。1層的貨道上外包鐵皮,2、3層的貨道無鐵皮。建筑外墻為清水磚墻,內(nèi)墻面為白色粉刷,粉刷層內(nèi)為灰土罩面。外墻從下到上依次變薄,1層為480 mm,2層為370 mm,3層為230 mm。磚塊錯縫平鋪,局部青磚上刻有“作合”“民心”“天”“天汾”“洪85”“8☆5”字樣。由于部分落水管斷裂,部分墻面遭長年雨水沖刷而潮濕滲水,內(nèi)側粉刷層有泛黃起殼現(xiàn)象。建筑門窗做法獨特。架空層和1層均設透氣孔,1層及以上樓層設外包鐵皮的大門和高窗。大門均為木門外包鐵皮,刷銀灰色漆。窗戶分為三道窗,最外層為外包鐵皮的外開木窗,第二層為鋼筋護欄,最里層為內(nèi)開玻璃木窗,3層窗戶均刷銀灰色漆。見圖2。
根據(jù)局部可觀測的屋架形式可判斷主體建筑屋架形式均為木桁架,但因現(xiàn)場無法完全揭示,對屋架的現(xiàn)狀殘損無法進行描述。機平瓦屋面有漏,雨水管局部生銹老化且缺失,檐口部分鐵皮排水溝局部生銹、掉落,灰板局部掉落。建筑室外水泥樓梯整體保存良好。局部踏面和墻面破損,水泥面層脫落,磚體可見。
圖2 現(xiàn)狀照片
3.2 歷史建筑的地理及環(huán)境特性
歷史建筑及歷史建筑群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周邊環(huán)境、氣候等因素,如地形、地貌、洪水、雷擊、水源等,由于歷史背景及長期變遷等原因,與現(xiàn)代建筑物的相關條件截然不同,對歷史建筑的消防安全有重要的影響。
大多數(shù)的歷史建筑遠離城鎮(zhèn),建于環(huán)境幽靜的高山深谷之中,地理位置偏僻,道路崎嶇坎坷,消防水源缺乏,消防車輛難以通行[2]。即使坐落在城區(qū)的歷史建筑,由于歷史的原因,也大都地處成片民居包圍之中,建筑物之間間距小,甚至有些建筑物緊密相連,既無防火分隔區(qū),又沒有消防通道。在我國,很多歷史建筑采用“四合院”的庭院布局,這種布局形式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空間,如果其中一處起火,一時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話,毗連的建筑物很快就會大面積燃燒,形成火燒連營的局面。例如國家廠絲倉庫四幢建筑與周圍商業(yè)建筑距離過近,其耐火等級為四級,與周圍新建建筑防火間距均不滿足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規(guī)定的設計要求。見圖1。
3.3 歷史建筑再利用的安全疏散問題
歷史建筑由于其建設年代久遠,建筑面積較小,故大部分設置一部疏散樓梯,很難滿足現(xiàn)行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的安全疏散要求。廠絲倉庫四幢歷史建筑成田字形布局,每幢建筑每層面積約600 m2。建筑南側僅設有一部室外樓梯,且室外樓梯與外窗的間距小于2 m,現(xiàn)有平面布局無法滿足每個防火分區(qū)兩個安全出口的規(guī)范要求。
圍繞運河綜保“還河于民、申報世遺、打造世界級旅游產(chǎn)品”三大目標,打造運河旅游5A景區(qū),豐富運河旅游產(chǎn)品,滿足中外游客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的要求。大兜路歷史街區(qū)綜保工程于2008年正式啟動。按照綜保委要求,擬將國家廠絲倉庫工程改造整治為集文化展示、酒店等功能為一體的杭州運河文化服務中心。
杭州運河文化服務中心內(nèi)東西向軸線因貫通東側的麗水路和西面的運河而成為該區(qū)塊的主軸線。這條軸線設計為開放空間,沿軸線借助建筑的立面自然形成的半圍合界面,南北向通過加設開敞廊道,將四幢歷史建筑連接起來,在充分保留原有建筑物的風格上,將原有建筑物的風格延伸并提升、優(yōu)化;通過運河文化服務中心經(jīng)營帶動和提升大兜路歷史街區(qū)現(xiàn)有的產(chǎn)業(yè)結構與檔次,為提升運河旅游國際化水平與發(fā)展作出貢獻。見圖3。
圖3 杭州運河文化服務中心鳥瞰圖
同時針對歷史建筑火災的多種成因,必須堅持“防消結合,預防為主”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做好歷史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做到組織落實、措施得法、施救有效。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實施:
4.1 提高耐火等級
國家廠絲倉庫四幢歷史建筑在保護再利用過程中,為滿足運河文化中心使用的需要及耐火等級二級的要求,設計采用主體承重結構托換的方法。即保留原建筑物的整體承重結構,在建筑物內(nèi)部另設鋼結構框架并架設壓型鋼板組合樓面,保持原建筑物的木擱柵、木樓板樓蓋(使其成為整治后建筑的吊頂)。其木擱柵、木樓板樓蓋耐火時間滿足耐火等級二級對吊頂?shù)哪突饡r間要求,但材料性質(zhì)不具備燃燒性能等級B1級要求(因其為歷史建筑的一部分,歷史建筑保護部門要求原狀保留)。
針對這一特殊情況,設計在每層原有木擱柵、木樓板樓蓋下側均設置燃燒性能A級的吊頂。并且D-094幢歷史保護建筑中,在新設吊頂中均設置自動噴水滅火系統(tǒng)及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保護原有木擱柵、木樓板。同時在吊頂內(nèi)電氣線路應采用穿金屬管或金屬線槽敷設。通過以上整治措施,使其達到耐火等級二級的設計要求。見圖4。
圖4 自噴系統(tǒng)上下噴頭布置剖面圖
4.2 增設第二安全出口
為滿足現(xiàn)行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同時適應杭州運河文化服務中心使用需求,設計在四幢歷史保護建筑之間設置新建連接體作為疏散連廊,將四幢建筑連接起來,連接體四周均為開敞式處理手法,頂部為輕鋼結構的玻璃屋頂[3]。并且在連接體中設置兩部疏散樓梯,同時新建連接體頂部輕鋼結構的玻璃屋頂局部位置設置局部凸窗,凸窗兩側鏤空設計,鏤空面積占屋頂玻璃幕墻總面積的25%。故此處設計定義為室外空間,四幢歷史建筑均通過乙級防火門到達此室外空間,計算為第二安全出口。同時,四幢歷史建筑的室外樓梯2 m
范圍內(nèi)的外窗均改為乙級防火窗,以此滿足現(xiàn)行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的安全疏散要求。
有多珍惜,就有多珍貴。城市的歷史積淀在各時期的建筑中,濃縮在典范的建筑作品中。建筑文化不僅展現(xiàn)在建筑的形體、色彩及裝飾上,而且透過各個層面,可以追溯前人對美好生活和環(huán)境的追求。國家廠絲倉庫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洗禮,內(nèi)藏的底蘊絕非一磚一瓦所能砌成,這注定了老工業(yè)建筑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一幢絲綢倉庫,記憶了一段杭州工業(yè)發(fā)展的近代史,其歷史價值無法考量。斗轉(zhuǎn)星移,這些建筑已成為杭州建筑文脈的一部分,城市由此變得富有個性,這鮮明的個性正是城市恒久魅力的所在。
注 釋
[1] 高瑞.杭州市房屋安全鑒定所《房屋安全鑒定報告》(杭房安鑒字JD-KZ-2011001)[R].杭州∶杭州市房屋安全鑒定檢測中心有限公司,2011.
[2] 楊立彬.舊建筑改造與再利用案例分析[J].山西建筑,2009,35(20):15-16.
[3] 肖民.杭州大兜路歷史文化街區(qū)國家廠絲倉庫方案設計[R].杭州:浙江省古建筑設計研究院,2012.
Fire Characteristics and Fire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the Reusing of Historic Buildings --Take the National Plant Silk Warehouse Project as an Example
LI Xuebo
TU998.12
B
1008-3707(2016)08-0050-06
2016-04-13
李雪波(1976—),男,浙江仙居人,高級工程師,從事運河綜合保護開發(fā)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