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動物源類藥物治療真菌感染類疾病的歷史與展望*

        2016-09-01 10:06:31陳壯志李文輝許凱歌李成功高鵬飛
        廣州化工 2016年12期
        關鍵詞:牛黃研究

        滕 飛,陳壯志,張 云,李文輝,許凱歌,李成功,高鵬飛

        (1 云南省昆蟲生物醫(yī)藥研發(fā)重點實驗室,大理大學,云南 大理 671000;2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3;3 中國西南藥用昆蟲及蛛形類資源開發(fā)利用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大理大學,云南 大理 671000;4 藥用特種昆蟲開發(fā)國家地方聯(lián)合工程研究中心,云南 大理 671000)

        ?

        動物源類藥物治療真菌感染類疾病的歷史與展望*

        滕飛1,2,陳壯志1,3,4,張云1,2,李文輝1,2,許凱歌1,3,4,李成功1,3,4,高鵬飛1,3,4

        (1 云南省昆蟲生物醫(yī)藥研發(fā)重點實驗室,大理大學,云南大理671000;2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3;3 中國西南藥用昆蟲及蛛形類資源開發(fā)利用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大理大學,云南大理671000;4 藥用特種昆蟲開發(fā)國家地方聯(lián)合工程研究中心,云南大理671000)

        回顧了近幾十年來對動物源類藥物治療真菌感染類疾病的研究和應用,從中可以領略動物源類抗真菌藥物的發(fā)展軌跡,預期通過研究歷史回顧,發(fā)掘藥效作用,擴大臨床應用,并充分利用現(xiàn)代生物技術,多角度、多途徑、多靶點探尋蟲類藥的作用機制,動物源類抗真菌藥的應用會取得新的進展,將在人類疾病的防治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斑蝥;美洲大蠊;蜂膠;東亞鉗蝎;蜈蚣;牛黃;五靈脂;海參;海星;牡蠣;抗真菌

        動物是重要的活性化合物來源,在人類生活和生產(chǎn)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從動物中篩選出具有藥理活性的化合物,進而探尋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生產(chǎn)道路,已經(jīng)成為藥物研究的重要模式。然而長久以來,國內(nèi)外學者對動物源抗細菌、抗病毒、抗腫瘤及抗心腦血管疾病等的研究較多,而動物源抗真菌藥物研究相對較少,但近年來逐步得到重視。本文對近年來動物源抗真菌藥物的研究成果做了回顧,并對抗真菌藥物的前景進行了展望。

        1 斑 蝥

        用于藥用的斑蝥(Spanish fly)為昆蟲綱鞘翅目芫青科昆蟲南方大斑蝥(MylabrisphalerataPallas)或黃黑小斑蝥(MylabriscichoriiLinnaeus)[1]。據(j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斑蝥可以治療癰疽、潰瘍、癬瘡等病癥。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斑蝥有多種新用途,如治療風濕痛、抗神經(jīng)痛、斑禿、乳腺增生、鼻炎、肝炎、腫瘤等。利用斑蝥及其衍生物制成的一些療效顯著的中成藥、化學藥及生化藥等相繼問世,如治癬藥用紅膏、斑蝥素注射液、斑蝥酸鈉片、復方斑蝥酸鈉片、去甲斑蝥素片、斑蝥素乳膏等[2]。

        1.1斑蝥的化學成分

        研究表明從斑蝥中提取分離的斑蝥素(Cantharidin)是斑蝥抗癌的有效成分,也是其毒性的主要成分[3]。斑蝥素為無色無味發(fā)亮結(jié)晶,是斑蝥酸的內(nèi)酐,是一種天然單萜類物質(zhì),是斑蝥體內(nèi)的天然防御性毒素[4],其結(jié)構(gòu)如圖1所示。

        圖1 斑蝥素的化學結(jié)構(gòu)式

        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H)是由馬來酐與呋喃按狄爾斯-阿爾德(Diels-Alder)加成反應后催化氫化制得的一種新式人工合成化合物[5],相關研究表明去甲斑蝥素具有抑制腫瘤和真菌的作用[6-7],其結(jié)構(gòu)如圖2所示。

        圖2 去甲斑蝥素的化學結(jié)構(gòu)式

        1.2斑蝥的抗真菌作用研究的歷史

        斑蝥在抗皮膚真菌性和病毒性疣、瘤等方面有良好的作用[8]。早在1957年,曹仁烈等在斑蝥水浸劑體外抗真菌實驗中發(fā)現(xiàn),斑蝥1:4水浸劑體外可抑制堇色毛癬菌(Trichophytonviolaceum)等12種致病真菌。其中石膏樣毛癬菌(Trichophytongypseum)的抑菌濃度為4%,紅色毛癬菌(Epidermophytomrubrum)的抑菌濃度為4%,羊毛狀小孢子菌(Microsporumlanosum)的抑菌濃度為2%[9]。臨床及試驗結(jié)果證明,斑蝥素對一些真菌引起的皮癬有良好效果[10]。

        2000年,徐春東等[7]體外實驗研究表明,0.5%的去甲斑蝥素水溶液可抑制紅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和羊毛狀小孢子菌3種致病皮膚真菌,且功效明顯;1%去甲斑蝥素水溶液均能殺滅紅色表皮癬菌、石膏樣毛癬菌和羊毛狀小孢子菌3種致病皮膚真菌。

        1.3斑蝥抗真菌作用的展望

        綜上所述,斑蝥活性提取物及去甲斑蝥素對多種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治療效果。斑蝥提取物的人工合成的衍生物如去甲斑蝥素將是這一類藥物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但其抗真菌的作用機制尚待深入研究。

        2 美洲大蠊

        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為昆蟲綱有翅亞綱蜚蠊目蜚蠊科大蠊屬昆蟲,俗稱蟑螂。其作為藥材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具有廣泛的藥理作用,如促血管增生,組織修復作用;強心升壓,改善微循環(huán)作用;抗菌,抗病毒作用;抗腫瘤,增強免疫作用[11]。

        2.1美洲大蠊的化學成分

        美洲大蠊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目前研究比較多的有硫酸粘多糖、抗菌肽,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和多元醇等。

        從美洲大蠊中分離的硫酸粘多糖(Sulfated glycosaminoglycans,GAGs),具有多種藥理活性,包括抗凝血、降血脂、抗病毒、抗腫瘤及抗放射等作用[12]。乙酰肝素硫酸鹽(Heparan sulfate,HS)是硫酸粘多糖的主要成分,約占90%以上。在美洲大蠊的脂肪體和胸肌中,乙酰肝素硫酸鹽的硫酸粘多糖含量非常顯著[13]。

        金小寶等[14]的研究表明美洲大蠊體內(nèi)還有一定的天然抗菌成分,在受到外源誘導物刺激后其抗菌成分會明顯增加。

        藍江林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用不同誘導源均可誘導美洲大蠊產(chǎn)生抗菌物質(zhì),并且其血淋巴中的抗菌物質(zhì)最多[15]。其進一步研究了美洲大蠊抗菌肽對大腸桿菌的抗菌機理,結(jié)果表明美洲大蠊抗菌肽能使大腸桿菌(EscherichiacoliK88)的細胞質(zhì)膜損傷,導致大腸桿菌內(nèi)容物外泄,最后菌體崩解成碎片而使大腸桿菌死亡。

        Verhaert等[17]研究發(fā)現(xiàn),美洲大蠊體內(nèi)存在與生長調(diào)節(jié)素C類似的物質(zhì)即I類胰島素生長因子(Type I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I)。Lopes等[18]研究發(fā)現(xiàn),美洲大蠊成蟲體內(nèi)可分離提取出胰島素。

        李樹楠等[19]研究發(fā)現(xiàn),從美洲大蠊中提取分離的特殊多元醇類化合物W11-a12具有明顯的促進肉芽組織增生作用,且無副作用及刺激性。

        2.2美洲大蠊的抗真菌作用研究的歷史

        目前對美洲大蠊抗真菌的研究較少。2013年,白麗等研究表明,美洲大蠊醇水提取物具有顯著抑制白色念珠球菌(Moniliaalbican)生長的活性,其抑制真菌生長的能力比氟康唑和5-氟尿嘧啶強80倍,比兩性霉素強800倍。該美洲大蠊提取物有效部位可以制備成水凝膠、泡沫凝膠等形式用于防治真菌感染[20]。

        2.3美洲大蠊抗真菌作用的展望

        基于美洲大蠊藥理活性的開發(fā)已有了很多成功的先例,如可以促進傷口愈合的康復新液,對乙型肝炎有良好治療效果的肝龍膠囊。而美洲大蠊的更多藥理作用,如抗真菌活性,卻沒有形成新藥。所以,今后深入研究美洲大蠊抗真菌藥理活性成分,并且要深入研究美洲大蠊抗真菌的作用機制,將是美洲大蠊抗真菌藥物開發(fā)的重點。

        3 蜂 膠

        蜂膠(Propolis)是蜜蜂科昆蟲意大利蜂(ApismelliferaL)等從植物幼芽或樹干上采集的樹脂,混入其上顎腺分泌物、蜂蠟而形成的芳香性膠狀固體物質(zhì),是蜜蜂用來防止病原性微生物入侵、修補蜂巢和維持蜂巢內(nèi)環(huán)境清潔的重要物質(zhì),多于夏季從蜂箱中收集[21-22]?,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蜂膠具有抑菌、抗炎作用、抗氧化作用、抗腫瘤作用、保護心肌的作用、增強免疫力、降脂、調(diào)節(jié)血糖的作用[23]。

        3.1蜂膠的化學成分

        蜂膠黃酮類化合物的藥理作用很廣,可抗癌、抗過敏、抗炎、抗病毒、抗增生和抗細胞分化活性[24]。通過各種分離技術,目前已從蜂膠中鑒定出多種黃酮類化合物,根據(jù)骨架結(jié)構(gòu)可以分為黃酮類、黃酮醇類、二氫黃酮類、二氫黃酮醇類、查爾酮類[25-26]。

        目前,已從蜂膠中鑒定出的芳香酸及芳香酯類化合物,主要為羥基苯甲酸和羥基肉桂酸的衍生物,在此為便于總結(jié),按骨架結(jié)構(gòu)分類為苯甲酸類,苯甲酸酯類,肉桂酸類,肉桂酸酯類[25-27]。蜂膠特殊芳香揮發(fā)油物質(zhì)的主要成分為烯、萜類化合物。目前分離鑒定出的此類化合物有19種,包括倍α-愈創(chuàng)木烯、半萜烯乙醇、倍半萜烯二醇、β-芹子烯、丁香烯、β-桉葉油醇、鯊烯等[28]。

        蜂膠的抗真菌活性與蜂膠的產(chǎn)地、蜜蜂種類、蜂膠采集位置以及提取方法有密切關系。Hegazi AG等[29]用GC法分析了奧地利、德國、法國產(chǎn)蜂膠的化學成分,并對其抗真菌活性進行了對比分析,其研究結(jié)果表明含有喬松素(如圖3所示)和香豆素的奧地利蜂膠對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活性最好;Velikova等[30]研究表明,含有高含量酚酸酯和咖啡酸苯乙酯(如圖4所示)的土耳其布爾薩蜂膠抑制真菌比保加利亞蜂膠效果好。

        圖3 喬松素的化學結(jié)構(gòu)式

        圖4 咖啡酸苯乙酯的化學結(jié)構(gòu)式

        3.2蜂膠抗真菌的作用研究的歷史

        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表明,蜂膠對皮癬菌屬的真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早在1978年,房柱等研究發(fā)現(xiàn)1%~10%的蜂膠乙醇浸液或乙醚浸液,對常見的致病真菌如絮狀表皮癬菌(Epidermophytonflccosum)、紅色毛癬菌、鐵銹色小孢子菌(Microsporumferrugincum)、大腦狀毛癬菌(Trichophytoncerebriforme)、石膏樣毛癬菌、斷發(fā)毛癬菌(Trichophytontonsurans)、紫色毛癬菌(Trichophytonviolaceum)等都有很強的抑制作用[31]。2009年,Aguüero等[32]研究發(fā)現(xiàn)阿根廷蜂膠可抑制皮膚真菌,特別對石膏樣小孢子菌(Microsporumgypseum)、須毛癬菌(Trichophytonmentagrophytes)和紅色毛癬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濃度在16~125 mg/mL之間;Siqueira等[33]研究發(fā)現(xiàn)巴西紅蜂膠、綠蜂膠的水提取物能抑制紅色毛癬菌、斷發(fā)毛癬菌,巴西紅蜂膠、綠蜂膠的乙醇提取物也能抑制上述三種菌的生長,其中紅蜂膠乙醇提取物抗菌效果最好。

        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表明,蜂膠對念珠菌屬的致病菌也有較強的抑制作用,Silici等[34]研究發(fā)現(xiàn)低濃度的蜂膠對引起表層皮膚真菌病的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Candidaglabrata)、毛孢子菌屬菌(Trichosporon)和赤釀母屬菌(Rhodotorula)有很好的抑制作用;Dalben-Dota等[35]研究表明,低濃度的蜂膠抽提物對能導致女性陰道念珠菌感染的97株真菌均有體外抑制作用;Oliveira等[36]研究表明,蜂膠提取液對從感染甲癬患者的指甲中分離的白色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Candidaparapsilosis)、熱帶念珠菌(Oidiumtropioale)均有抑制作用,在濃度為0.25 g/L時,抑菌率達90%以上;Martins等[37]研究發(fā)現(xiàn),20%乙醇蜂膠提取液對從HIV陽性病人口腔內(nèi)分離的白色念珠菌均有抑制作用,抑制效果接近制霉菌素,而克霉唑、抑康唑等對這些白色念珠菌沒有抑制作用。更為重要的是,Quiroga等[21]研究發(fā)現(xiàn),蜂膠提取物的毒性遠遠低于化學藥物抗真菌劑酮康唑等;Ota等[38]研究對比了蜂膠提取物對幾種念珠菌的抑制能力,其抑菌效果為白色念珠菌>熱帶念珠菌>克魯氏念珠菌(Candidakrusei)>吉利蒙念珠菌(Candidaguilliermondi);Fernandes等[39]研究發(fā)現(xiàn),濃度為0.2~1.6 mg/mL的蜂膠可在體外抑制新生隱球菌ATTC 90112菌株(CryptococcusneoformansATTC90112)的生長。

        3.3蜂膠抗真菌作用的展望

        蜂膠有著廣泛的藥理作用,特別是抗真菌作用顯著。但蜂膠成分復雜,其抗真菌的活性成分還尚不清楚,抗真菌的機理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蜂膠是天然產(chǎn)物,目前研究暫時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毒副作用,以其顯著的抗真菌作用,蜂膠將在抗真菌產(chǎn)品開發(fā)中廣泛應用。

        4 東亞鉗蝎

        東亞鉗蝎(Scorpionidae)為節(jié)肢動物門蛛形綱鉗蝎科動物[1]133-134,是我國傳統(tǒng)的名貴中藥材。東亞鉗蝎具有抗驚厥、抗癲癇、抗血栓、免疫抑制、鎮(zhèn)痛、抗真菌和抗癌等藥理作用[40]。近年來,隨著國內(nèi)外生物醫(yī)藥學、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東亞鉗蝎和蝎毒素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寬,已制成相關的藥物應用于臨床治療多種疑難病[41]。

        4.1東亞鉗蝎的主要化學成分

        目前研究表明,東亞鉗蝎蝎毒的主要化學成分含有蝎毒素、棕櫚酸、甜菜堿、三甲胺、軟硬脂酸、硫磺酸、卵磷脂、膽甾醇及銨鹽[42]。

        蝎毒主要由蛋白質(zhì)和多肽兩部分組成[42-43]。蝎毒中的多肽也是一類活性化合物,邊六交等研究表明,自蝎毒中能分離出抗癲癇肽、鎮(zhèn)痛肽和抗腫瘤肽三類活性化合物,分別具有抗癲癇、陣痛和抗腫瘤的作用[44]。蝎毒中所含的蛋白質(zhì),是一種與蛇毒神經(jīng)毒相類似的蛋白,蝎毒中的蛋白質(zhì)按作用不同又分為蝎毒素和酶[45]。

        蝎毒中的酶有透明質(zhì)酸酶和磷脂酶A2等。透明質(zhì)酸酶可以水解粘液性透明質(zhì)酸,但其本身沒有毒性,但它能加強毒素的作用。磷脂酶A2能使卵磷脂酶解成溶血磷脂酰膽堿,后者可導致細胞溶解,所以其有間接溶血作用,蝎毒中的細胞毒素可以增強此酶的活性[46]。

        4.2東亞鉗蝎的抗真菌作用研究的歷史

        1990年報道有體外實驗研究表明,1:5全蝎水浸劑可在試管內(nèi)對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苗有抑制作用[47]。

        1996年,張貴君等[48]研究表明,全蝎乙醇提取物體外對8種表淺性致病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對裴氏著色真菌(Fonsecaeapedrosoi)、緊密著色菌(Hormodendrumcompactum)、申克氏孢子絲菌(Sporotrichumschenckii)、絮狀表皮癬菌、石膏樣毛癬菌抑制作用比較敏感,其抗真菌的作用效果優(yōu)于大蒜水浸出物。

        此外,2008年,欒天慶等[49]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以全蝎為原料的中藥全蝎膏外用,對50例真菌引起的銀屑病患者進行治療,總有效達46例,即有效率達92%。

        4.3東亞鉗蝎抗真菌作用的展望

        東亞鉗蝎是我國醫(yī)藥產(chǎn)業(yè)的重要原料,廣泛用于生產(chǎn)中成藥?,F(xiàn)代的科學技術可以對東亞鉗蝎進行了分離純化、檢驗分析、晶體結(jié)構(gòu)研究及克隆表達。今后,進一步提高東亞鉗蝎的提純技術,對抗真菌有效成分進行提純分離,并研究其有效成分的衍生物將是未來研究的重點方向。

        5 蜈 蚣

        蜈蚣(Centipede)屬于節(jié)肢動物門,唇足綱整形目蜈蚣科動物,一般藥用的蜈蚣為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subspinipesmutilansL.Koch)的蟲體。蜈蚣作為藥物史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是我國名貴的中藥材。蜈蚣有廣泛的藥理作用,對于治療癌癥、腦血管病、冠心病、慢性腎炎、肝炎、坐骨神經(jīng)痛、風濕性關節(jié)病及多種皮膚類疾病等方面均有顯著的效果[50-51]。

        5.1蜈蚣的化學成分

        方紅等對黑頭蜈蚣化學成分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黑頭蜈蚣中含有十二種脂肪酸,分別為十四碳酸、十五碳酸、棕櫚烯酸、棕櫚酸、十七碳酸、油酸、亞油酸、硬脂酸、亞麻酸、二十碳二烯酸、二十碳一烯酸、花生酸等。而其對少棘蜈蚣化學成分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少棘蜈蚣除含有上述十二種脂肪酸外,還含有二十二碳一稀酸、花生四稀酸、和山愈酸[52]。蜈蚣毒素的相關研究表明,少棘蜈蚣粗毒中有蛋白水解酶、乙酰膽堿酯酶、精氨酸酯酶、類凝血酶、纖維素酶、透明質(zhì)酸酶、堿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等酶,以及磷酸二酯酶、ATP酶、核苷酸焦磷酸酶等,這些酶可能為蜈蚣藥理活性物質(zhì)[53]。曲愛兵等采用薄層層析法對蜈蚣提取物進行初步化學分析,結(jié)果顯示蜈蚣組織提取物中含有類組織胺物質(zhì),蜈蚣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肝癌和胃癌作用[54]。

        5.2蜈蚣的抗真菌作用研究的歷史

        1992年,冉永祿等[55]研究表明,少棘蜈蚣和墨江蜈蚣的3%醋酸提取液對石膏樣毛癬菌、紅色毛癬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隱球菌、石膏樣小孢子菌、裴氏著色真菌、羊毛狀小孢子菌和申克氏孢子絲菌8種常真菌有抑制作用。少棘蜈蚣的抗真菌廣譜性相較于墨江蜈蚣較廣[56]。

        2007年,任文華等[57]研究發(fā)現(xiàn),少棘蜈蚣水提取物有較高的抗真菌活性,其水提物對真菌釀酒酵母菌ACCC2032菌株(SaccharomycescerevisiaeACCC2032),毛霉菌巴爾通體AS3.3420菌株(MucorbacilliformisAS3.3420)和黑曲霉菌ACCC30005菌株(AspergillusnigerACCC30005)均有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濃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別為532 μg/mL,232 μg/mL,232 μg/mL。

        2008年,周莉莉等[58]研究表明,濃度為250 mg/mL的少棘蜈蚣醇提物體外抑制白色念珠球菌效果較好,而250 mg/mL的少棘蜈蚣水提物抑制白色念珠球菌效果不如醇提物。

        5.3蜈蚣抗真菌作用展望

        蜈蚣的藥效顯著,近年來在抗真菌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值得下一步的深入研究,并且有望在抗真菌的新藥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此外,今后必須深入研究蜈蚣抗真菌的活性成分、作用機制及其毒理作用,可以為進一步擴大藥源、配制理想劑型和臨床應用提供依據(jù)。

        6 牛 黃

        牛黃(Calculus bovis)為哺乳綱偶蹄目??婆5哪懝堋⒛懩乙约案喂苤械慕Y(jié)石[65-66]。牛黃作為藥材首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是我國的傳統(tǒng)中藥材。牛黃的主要藥理作用有鎮(zhèn)靜催眠[59]、抗驚厥[60]、保護缺氧心肌、解熱鎮(zhèn)痛[61]、擴張血管、降血壓、增強抵抗力、促進膽汁排泄[62]。

        6.1牛黃的化學成分

        牛黃的化學成分較為復雜,主要包括膽汁酸[63]、膽紅素[64]、膽固醇[65]、蛋白質(zhì)和氨基酸[66-67]等成分。此外還含有去氧膽酸、膽固醇、膽汁酸鹽、脂肪酸、膽酸、卵磷脂、胡蘿卜素、微量元素及肽類等成分[68]。

        李培峰等[69]研究表明,牛黃中膽紅素具有滅活胃腸道消化酶、抗氧化的活性,是牛黃發(fā)揮許多重要藥理作用不可缺少的成分。顏崇超等[70]研究表明,?;撬狍w外實驗能明顯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及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所以牛黃對血液系統(tǒng)作用的活性物質(zhì)可能是牛磺酸。相關抗病原微生物實驗表明,天然牛黃中的膽酸鈉、鵝脫氧膽酸鈉、脫氧膽酸鈉對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四疊球菌等亦有抑制作用;牛黃膽酸鈉、膽酸鈉及鵝脫氧膽酸鈉對百日咳桿菌均有抑制作用[71]。

        6.2牛黃的抗真菌作用研究的歷史

        牛黃可以用于治療霉菌性陰道炎。2005年,劉憲鳴等[72]用牛黃解毒片外用治療霉菌性陰道炎122例。結(jié)果顯示,牛黃解毒片治療霉菌性陰道炎總有效率達87.5%。

        牛黃可以用來治療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陰道炎。2009年,邢艷芳等[73]按照外用栓劑的工藝要求,對“雷氏六神丸”進行劑型改造,制成含有牛黃的六神栓,六神栓外用對小鼠白念珠菌陰道炎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在一定劑量范圍內(nèi),隨著六神栓藥物劑量的增加,其治療效果明顯增加。

        6.3牛黃抗真菌作用的展望

        牛黃在我國非常重要的一味中藥,多種中成藥,如安宮牛黃丸、牛黃解毒片、清開靈注射液等都以牛黃為原料,并且在其中對療效起著關鍵作用。近年來,牛黃的抗真菌作用引起了學者們的研究,并且證實了牛黃有著良好的抗真菌活性。但牛黃抗真菌的機制尚不清楚,牛黃在臨床上抗真菌的應用還沒有普及。相信隨著現(xiàn)代醫(yī)藥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學者們對牛黃抗真菌的機制及抗真菌的活性成分的研究將更加深入細致,牛黃的抗真菌應用將更加廣泛。

        7 五靈脂

        五靈脂 (Faeces trogopterorum)又名藥本,有靈脂塊(血靈脂、糖靈脂)、靈脂米兩種。靈脂塊是復齒鼯鼠糞便與尿液的混合物夾加以少量泥土混合干燥而成,靈脂米為復齒鼯鼠糞便干燥而得[74]。相關研究證明,五靈脂具有抗血小板凝聚、抗炎抗?jié)儭⒋龠M纖維蛋白溶解、抑制結(jié)核桿菌和真菌、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以及提高免疫力等多方面的作用[75]。

        7.1五靈脂的化學成分

        五靈脂中主要含有含氮化合物,三萜類化合物,酚酸及簡單單萜、二萜酸,維生素樣物質(zhì)、樹脂和無機鹽等。

        楊東明等自五靈脂中可分離得到13中化合物,分別為五靈脂酸、尿嘧啶、苯甲酸、鄰苯二酚、3-蒈烯-9,10-二羧酸、間羥基苯甲酸、原兒茶酸、L-酪氨酸、次黃嘌呤和尿囊素等。其中尿嘧啶、苯甲酸、鄰苯二酚、3-蒈烯-9,10-二羧酸、間羥基苯甲酸和原兒茶酸在體外實驗中可以一直血小板聚集。鄰苯二酚、3-蒈烯-9,10-二羧酸、原兒茶酸有一定的抗菌活性[76]。

        李強等[77]從五靈脂分離獲得了表木栓醇(如圖5所示)、二氫谷甾醇(如圖6所示)、β-谷甾醇(如圖7所示)、胡蘿卜苷(如圖8所示)等三萜類物質(zhì)。此類化合物多具有抗菌、抗炎和溶血活性等作用。

        圖5 表木栓醇的化學結(jié)構(gòu)式

        圖6 二氫谷甾醇的化學結(jié)構(gòu)式

        圖7 谷甾醇化學結(jié)構(gòu)式

        圖8 胡蘿卜苷的化學結(jié)構(gòu)式

        7.2五靈脂抗真菌作用研究的歷史

        2003年報道的相關研究表明,五靈脂體外可以抑制結(jié)核桿菌及多種皮膚真菌,用其水浸劑(1:2),在試管內(nèi)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Trichophytonconcentricum)、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Microsporonaudouini)、許蘭氏黃癬菌(Achorionschoenleinii)、石膏樣小芽胞癬菌、星形奴卡氏菌(Nocardiaasteroids)、腹股溝表皮癬菌(Epidermophytoninguinale)、紅色表皮癬菌、緊密著色芽生菌、考夫曼沃爾夫氏表皮癬菌(TrichophytonKaufmann-Wolf)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78]。

        7.3五靈脂抗真菌作用的展望

        研究五靈脂的工作遠不及其它動物源類藥深入,近幾年并無突破性的相關研究報道。其原因可能為五靈脂成分復雜,原料不易獲取。進而導致五靈脂抗真菌作用的研究進展緩慢,今后對五靈脂的研究要搞清楚其活性成分,進而闡明其作用機制。

        8 ?!?/h2>

        海參(Sea cucumber)為棘皮動物門海參綱木盾手目生物,在我國沿海地區(qū)有分布[79]?,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海參具有多種藥理活性,如抗血栓、抗凝血、降低血粘度、降血脂、免疫調(diào)節(jié)、抗腫瘤、抗病毒、抗菌及促細胞生長等作用[80]。

        8.1海參化學成分

        海參中含有多種海參多糖和海參皂苷。劉桂敏等研究表明,刺參多糖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刺參黏多糖,即糖胺聚糖,是由葡萄糖醛酸、氨基半乳糖、巖藻糖組成的分支雜多糖,刺參酸性黏多糖(Stichopus acidic mucopolysaccharides,Sjamp)還含有硫酸酯基;第二類是巖藻多糖(Fucidon),這種直鏈多糖由L-巖藻糖構(gòu)成。刺參酸性黏多糖和巖藻多糖的硫酸酯基含量非常高[81]。樊繪曾等[82]也研究發(fā)現(xiàn),刺參(Stichopus)中含有刺參酸性黏多糖,高存記等[83]相關實驗表明其具有抗血栓作用。巖藻糖化硫酸軟骨素(Fucosylated chondroitin sulfate,F(xiàn)CS)也是從海參體壁中提取出的另一種多糖類成分,研究結(jié)果表明FCS具有抗凝血活性,其抗凝血作用比肝素更強烈,有抗血栓作用[84]。海參中的皂苷種類很多,有著多種藥理作用。海參的皂苷元為3B-20A-二羥-5A-羊毛甾烷-18-羧酸(18→16)內(nèi)酯,即海參甾烷醇,這是海參所特有的皂苷元。海參中還存在非海參甾烷醇三萜類苷元。從刺參中分離得到的三萜類皂苷,研究表明其有抗腫瘤及抗真菌活性[85]。

        8.2海參的抗真菌作用研究的歷史

        孫鵬[86]對分離得到的5種海參皂苷的進行了體外抗真菌活性實驗,結(jié)果表明這5種海參皂苷均可抑制近平滑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熱帶念珠菌、新生隱球菌(Cryptococcusneoformans)、緊密著色真菌、石膏狀小孢子菌、煙曲霉菌(Aspergillusfumigatus)和紅色毛癬菌等8種真菌,且有4種海參皂苷的MIC80在0.032 mg/mL以下。

        叢日山等[87]研究表明,水溶性海參皂苷對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十分顯著,其MIC值為0.063 mg/mL。

        袁衛(wèi)華等[88]研究表明,從奇乳海參中提取的兩個三萜皂苷化合物axilogoside A和holothurin B對新型隱球菌、白色念珠菌和煙曲霉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抑菌濃度為0.004≤MIC80≤0.016 mg/mL。

        韓華等[89]研究表明,從糙海參中分離得到3個三萜皂苷化合物scabraside A、echinoside A和holothurin A1,其體外抗真菌活性非常顯著,其抑菌濃度為0.001≤MIC80≤0.016 mg/mL)。

        8.3海參抗真菌作用的展望

        近年來,醫(yī)藥工作者對海參的藥理活性研究較為深入,特別是在海參皂苷與黏多糖方面,已證實海參黏多糖具有抗血栓、抗凝血、免疫調(diào)節(jié)、促進纖維蛋白溶解、抗腫瘤等藥理作用,海參皂苷具有抗腫瘤、避孕、溶血、抗真菌等活性,但對黏多糖與皂苷的藥理學活性的作用機制研究比較少,還有待深入。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海參很有可能開發(fā)成為抗真菌、抗細菌、抗病毒、抗心血管疾病、抗腫瘤、消炎鎮(zhèn)痛等新型藥物。而基于海參活性物質(zhì)研制的抗真菌藥物將有著廣闊的前景。

        9 海 星

        海星(Sea star)屬棘皮動物門海星綱動物,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海星具有抗病毒、抗真菌、抗腫瘤、抗細菌、抗炎、溶血、降壓、抗動脈粥樣硬化等活性[90]。

        9.1海星的活性成分

        Simona等[91]研究表明,在南極海水領域不同種類的海星中(Halityleregularis,Coscin-asteriastenuispina,Henricialaeviscula,Culcitanovaeguinea,Oveasterreticulates,Henri-cindowneyae)分離出多種多羥基甾類糖苷、硫酸酯甾類糖苷、多羥基甾醇等天然化合物,體外實驗發(fā)現(xiàn),這幾種天然化合物對支氣管肺癌細胞(NSCLC-N6)有抑制作用。

        Qi等[92]研究發(fā)現(xiàn),在海星中存在兩種多羥基甾類糖苷Linckosides A和Linckosides B,這兩類甾類糖苷對PC12細胞顯示出了很強的神經(jīng)元活性,且能增強神經(jīng)生長因子對PC12細胞向神經(jīng)元分化的誘導。

        海星的生殖腺中含有兩種不飽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研究表明EP A和DHA有降血壓、抑制血小板凝集、降血脂、抗腫瘤、提高生物膜流動性、抗炎癥等生物活性[93]。

        在海星體壁中含有酸性黏多糖,藥理活性研究表明海星酸性黏多糖具有抗凝血、抗血栓、降低血清膽固醇、改善微循環(huán)等作用,說明海星是治療冠心病及微循環(huán)障礙、腦血栓的優(yōu)良藥物原料[94]。

        9.2海星的抗真菌作用研究的歷史

        2008年,樊廷俊等[95]分離純化出具有強抗真菌活性的水溶性海星皂苷,體外實驗表明其對白色念珠菌和裂殖酵母菌(Schizosccharomyces)兩種真菌有很強的抑制作用。

        2013年,華影等[97]研究表明,從南海多棘海星水溶性提取物中篩選具有抗真菌活性的物質(zhì),體外抑菌實驗表明,南海多棘海星水溶性提取物對紅色毛癬顯示出較強的抗真菌活性[96]其進行了抗真菌的動物實驗,結(jié)果顯示海星水提物對豚鼠皮膚紅色毛癬菌感染的皮損有明顯的改善。

        9.3海星抗真菌作用的展望

        目前對海星的藥理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抗腫瘤、抗炎、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等方面,對海星的抗真菌研究不多,雖分離出了抗真菌的活性部位,但其抗真菌機理尚不清楚,目前也少有藥物上市。所以海星抗真菌機理及海星抗真菌藥物的研發(fā)將是今后科研工作中的重點??傊P侵泻写罅康乃幚砘钚晕镔|(zhì),有些物質(zhì)具有潛在的藥用價值,未來將會廣泛應用到醫(yī)藥的研究與開發(fā)。

        10 牡 蠣

        牡蠣(Oysters)屬于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異柱目牡蠣科,是我國常見的貝類,在我國沿海地區(qū)分布廣泛,其殼及肉均為傳統(tǒng)的中藥材[1,98]。牡蠣作為藥材首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隨著研究的進展,牡蠣軟體即牡蠣肉的應用也逐漸廣泛,例如胡婷等從江蘇和福建產(chǎn)牡蠣中提取多糖體,發(fā)現(xiàn)其具有明顯防治心血管疾病活性及其他生物活性,如抗血栓、抗凝血、降血脂、抗白細胞降低和提高機體免疫能力等作用,并且暫未發(fā)現(xiàn)毒副作用[99]。

        10.1牡蠣化學成分

        牡蠣肉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蛋白質(zhì)。樓永明等從牡蠣中分離到甘氨酸、絲氨酸、丙氨酸、賴氨酸、精氨酸、亮氨酸、谷氨酸、異亮氨酸、蛋氨酸、蘇氨酸、組氨酸和色氨酸等17種氨基酸[100],陳榮忠等[101]研究表明,牡蠣肉中的?;撬岷蛇_到7%,趙鵬等[102]研究表明,從牡蠣肉中分離得到的天然?;撬峋哂休^好的降血脂功能。

        10.2牡蠣抗真菌作用研究的歷史

        2005年,宋海霞等[103]從牡蠣軟體中分離提取了一種溶菌酶,并應用最小抑菌濃度法和最小殺菌濃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法測定該溶菌酶體外對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的MIC和MBC。實驗結(jié)果顯示來自海洋牡蠣軟體的溶菌酶對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的MIC為0.0625%,MBC也為0.0625%。

        2008年,蘭曉明等[104]研究表明,牡蠣軟體中提取的抗菌蛋白對分離的致病性念珠菌超微結(jié)構(gòu)有明顯作用,經(jīng)4 h抗菌蛋白(3.5×10 U·mL)作用,白色念珠菌菌體變?yōu)闄E圓形,細胞壁松弛,細胞質(zhì)固縮;16 h后菌體呈圓球形,細胞壁邊緣呈毛狀,殘缺并且明顯腫脹,胞漿內(nèi)容變空,細胞器幾乎消失,胞核不清;24 h后,菌體呈不規(guī)則形,細胞壁缺失,細胞質(zhì)解體出現(xiàn)空腔。

        2010年,王春波等[105]對牡蠣軟體中抗菌蛋白(Antibacterial protein,AP)進行了分離純化,并采用體外實驗驗證其對常見致病真菌的抗菌作用。結(jié)果表明,此抗菌蛋白抑制白色念珠菌作用強,其最小抑菌濃度范圍在0.12~0.20 μg/mL之間,最小殺菌濃度范圍在0.25~1.0 mg/mL之間。

        10.3牡蠣抗真菌作用的展望

        綜上所述,近年來對牡蠣抗真菌的研究表明,其抗真菌作用將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值得進一步研究、開發(fā)和利用。但目前牡蠣抗真菌作用在研究機制及臨床應用方面研究尚不夠深入,沒有使牡蠣的藥用價值得到更細致全面的應用。隨著中藥現(xiàn)代化研究的快速發(fā)展,牡蠣的抗真菌功能一定會在臨床上得到很好的應用。

        11 結(jié)論與展望

        過去幾十年來,廣大科研工作者對動物源類藥物進行了廣泛而細致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對動物源類藥物治療真菌感染類疾病的研究卻相對較少,這將留待我們繼續(xù)去發(fā)掘。根據(jù)過去幾十年動物源類藥物治療真菌感染類疾病的線索,繼而引申發(fā)展,通過實踐,研究、發(fā)掘、探索動物源類藥物的藥效作用,開展廣泛研究,以期擴大臨床抗真菌應用范圍;同時,充分利用現(xiàn)代生物技術,多角度、多靶點、多途徑探尋動物源類藥物抗真菌的作用機制,開發(fā)新的有效藥物,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10.

        [2]江勵華,王明艷.斑蝥的研究進展[J].醫(yī)藥導報,2004,23(6):385-386.

        [3]曾文南,盧懿.斑蝥素及其衍生物的合成與活性研究進展[J].有機化學,2006(05):579-591.

        [4]胡朝陽.斑蝥素含量測定方法研究進展[J].廣州化工,2011,39(10):49-51.

        [5]張云,李春民,趙桂森.去甲斑蝥素合成工藝的改進[J].化學試劑,2008,29(11):697-698.

        [6]孫銘,朱爭艷,于美麗,等.去甲斑蝥素納米控釋制劑抗腫瘤的實驗研究[J].腫瘤學雜志,2001,7(6):321-325.

        [7]徐春東,陸鋼.去甲斑蝥素對皮膚致病真菌的藥敏實驗[J].中國獸醫(yī)雜志,2000,26(3):33-34.

        [8]Moed L, Shwayder T A, Chang M W. Cantharidin revisited: a blistering defense of an ancient medicine[J]. Archives of dermatology, 2001, 137(10): 1357-1360.

        [9]王浴生,鄧文龍,薛春生.中藥藥理與應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3:1140-1146.

        [10]張志勇,袁鋒.斑蝥素資源及其利用的研究進展α[J].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1996,5(4):89-92.

        [11]何正春,彭芳,宋麗艷,等.美洲大蠊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07,32(21):2326-2331.

        [12]沈鳴,陳建偉.氨基多糖的藥理研究進展[J].上海醫(yī)藥,2001(06):268-270.

        [13]Dos Santos AVF, Onofre GR, Oliveira DMP, et al. Heparan sulfate is the main sulfated glycosaminoglycan species in internal organs of the male cockroach, Periplaneta americana[J]. Micron.,2006,37(1): 41-46.

        [14]金小寶,王艷,朱家勇.誘導前后美洲大蠊血淋巴抗菌活性的研究[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6(06):665-666,682.

        [15]藍江林,吳珍泉.美洲大蠊抗菌物質(zhì)的誘導與提取[J].福建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4(01):30-33.

        [16]藍江林,周先治,卓侃,等.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抗菌肽殺菌作用初步觀察[J].福建農(nóng)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3(2):166-168.

        [17]周瓊.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資源開發(fā)利用的研究[D]. 福州: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08.

        [18]Lopes AR, Terra WR. Purification, properties and substrate specificity of a digestive trypsin from Periplaneta americana (Dictyoptera) adults. [J].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03, 33(4): 407-415.

        [19]李樹楠,李輝,張華明,等.美洲大蠊中促進肉芽生長成份的研究[J].云南醫(yī)藥,1987(03): 174-177.

        [20]白麗,高鵬,陳俊雅,等.蟑螂提取物有效部位用于制備抑制真菌生長藥物的用途[P].云南:CN102973608A,2013-03-20.

        [21]Quiroga EN, Sampietro DA, Soberon JR, et al. Propolis from the northwest of Argentina as a source of antifungal principles[J].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2006, 101(1): 103-110.

        [22]南垚,郭伽,鄭蓮香,等.蜂膠化學成分研究進展[J].世界科學技術,2006(01):61-71+56.

        [23]馬君,趙玉軍,章金鋼.蜂膠及其應用[J].動物醫(yī)學進展,2000(01):16-18.

        [24]孔慶峰,許志彤,鄧玉文.國內(nèi)蜂膠黃酮的藥理學研究近況[J].實用醫(yī)藥雜志,2006,23(8): 1003-1004.

        [25]金朝娜.浙江蜂膠的化學成分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8.

        [26]Marcucci MC. Propolis: chemical composition, biological properties and therapeutic activity[J]. Apidologie, 1995, 26(2): 83-99.

        [27]Grunberger D, Banerjee R, Eisinger K, et al. Preferential cytotoxicity on tumor cells by caffeic acid phenethyl ester isolated from propolis[J]. Experientia, 1988, 44(3): 230-232.

        [28]郭伽,周立東.蜂膠的化學成分研究進展[J].中國養(yǎng)蜂,2000, 51(2):17-18.

        [29]Hegazi AG, Abd EI Hady FK, Abd Allah FA.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European propolis[J]. Zeitschrift für Naturforschung C, 2000, 55(1/2): 70-75.

        [30]Velikova M, Bankova V, Sorkun K, Houcine S, Tsvetkova I, Kujumgiev A. Propolis from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J]. Zeitschrift für Naturforschung C, 2000, 55(9/10): 790-793.

        [31]房柱,匡友成.蜂膠對醫(yī)學真菌抑菌試驗[J].微生物學通報,1978(1):12-14.

        [32]Aguüero MB, Gonzalez M, Lima B, et al. Argentinean propolis from Zuccagnia punctata Cav.(Caesalpinieae) exudates: phyt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fungal activity[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9, 58(1): 194-201.

        [33]Siqueira ABS, Gomes BS, Cambuim I, et al. Trichophyton species susceptibility to green and red propolis from Brazil[J].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2009, 48(1): 90-96.

        [34]Silici S, Koc NA, Ayangil D, et al. Antifungal activities of propolis collected by different races of honeybees against yeasts isolated from patients with superficial mycoses[J]. Journal of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2005, 99(1): 39-44.

        [35]Dalben-Dota KF, Faria MG I, Bruschi ML, et al. Antifungal activity of propolis extract against yeasts isolated from vaginal exudates[J]. 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2010, 16(3): 285-290.

        [36]Oliveira ACP, Shinobu CS, Longhini R, et al. Antifungal activity of propolis extract against yeasts isolated from onychomycosis lesions[J]. Memórias do Instituto Oswaldo Cruz, 2006, 101(5): 493-497.

        [37]Martins RS, Pereira Jr ES, Lima SM, et al. Effect of commercial ethanol propolis extract on the in vitro growth of Candida albicans collected from HIV-seropositive and HIV-seronegative Brazilian patients with oral candidiasis[J].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2002, 44(1): 41.

        [38]Ota C, Unterkircher C, Fantinato V, et al. Antifungal activity of propolis on different species of Candida[J]. Mycoses, 2001, 44(9-10): 375-378.

        [39]Fernandes FF, Dias ALT, Ramos CL, et al. The "in vitro" antifungal activity evaluation of propolis G12 ethanol extract onCryptococcusneoformans[J]. Revista do Instituto de Medicina Tropical de S?o Paulo, 2007, 49(2): 93-95.

        [40]孫利文,徐惠爽.中藥全蝎的研究進展[J].特產(chǎn)研究,1999(1):60-62.

        [41]張荒生,王進軍.中藥全蝎的藥理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7,16(2):224-226.

        [42]周新華,蝎毒的生化研究及臨床應用[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1984,4(2):20-20.

        [43]王琳,江巖.東亞鉗蝎蝎毒蛋白的分離純化[J].白求恩醫(yī)科大學學報,1997,23(2):143-144.

        [44]邊六交,楊曉燕,王輝,等.鉗蝎毒中抗癲癇肽,鎮(zhèn)痛肽和抗腫瘤肽的快速同時分離和鑒定[J].分析化學,2005,5:619-622.

        [45]吉永華,趙菁.蝎毒素可被用作構(gòu)建肽類新藥分子的“骨架”[J].生命的化學,1996,16(4): 32-34.

        [46]余茂耘,韋傳寶.蝎毒的生理活性成分及臨床應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4,8(9):1754-1755.

        [47]張師藝,成秀蓮.全蝎的成分,藥理與中毒治療[J].國外科技,1990(12):39-42.

        [48]張貴君.全蝎乙醇提取物及蝎毒素體外抗表淺致病真菌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1996,3(3):46-46.

        [49]欒天慶.中醫(yī)藥治療尋常性銀屑病療效觀察[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第五次學術年會:全國中醫(yī),中西醫(yī)結(jié)合皮膚病診療新進展高級研修班論文集[C].2008.

        [50]周永芹,韓莉.中藥蜈蚣的研究進展[J].中藥材,2008(2):315-319.

        [51]譚復成.蜈蚣的藥理作用及應用[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6,22(13):2031-2031.

        [52]方紅,鄧芬.黑頭蜈蚣的化學成分[J].中藥材,1999,22(5):226-228.

        [53]陶勇.蜈蚣毒的研究進展[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00,21(2):94-95.

        [54]曲愛兵,趙維誠,梁良,等.蜈蚣組織提取物抗腫瘤活性的初步研究[J].實用腫瘤學雜志,2003,17(1):29-30.

        [55]冉永祿,吳剛,王金煥,等.墨江蜈蚣與少棘蜈蚣的比較研究——Ⅱ.藥效和毒理[J].動物學研究,1996,01:79-83.

        [56]吳剛,王金煥,冉永祿,等.墨江蜈蚣與少棘蜈蚣對致病真菌和細菌體外生長的影響[J].皮膚病與性病,1992,14(2):12-14.

        [57]任文華,張雙全,宋大祥,等.少棘蜈蚣水提取物的抗菌活性[J].中藥材,2007,30(1):10-14.

        [58]周莉莉,黃迎春,任超.蜈蚣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部分藥理作用比較[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8,19(11):2697-2698.

        [59]孟慶云.體外培育牛黃的研制及臨床[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6,12(10):799-800.

        [60]劉成德,劉洋,旺建偉.牛黃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概況[J].中醫(yī)藥信息,2006,23(6):14-15.

        [61]Schaffer S W, Solodushko V, Kakhniashvili D. Beneficial effect of taurine depletion on osmotic sodium and calcium loading during chemical hypoxia[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Cell Physiology, 2002, 282(5): C1113-C1120.

        [62] 閆煥,趙文靜,常惟智.牛黃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信息,2013,(2):114-116.

        [63]嚴克東,張啟明.培植牛黃與天然牛黃化學成分比較研究: I. 膽紅素和膽酸的含量比較[J].中藥材,1990,13(10):11-13.

        [64]劉軍,鄧祝玲.新雪顆粒中膽酸的含量測定[J].中藥材,2001,24(11):821.

        [65]張啟明.天然牛黃的成分研究[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1995,16(1):27.

        [66]李桃渝,胡會平,成流毓,等.人工培植牛黃元素及氨基酸分析[J].中藥材,1989,12(1):18-19.

        [67]張啟明,嚴克東,田頌九,等.培植牛黃與天然牛黃化學成分比較研究-Ⅴ. 游離和總氨基酸的測定及比較[J].中藥材,1991(9):006.

        [68]任立波,周虹.天然牛黃,人工培植牛黃與人工牛黃的鑒別[J].中國藥業(yè),2004,13(10):63-63.

        [69]李培鋒,哈斯蘇榮,關紅.膽紅素含量不同的培植牛黃的鎮(zhèn)靜、鎮(zhèn)痛及抗驚厥作用研究[J].內(nèi)蒙古農(nóng)牧學院學報,1998,(03):27-32.

        [70]顏崇超,趙熙和,金大勛. ?;撬釋ρ“骞δ芎突ㄉ南┧岽x的影響[J]. 營養(yǎng)學報,1996,04:379-385.

        [71]賈靜,孫佳明,臧浩,等.天然牛黃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吉林中醫(yī)藥,2013(03):271-274.

        [72]劉憲鳴.牛黃解毒片治療霉菌性陰道炎112例[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05,12(3):196-197.

        [73]邢艷芳.六神栓的制劑工藝及其對小鼠白念珠菌陰道炎治療作用的實驗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09.

        [74]唐緒剛,黃文權(quán).五靈脂藥理及臨床應用概述[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8,17(1):101-102.

        [75]朱翔宇.五靈脂化學成分與質(zhì)量控制標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0.

        [76]楊東明,蘇世文,李銑,等.五靈脂活性成分的研究[J].藥學學報,1987,22(10):756-760.

        [77]李強,魯學照.五靈脂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1998,23(9):570-573.

        [78]張寶國,張大祿.動物藥[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3:60-71.

        [79]沈鳴.海參的化學成分和藥理研究進展[J].中成藥,2001,23(10):758-761.

        [80]馬天舒,葛迎春.海參活性物質(zhì)的藥理研究進展[J].特產(chǎn)研究,2003,25(1):57-61.

        [81]劉桂敏,趙秀梅,陳菊娣,等.刺參酸性粘多糖質(zhì)控分析方法的研究[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2004,02:107-109.

        [82]樊繪曾,陳菊娣,林克忠.刺參酸性粘多糖的分離及其理化性質(zhì)[J].藥學學報,1980(05):263-270.

        [83]高存記,李家增,彭林,等.刺參酸性粘多糖對纖維蛋白凝膠結(jié)構(gòu)及其溶解性的影響[J].中華血液學雜志,1996(09):11-14.

        [84]Tapon-Bretaudiere J, Drouet B, Matou S, et al. Modulation of vascular human endothelial and rat smooth muscle cell growth by a fucosylated chondroit in sulfate from echinoderm [J]. Thromb Haemost, 2000, 84(2): 332-337.

        [85]陳穎,汪樹理.海參的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河北漁業(yè),2008(04):6-8.

        [86]孫鵬.丑海參和白底輻肛參生物活性成分研究[D].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2007.

        [87]叢日山,袁文鵬,樊廷俊,等.仿刺參水溶性海參皂苷的分離制備及抗真菌活性的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6(6):959-964.

        [88]袁衛(wèi)華,易楊華,薛梅,等.奇乳海參中兩個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三萜皂苷[J].中國天然藥物, 2008,6(2):105-108.

        [89]韓華,易楊華,李玲,等.糙海參中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三萜皂苷(英文)[J].藥學學報,2009(06): 620-624.

        [90]王偉紅,李發(fā)美,黃閣,等.海星化學成分及其活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海洋藥物,2002(05): 46-50.

        [91]De Marino S, Iorizzi M, Palagiano E, et al. Starfish saponins. 55.1 isolation, structure elucid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steroid oligoglycosides from an Antarctic starfish of the Family Asteriidae[J].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1998(11): 1319-1327.

        [92]Qi J, Ojika M, Sakagami Y. Linckosides A and B, two new neuritogenic steroid glycosides from the Okinawan starfish Linckia laevigata.[J]. Bioorganic and Medicinal Chemistry, 2002(6): 1961-1966.

        [93]韓力揮,袁文鵬,叢日山,等.海星生物活性物質(zhì)研究進展[J].海洋湖沼通報,2006(02):104-110.

        [94]周鵬,顧謙群,王長云.海星皂甙及其他活性成分研究概況[J].海洋科學,2000(02):35-37.

        [95]樊廷俊,張錚,袁文鵬,等.水溶性海星皂苷的分離純化及其抗真菌活性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理學版),2008(09):1-5.

        [96]華影,唐曉磊,陳章權(quán),等.中國南海多棘海星水提物抗皮膚真菌的活性分析[J].解放軍醫(yī)學院學報,2013(03):265-268.

        [97]華影.多棘海星水提物抗皮膚真菌的效果研究[D]. 錦州:遼寧醫(yī)學院,2013.

        [98]馮麗,趙文靜,常惟智.牡蠣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信息,2011,28(01):114-116.

        [99]胡婷,陳瓊?cè)A.牡蠣多糖防治心血管病及其它生物活性[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1993(1): 53-56.

        [100] 樓永明,朱洪.福建牡蠣軟體的化學成份研究[J].海峽藥學,2004,15(5):67-68.

        [101] 陳榮忠,楊豐.牡蠣肉提取物主要營養(yǎng)成份的分析[J].臺灣海峽,1999,18(2):195-198.

        [102] 趙鵬,李彬,楊俊峰,等.天然?;撬岬慕笛饔肹J].營養(yǎng)學報,2005,27(1):70-71.

        [103] 宋海霞.海洋溶菌酶治療陰道炎的應用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05.

        [104] 蘭曉明,牟茜,王春波.牡蠣軟體中抗菌蛋白對白色念珠菌超微結(jié)構(gòu)的影響[J].中國海洋藥物,2008,27(1):55-57.

        [105] 王春波,蘭曉明,王洪江,等.牡蠣軟體中抗菌蛋白的制備及活性研究[J].海洋與湖沼,2010,41(1):33-38.

        History and Prospective of Animal Derived Drugs for Treatment of Fungal Infections Diseases*

        TENGFei1,2,CHENZhuang-zhi1,3,4,ZHANGYun1,2,LIWen-hui1,2,XUKai-ge1,3,4,LICheng-gong1,3,4,GAOPeng-fei1,3,4

        (1 Yun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Entomological Biopharmaceutical R&D, Yunnan Dali 671000;2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Yunnan Kunming 650223;3 Yunnan Provincial 2011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Entomoceutics, Dali University, Yunnan Dali 671000;4 The National-Local Joint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Entomoceutics, Yunnan Dali 671000, China)

        The research, applications and cognition of animal derived drugs were reviewed n recent decades. From this we can appreciate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 of animal derived drugs by physicians of past papers. Based on textual research of past papers,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excavated 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was extended. The mechanism of animal derived drugs from multi-channel, multi-angle, multi-target was explored by making the best of the modern biological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animal derived drugs would make new progress and play a more outstanding role in treatment of fungal infections diseases.

        Spanish fly;Periplanetaamericana; propolis;ButhusmartensiiKarsch; centipede; calculus bovis; faeces trogopterorum; sea cucumber; sea star; oysters; antifungal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81260676);藥用特種昆蟲開發(fā)國家地方聯(lián)合工程研究中心創(chuàng)新能力建設項目(項目編號:云發(fā)改高技[2015]395);云南省戰(zhàn)略性新興產(chǎn)業(yè)項目發(fā)展專項資金([2013]1527);云南省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重點項目([2012]1956);云南省2011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項目([2012]25);云南省昆蟲生物醫(yī)藥研發(fā)重點實驗室專項經(jīng)費(項目編號:2015DG030)。

        滕飛(1989-),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分子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

        高鵬飛,男,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藥物新劑型的研究。

        TQ460

        A

        1001-9677(2016)012-0015-08

        猜你喜歡
        牛黃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牛黃應用有門道
        2020年國內(nèi)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培育牛黃替代人工牛黃之牛黃降壓膠囊對SHR大鼠的降壓作用
        中成藥(2018年10期)2018-10-26 03:41:24
        牛黃解毒片中雄黃含量的測定
        中成藥(2017年8期)2017-11-22 03:19:50
        新版C-NCAP側(cè)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扁鵲與牛黃
        www.91久久|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午夜| 女女互揉吃奶揉到高潮视频| 欧美喷潮久久久xxxxx| 国产一精品一aⅴ一免费| 亚洲不卡高清av在线| 男人吃奶摸下挵进去啪啪软件| 日产无人区一线二线三线乱码蘑菇| 亚洲自拍另类制服在线| 国内自拍第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熟女人妇 成熟妇女系列视频| 同性男男黄g片免费网站| 免費一级欧美精品| 亚洲黄色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人牲交| 国产高潮刺激叫喊视频| 女同另类激情在线三区 | 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一|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男同| 婷婷开心五月综合基地| 国产自拍偷拍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亚洲 成人 无码 在线观看| 久久这黄色精品免费久| 亚洲欧洲av综合色无码| 麻豆高清免费国产一区| 美女裸体无遮挡黄污网站| 孩交精品xxxx视频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高清| 久久精品亚洲国产av网站| 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成人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香蕉|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 99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久日本 | 黄污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三州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专区| 97无码人妻福利免费公开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