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賀(內(nèi)蒙古烏海市萬晨能源煤炭有限責任公司 古烏?!?16000)
河北青羊溝鉛鋅礦銀(金)賦存狀態(tài)及富集規(guī)律探討
盧賀
(內(nèi)蒙古烏海市萬晨能源煤炭有限責任公司古烏海016000)
青羊溝鉛鋅礦床是賦存在太古界紅旗營子群經(jīng)受不同程度混合巖化作用的中深變質(zhì)巖系中的變質(zhì)(混合巖化)熱液迭加型礦床。通過研究認為,該礦床主要發(fā)育一套親硫的元素組合,即Pb-Zn-Ag-S-Fe和礦物組合即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礦石以Zn多Pb少、Ag高Au低、富S、Fe而貧Cu為顯著特征。
賦存狀態(tài)富集規(guī)律變質(zhì)熱液迭加型礦床青羊溝
青羊溝礦區(qū)地處中朝準地臺內(nèi)二級構造單元內(nèi)蒙臺背斜(內(nèi)蒙地軸)南緣,以崇禮-赤城深大斷裂為界與燕山沉降帶相鄰。礦區(qū)大部處在上黃旗-大海坨NNE向構造-巖漿巖帶的百草-多倫火山斷陷盆地西緣外側(cè)(圖1)。
圖1 青羊溝鉛鋅礦區(qū)域地質(zhì)略圖
區(qū)內(nèi)地層比較簡單,太古界紅旗營子群中上部遭受不同程度混合巖化作用的中變質(zhì)巖系分布于礦區(qū)中部和西部,其走向為320°~340°,NE傾,傾角50° ~70°。主要巖石類型為黑云斜長片麻巖、眼球狀混合巖化片麻巖、混合片麻巖;中生界中上侏羅系火山巖系主要分布于礦區(qū)的東部和東北部,主要巖石類型有流紋質(zhì)凝灰?guī)r、凝灰角礫巖、石英斑巖及流紋巖。
巖漿活動比較強烈,以中酸性火山活動和淺成、超淺成侵入活動為主,形成大面積分布的火山巖和NNW、NW向的以中酸性為主的各種脈巖:石英正長斑巖、正常斑巖、石英脈、花崗細晶巖及閃長玢巖等,均屬燕山晚期的產(chǎn)物。
構造上的突出特點是以斷裂為主,褶皺不發(fā)育。其中NW向斷裂最發(fā)育,在空間上呈斜列式排列,旁側(cè)羽毛狀裂隙比較密集[2]。本區(qū)礦體的空間展布、形態(tài)、產(chǎn)狀與規(guī)模均受其嚴格控制。近EW向斷裂不甚發(fā)育,多分布在礦區(qū)東部。圍巖蝕變主要為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等,蝕變帶變化較大,其發(fā)育程度與破碎帶呈正相關性。
2.1礦石化學成分
突出特點是元素組合比較簡單(Pb-Zn-Ag-Fe-S型),主要為中低溫親硫元素,組分分帶不明顯。礦石中鋅多鉛少、銀高金低、貧銅而富鐵硫。根據(jù)物相分析(表1)鉛、鋅主要以硫化物形態(tài)出現(xiàn),其占有率均高于96%,表明本區(qū)Pb、Zn主要以硫化物形式存在。
2.2礦物組成
本區(qū)主要金屬礦物有:黃鐵礦、磁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其次為黃銅礦;微量礦物有毒砂、磁鐵礦、白鐵礦、銀黝銅礦、輝銀礦、自然銀硫銻銅銀礦及含銀硫鉍鈷礦等。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絹云母、長石、綠泥石。
2.3礦石類型與結構構造
主要依據(jù)礦床地質(zhì)特征與礦物組合,將本區(qū)礦石劃分為四種類型:①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礦石;②黃鐵礦-閃鋅礦礦石;③黃鐵礦-黃銅礦礦石;④黃鐵礦礦石。
主要結構有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交待結構、固溶體分離結構、包含變晶結構、碎裂結構等。礦石構造以脈狀構造、塊狀構造、浸染狀與網(wǎng)脈狀構造為主。
通過巖礦鑒定、化學分析、物相分析及電子探針分析本區(qū)銀主要呈獨立礦物相形式賦存,呈類質(zhì)同象或分散狀態(tài)的銀較少;金主要以次顯微包體金形式存在,少量為Au-Ag互化物。
銀的主要獨立礦物有自然銀、輝銀礦、銀黝銅礦、含銀砷黝銅礦、硫銻銅銀礦及含銀的硫鉍鉛礦,其中自然銀、含銀砷黝銅礦、硫銻銅銀礦及含銀的硫鉍鉛礦為首次確定,電子探針定量分析(表2)、銀物相分析(表3)及鏡下觀察表明,銀的獨立礦物主要以微細包體形式賦存,方鉛礦是其最主要的載體礦物,次為黃銅礦,而在黃鐵礦、閃鋅礦、磁黃鐵礦等礦物中甚微。除自然銀和一部分銀黝銅礦顆粒稍大些外,其他均極微細,顯微鏡下很難辨認。礦石中游離連生的自然銀、輝銀礦平均占有率為18.9%,主要分布于黃鐵礦類型和黃鐵-黃銅礦類型的礦石中(34%~36%),在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類型的礦石中占有率最低(3%~18%)。其中游離連生的自然銀在各類型礦石中的占有率變化甚微(1.5%~3%),而游離連生的輝銀礦則變化較大(0.9%~34%)。
表2 銀礦物電子探針定量分析結果表?。?/p>
表3 銀物相分析結果表?。?/p>
4.1銀(金)分布特征
本區(qū)處在較高區(qū)域地球化學背景之上(表4),太古界紅旗營子群變質(zhì)巖系中Ag、Au地球化學豐度的總體特征是豐度值比較穩(wěn)定、均一。在各類巖石中(表5)銀的分布特征明顯,從遠礦(蝕變微弱)到近礦(蝕變較強),再到礦化(蝕變強)圍巖其含量漸高,脈巖中以閃斜煌斑巖和石英脈含銀量較高,而超淺成的石英正常斑巖含銀較低。金的分布則變化很大。
4.2銀(金)富集特征
4.2.1銀(金)與礦石類型關系
在不同類型的礦石中銀(金)富集特點有明顯差異(表6),銀主要富集在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礦石、黃鐵礦-黃銅礦礦石及黃鐵礦礦石中,金則主要富集在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礦石與黃鐵礦礦石中,即銀(金)在黃鐵礦-閃鋅礦礦石中均不富集。即使在同一礦石類型中,銀(金)含量變化亦很大,是不均勻的。
表4 變質(zhì)巖中主要元素豐度值
表5 Ag、Au在各類巖石中的分布
表6 銀(金)在礦石中的富集特征表
4.2.2銀(金)在主要礦石礦物中的分布
銀(金)在主要礦石礦物中含量變化較大,銀主要富集在方鉛礦中,次為黃銅礦。至于黃鐵礦,電子探針定量分析并不含銀,而化學分析其含銀卻較高,其原因就在于黃鐵礦裂隙中經(jīng)常充填有細粒方鉛礦、黃銅礦。金主要富集于黃鐵礦和磁黃鐵礦中,其含量變化也很大,其他金屬礦物中金含量均比較低。
4.2.3銀(金)與成礦階段的關系
根據(jù)礦床地質(zhì)特征,礦物晶出順序及礦物共生組合特點劃分為三期五個階段(表7)。
表7 成礦階段與礦物生成順序表
其中氧化物期與表生期均不發(fā)育,主要代表礦物磁鐵礦和針鐵礦-水針鐵礦碳酸鹽等甚少。硫化物(熱液)期又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依次為黃鐵礦-磁黃鐵礦階段、黃鐵礦-黃銅礦階段和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階段。
通過對河北青羊溝鉛鋅礦銀(金)賦存狀態(tài)及富集規(guī)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認識。
銀(金)主要呈獨立礦物相賦存,類質(zhì)同象狀態(tài)很少。銀的獨立礦物有自然銀、輝銀礦、銀黝銅礦、含銀砷黝銅礦、硫銻銅銀礦、含銀硫鉍鉛礦。銀的主要載體礦物為方鉛礦,其對銀的分散量約63.13%,其次為黃銅礦、黃鐵礦。金的載體礦物主要是黃鐵礦、磁黃鐵礦及其他含鐵礦物,除少量游離連生的自然銀、輝銀礦外,銀(金)主要以獨立礦物相微細包體不均勻地嵌布在礦石礦物和部分脈石礦物中。
[1]華北地質(zhì)勘查局514地質(zhì)大隊,河北赤城縣青羊溝鉛鋅礦遠景評價及外圍找礦設計說明書[R],1986.
[2]華北地質(zhì)勘查局職工大學,河北赤城縣青羊溝鉛鋅礦區(qū)地質(zhì)草圖說明書[R],1987.
收稿:2016-06-15
10.16206/j.cnki.65-1136/tg.2016.0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