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松 李小紅 張艷霞(江蘇省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揚州225127)
?
皂河閘除險加固工程施工導流方案研究
張曉松李小紅張艷霞
(江蘇省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揚州225127)
考慮到皂河閘是非汛期駱馬湖排水的主要出路,施工期間需對非汛期駱馬湖以上地區(qū)來水作出總體安排,擬在適當預降水位預留一定調庫容蓄來水的基礎上,利用皂河二站反向發(fā)電、洋河灘閘、六運涵洞及調度閘分泄入駱南中運河,利用劉集地涵排澇天窗口門分泄入徐洪河。遭遇非汛期超標準洪水時則在利用上游湖庫攔蓄和劉家道口、大官莊樞紐控制東調的基礎上,加大劉集地涵泄量和及時啟用總六塘河參與導流,必要時視新沂河嶂沭區(qū)間來水情況相機開啟嶂山閘利用新沂河排泄。
皂河閘除險加固非汛期駱馬湖洪水導流方案應急預案
皂河閘位于江蘇省宿遷市皂河鎮(zhèn)北約2.5km處的中運河上,東與駱馬湖南堤相連、西與皂河船閘東堤相接,與駱馬湖南堤和洋河灘閘等組成駱馬湖皂河控制線。皂河閘是駱馬湖泄水口門之一,控制著駱馬湖向中運河泄水量,工程自投入運行以來,在排洪、灌溉、調節(jié)航運水位等方面發(fā)揮了重大作用。皂河閘興建于1952年6月,設計過閘流量500m3/s,校核流量800m3/s,1972年因駱馬湖蓄水位提高,對其進行加固擴建,校核流量提高至1000m3/s。該閘主要作用是控制中運河泄量,確保堤防安全,兼顧運西黃墩湖地區(qū)的排澇;調節(jié)閘上、下游水位,以保航運和駱馬湖一線大堤的安全;引水灌溉下游農田;利用駱馬湖棄水發(fā)電。
皂河閘自建成60多年以來,雖經多次加固,但因先天不足和超標準運行,工程暴露出諸多安全隱患,主要體現在:①閘身自身穩(wěn)定不足,原設計閘身偏輕,造成抗滑穩(wěn)定不夠,直到閘底板澆筑結束后才發(fā)現這一問題,后重新鑿開閘底板上游面層鋼筋,補焊拉錨鋼筋,將閘室與上游護坦拉結,以增加閘室抗滑穩(wěn)定;②設計標準偏低,設計水位和設計流量都超高原設計標準,雖經幾次除險加固,仍未能全部消除隱患;③下游消能防沖設施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造成沖刷嚴重,消力池、海漫損壞,護坡坍塌;④公路橋設計標準低,不適應目前交通要求,桁架拱結構出現裂縫,橋面損壞,橋下啟閉機房漏雨;⑤閘門銹蝕,止水損壞,漏水嚴重;⑥電氣均為20世紀50年代的非標產品,設備老化嚴重,影響工程正常運行;⑦部分混凝土碳化,20世紀50年代初期澆筑的混凝土平均碳化深度8.97mm,最深22mm,1972年加固的C20混凝土,平均碳化深度17.5mm,最深41mm,個別部位超過鋼筋保護層厚度,且在不斷發(fā)展。鑒于上述工程安全隱患,2009年4月鑒定為Ⅲ類水閘。
為確保駱馬湖皂河控制線的安全,充分發(fā)揮皂河閘的各項功能,擬根據皂河閘現狀過閘流量規(guī)模和地震基本烈度Ⅷ度設防的要求對其進行除險加固。主要除險加固項目有拆建閘室,新建閘室由現狀7孔調整為6孔,每孔凈寬10m,總凈寬60m;拆除現狀弧形鋼閘門及啟閉機,更換為平板鋼閘門,并配QHB-2250KN卷揚式啟閉機;拆建小水電站;新建閘上公路橋;拆建上、下游翼墻;拆建下游消力池;增加閘室與水電站之間隔水墻等內容。
根據工程實際情況,計劃工期15個月,具體安排:第一年汛后開工,利用冬春季枯水期,進行節(jié)制閘水下部分及公路橋施工;第二年汛前完成節(jié)制閘水下部分、公路橋施工和閘門啟閉機的安裝,具備擋水、防洪條件;第二年年底前完成全部工程,具備總體驗收條件。
表1 非汛期駱馬湖以上實測最大一、三、七日入湖洪量統(tǒng)計表
表2 非汛期駱馬湖以上不同頻率一、三、七日洪量成果表
表3 非汛期駱馬湖以上典型入湖洪量表
表4 駱馬湖非汛期P=10%設計洪水過程線表
3.1施工期設計洪水
3.1.1導流標準
皂河閘為2級水工建筑物,其主要建筑物級別為2級,次要建筑物級別為3級,臨時建筑物級別為4級。根據《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00)、《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規(guī)范》(SL303-2004),相應導流標準為10~20年一遇,但考慮到水下工程部分利用非汛期完成,施工圍堰在汛期予以拆除,因此,施工導流設計標準確定為10年一遇。
3.1.2施工期駱馬湖設計洪水
駱馬湖以上匯水面積5.59萬km2,主要由沂沭河、南四湖、邳蒼3個地區(qū)組成,洪水通過沂河、中運河注入駱馬湖,中運河運河鎮(zhèn)以下還有支流房亭河匯入。非汛期入駱馬湖洪水主要通過沂河港上站、中運河運河鎮(zhèn)站和房亭河土山站實測日均流量過程進行分析,由于3個測站入湖洪水傳播時間較接近,可對日均流量直接疊加作為非汛期駱馬湖實測最大一、三、七日入湖洪量。非汛期駱馬湖入湖洪量統(tǒng)計見表1,不同頻率一、三、七日洪量成果見表2。
根據非汛期駱馬湖入湖實測流量過程,選擇洪水特征接近于設計值的1985年洪水過程作為典型洪水過程,按照同頻率組成法分析10年一遇洪水過程,見表3、表4。
3.2施工導流
3.2.1導流線路分析
根據駱馬湖周邊河道及建筑物情況,施工期間可能的導流出路有5條:
出路一:劉集地涵排洪口天窗泄洪孔可調泄駱馬湖洪水200~400m3/s入徐洪河下泄。
出路二:皂河二站可方向發(fā)電,最大可分泄駱馬湖洪水75m3/s入邳洪河,經邳洪河閘泄入駱南中運河。
出路三:洋河灘閘設計流量500m3/s,六塘河閘、六塘河壅水閘設計流量均為600m3/s,皂河閘施工期間,最大可分泄駱馬湖洪水500m3/s入總六塘河,但考慮到總六塘河沿線水質為劣Ⅳ類,通過總六塘河下泄部分來水可能會影響到淮沭河水質,從而影響沭陽縣城取水和向連云港供水的水質。因此,該線路不宜作為皂河閘除險加固施工期間的導流線路。
出路四:六運涵洞和六運調度閘設計流量均為30m3/s,最大可分泄駱馬湖洪水60m3/s入駱南中運河,或通過來龍灌區(qū)二干渠、三分干分泄15~20m3/s入新沂河。
出路五:嶂山閘是駱馬湖泄洪入新沂河的口門,設計流量8000m3/s,非汛期嶂山閘正常關閘蓄水,保證駱馬湖北調送水及周邊地區(qū)200萬畝農田的灌溉用水,并保護新沂河灘地30萬畝三麥免受桃汛威脅。因此,該線路不宜作為皂河閘除險加固施工期間的導流線路。
綜上分析,皂河閘除險工程施工期間擬利用線路一、二、四進行導流,確保工程安全實施。
3.2.2施工期駱馬湖洪水臨時調度措施
駱馬湖洪水調度以《沂沭河洪水調度方案》(國汛〔2012〕8號)為依據,其排洪出路主要有新沂河、駱南中運河以及相機泄洪的徐洪河。皂河閘施工期間駱馬湖來水臨時調度措施根據駱馬湖洪水調度方案,并結合施工期間導流線路分析成果,擬定施工期駱馬湖洪水臨時調度措施如下:皂河閘施工期間,控制駱馬湖正常蓄水位不超過23.0m,最高控制蓄水位不超過23.20m,必要時根據預報,適當預降駱馬湖水位,預留一定庫容調蓄非汛期來水。
3.2.3施工導流方案
根據擬定的非汛期駱馬湖來水臨時調度原則,對駱馬湖進行調節(jié)計算,在控制駱馬湖非汛期湖水位不超過23.20m的基礎上,若不提前預降駱馬湖水位,則施工期間駱馬湖需安排的導流流量為450m3/s,若提前預降駱馬湖水位至22.70m,則施工期間駱馬湖需安排的導流流量為300m3/s。
根據駱馬湖洪水排水出路分析結論以及其相應的排水規(guī)模,施工期間駱馬湖非汛期10年一遇來水擬根據預報,提前預降至22.70m,預留庫容調蓄入湖洪水,并在此基礎上安排導流300m3/s,導流出路主要依靠駱南中運河和徐洪河,具體導流線路安排如下:利用皂河二站反向發(fā)電,分泄75m3/s入邳洪河,經邳洪河閘排入駱南中運河;利用洋河灘閘、六運涵洞和調度閘分泄60m3/s入駱南中運河;利用洋河灘閘、來龍灌區(qū)二干渠—三分干分泄15m3/s入新沂河;利用劉集地涵排澇天窗口門分泄150m3/s入徐洪河。
皂河閘除險加固工程施工導流標準為非汛期10年一遇,為確保施工期間安全,需對超標準洪水作出應急預案,擬以非汛期20年一遇來水為基礎,提出超標準洪水的施工導流預案。根據分析計算,駱馬湖以上非汛期20年一遇最大入湖流量為1068m3/s,經駱馬湖調節(jié)計算,要滿足施工期間駱馬湖最高水位不超過23.20m的要求,則非汛期駱馬湖需安排的導流流量為550m3/s,在利用標準內洪水導流線路及規(guī)模的基礎上,采取如下應急措施:
(1)施工期間,駱馬湖以上南四湖片盡量利用上游湖庫的攔蓄功能,特別是利用南四湖上、下級湖的調蓄功能,控制韓莊閘的下泄量;沂沭河片盡量利用沂河劉家道口樞紐和沭河大官莊樞紐,控制上游來水盡量東調,以減少非汛期駱馬湖的入湖水量。
(2)施工期間,加強與上、中游雨量站聯系,及時掌握雨情變化,加強洪水預報,及時有效地控制駱馬湖水位,以保工程安全。
(3)在上游湖庫調蓄以及控制調度的基礎上,多余流量擬通過加大劉集地涵泄量和啟用總六塘河參與排水,必要時視新沂河嶂沭區(qū)間來水情況,相機開啟嶂山閘利用新沂河下泄。
(1)為保證皂河閘除險加固工程順利實施,施工期間駱馬湖以上來水通過其他出路安排下泄,增加了有關工程的運行費用,建議實施階段由建設單位根據有關工程運行情況酌情予以補償。
(2)皂河閘除險加固工程實施期間,建設單位需與沂沭泗管理局等有關部門進一步協商,制定具體的上游湖庫攔蓄和控制調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