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亞,祝永剛,趙 毅,柳根哲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北京 100010)
?
中藥濕熱敷治療腰椎術后殘余痛的臨床觀察
彭亞,祝永剛,趙毅,柳根哲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北京 100010)
目的探討中藥濕熱敷療法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術后殘余痛的效果及優(yōu)勢。方法將實施腰椎退變手術且在治療后出現(xiàn)殘留腰腿痛的8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配原則將其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2組患者均給予推拿、營養(yǎng)神經(jīng)、改善微循環(huán)、脫水、消炎鎮(zhèn)痛等常規(guī)對癥治療,試驗組在此基礎上給予中藥濕熱敷治療。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2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3 d、7 d和10 d的疼痛情況進行評估,觀察術前和術后10 d的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同時對2組治療10 d后的療效進行比較。結果2組治療后3 d、7 d、10 d的VAS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均<0.05),術后10 d的ODI指數(shù)均顯著降低(P均<0.05),且試驗組以上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均<0.05)。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治療腰椎術后殘余腰腿痛的過程中采用中藥濕熱敷療效顯著,其具有簡便、安全、無創(chuàng)、無不良反應等優(yōu)勢,值得臨床推廣。
腰椎術后;殘余痛;中藥;濕熱敷
受益于輔助科室及手術器械制造的發(fā)展,腰椎手術適應證越來越寬泛化,腰椎手術的病例也隨之逐漸增多,在取得了良好治療效果的同時,也隨之出現(xiàn)了不少的其他問題,其中腰椎術后殘余痛是常見問題之一。殘余痛又稱為術后腰痛綜合征,是指腰椎手術無明顯失誤,術后患者腰腿疼痛癥狀大部分緩解,但存留有輕度疼痛,例如走路跛行、對側下肢麻木、放射痛及腰骶部疼痛等(手術傷口疼痛除外),這不僅影響整體的手術效果,也會給患者帶來諸多病痛和不便。本病采用臨床常規(guī)對癥治療效果不佳,且患者長期服用藥物的不良反應較大,且癥狀容易反復,對于老年人等特殊患者禁忌證較多。中醫(yī)治療具有不良反應小、安全性高的優(yōu)勢,在本病的治療中效果已逐漸被廣大患者所認可。我院采用中藥濕熱敷法治療腰椎退變術后殘余痛取得顯著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7月—2015年4月在我院骨傷科實施腰椎退變手術且在治療后出現(xiàn)殘留腰腿痛的患者88例。納入標準:①患者腰椎術后存在長期慢性或急性手術相關的疼痛;②手術切口愈合良好;③自愿接受中藥濕熱敷治療;④依從性良好,能完成2個療程的治療者。排除標準:①影像學資料及體征證實屬于手術失敗者;②存在皮膚破潰及感染或慢性皮膚病,不適合進行中藥濕敷者;③存在嚴重內科疾病者;④妊娠者;⑤存在嚴重心理疾病者。患者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隨機分配原則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4例,2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治療方法2組均給予常規(guī)對癥治療,包括推拿、營養(yǎng)神經(jīng)、改善微循環(huán)、脫水、消炎鎮(zhèn)痛等治療。①采用按、拿、推、捏、滾的手法對患者術后軟組織的壓痛點進行按摩,1次/d,5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②采用馮氏旋轉復位手法治療棘突偏歪者,治療后休息3 d,無明顯好轉者再實施1次。③腰椎手術后口服西樂葆(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0355)進行治療,200 mg/次,2次/d,連續(xù)5 d。同時將120 mg甲基潑尼松龍加入100 mL 0.9%氯化鈉溶液中靜脈滴注,連續(xù)5 d。在此基礎上,試驗組采用濕熱敷藥物透入治療。濕熱敷儀器采用成都龍之杰醫(yī)療器械公司LGT-1000濕熱敷裝置,所加藥劑為我院自制骨科洗藥方煎煮而成,方藥組成:澤蘭、羌活、海桐皮、大青鹽、劉寄奴、蘇木、香加皮、續(xù)斷、桑寄生、威靈仙、雞血藤、碎骨補、當歸各5 g,透骨草、伸筋草、馬齒莧、紅花各10 g,桂枝、懷牛膝各3 g,乳香1 g。將20 cm×20 cm藥毯浸入煎制好的藥液中,由LGT-1000濕熱敷裝置加熱至70 ℃,用患者自備毛巾包裹,覆蓋于痛處,每次治療30 min,期間藥毯溫度下降時予以更換,2次/d,5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表1 2組基本資料比較
1.3評價標準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2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3 d、7 d和10 d的疼痛情況進行評估,觀察術前和術后10 d的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同時對治療10 d后的療效進行比較。根據(jù)文獻[1]中的療效判定標準進行療效評估:治療后VAS改善率>50%為顯效;VAS改善率25%~50%為有效;VAS改善率<25%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
2.12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2組治療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3 d、7 d、10 d的VAS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均<0.05),且試驗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
2.22組術前及術后10 d的ODI指數(shù)對比2組術前ODI指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術后10 d的ODI指數(shù)均顯著低于術前(P均<0.05),且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術前、術后10 d的ODI指數(shù)比較
2.32組療效比較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療效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2=3.040 0,P=0.002 1。
2.4不良反應試驗組有3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局部皮膚泛紅或輕微灼傷現(xiàn)象,予以冷敷等對癥處理后自行好轉。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未見明顯異常。
臨床上在腰椎手術患者術后復診中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患者在術后1個月內對手術效果極其滿意,但1個月后訴手術相關不適的比例越來越大,且隨時間推移逐漸增加,甚至質疑手術是否成功。而影像學檢查、查體及詢問病史均未見手術失敗征象,同時患者也時常強調手術前的癥狀消失了但又出現(xiàn)新的癥狀,因此應與“腰椎手術失敗綜合征(FBSS)”區(qū)分。李桂成等[2]認為FBSS多泛指做了腰椎板切除減壓術或髓核摘除術后,患者依然存在的神經(jīng)根性癥狀,而North等[3]認為FBSS為患者腰背部疼痛等癥狀在經(jīng)數(shù)次腰椎手術后并未有任何緩解。而王永峰等[4]則將術后殘留癥狀和FBSS歸納為腰椎手術所導致的兩種病因病機不同的術后癥狀群,其認為前者主要與病程長短、神經(jīng)根受壓時間及程度、術中椎旁組織破壞大小、術中神經(jīng)根牽拉、術后功能鍛煉情況、患者對疼痛的耐受以及患者精神心理因素相關,而FBSS則可能主要與手術指征把握不當、責任節(jié)段確定錯誤、術式不合理、術中操作錯誤、破壞脊柱穩(wěn)定性、損傷了硬膜神經(jīng)根等因素相關。因此術前應與患者充分溝通,告知術后不可避免存在的癥狀,建議其早期功能鍛煉,加強術后復診。
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殘余腰腿痛形成原因復雜多樣,報道各有不同。有研究表明,腰椎術后下肢麻痛與患者年齡、受累神經(jīng)根的直徑有關[5]。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腰椎術后殘余痛除了手術和疼痛本身以外,患者的精神及心理因素也不容小覷[6]。筆者根據(jù)多數(shù)臨床研究的結果,將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殘余腿痛的原因總結如下:①硬膜外腔瘢痕組織異常增生。硬膜外瘢痕增生會與周圍的神經(jīng)根、硬脊膜發(fā)生粘連,牽扯壓迫神經(jīng)根,容易造成神經(jīng)失養(yǎng)及傳導障礙,此時便會產(chǎn)生腰腿部的麻痛、乏力等臨床癥狀[7]。②殘留的病變組織再次突出。當患者經(jīng)手術將椎間盤摘除后,可能會因翻身或早期離床活動,致使殘留的椎間盤組織受壓至椎管內,從而造成馬尾神經(jīng)再次受壓而引起疼痛。③術后腰椎繼發(fā)性不穩(wěn):腰椎手術后,由于脊椎內源性穩(wěn)定因素被破壞,容易造成脊柱不穩(wěn),從而引起腰腿疼痛。④術中神經(jīng)根管及側隱窩狹窄:通常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腰椎管狹窄,若術中不對神經(jīng)根管進行擴大或擴大不充分,則術后均會引起疼痛。⑤椎間隙感染。⑥患者精神及心理因素。患者容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的情緒,使其在術后誘發(fā)心理應激性不良反應,造成微小的疼痛頑固化且難以治愈[8]。
中醫(yī)學認為,術后產(chǎn)生殘余痛是由于產(chǎn)生離經(jīng)之血,瘀血停聚在骨肉筋脈之間,而不通則痛,痛有定處。久而久之,肌肉筋骨失于濡養(yǎng)以致于產(chǎn)生肢體麻木、行動不便等癥狀[9]。《內經(jīng)》記載:“善治者治皮毛、治肌膚,其次治筋脈?!惫手嗅t(yī)傳統(tǒng)療法中多“榻漬”“熏蒸”“藥浴”等治療方法,我院應用的濕熱敷是參照“榻漬”治療,結合現(xiàn)代科學技術而來,不僅方便,且安全、有效。中藥濕熱敷療法是在中醫(yī)整體治療理論的指導下,精心選配中草藥煎熬后采用濕熱敷儀器將藥力從患部皮膚由內而外地滲入到身體內部的療法[10]。濕熱敷結合了熱療和藥療兩種方案的優(yōu)點[11]。熱療可擴張血管,改善代謝,促進炎性因子吸收,緩解肌肉痙攣,軟化瘢痕組織,解除局部神經(jīng)末梢的張力,從而緩解疼痛。同時擴張毛孔,有利于藥物吸收;溫熱的藥液在表皮形成藥物薄層,通過皮膚吸收進入體內,在作用部位形成較高藥物濃度,減輕炎性水腫,祛邪外出。本方中澤蘭、紅花活血化瘀,輔以當歸、雞血藤補血活血;羌活、透骨草、伸筋草、桂枝通經(jīng)活絡;劉寄奴、桑寄生、續(xù)斷、懷牛膝、碎骨補、威靈仙補腎強筋骨;蘇木、沒藥行氣止痛。而常規(guī)的鎮(zhèn)痛、營養(yǎng)神經(jīng)、改善循環(huán)、脫水消炎等治療是臨床公認的治療腰椎術后殘余痛方法,可明顯緩解癥狀,但臨床效果常不理想,或存在患者不能耐受洗藥,或是長期應用不方便、不良反應蓄積等問題。配合中藥濕熱敷可明顯增強止痛效果,縮短治療周期,同時所選中藥長期應用無毒副作用。
在本研究中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3,7,10 d的VAS評分均顯著降低,手術前10 d ODI指數(shù)顯著下降,且試驗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疼痛癥狀均顯著緩解中藥濕熱敷能夠顯著改善疼痛癥狀,鎮(zhèn)痛作用更佳。本研究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說加用中藥濕熱敷治療,可有效提高腰椎術后殘余痛的療效,這與柯秀紅等[12]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隨著社會發(fā)展,生活水平提高,人類壽命顯著增加,因此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數(shù)量逐年增加,為獲得較高生活質量,選擇手術治療的病患越來越多,因此出現(xiàn)術后殘余痛等相關癥狀的患者也會相應增多,應該引起臨床重視。長期處于慢性疼痛的老年患者會引發(fā)或伴隨眾多疾病,造成極大的家庭及社會負擔,消耗大量醫(yī)療資源,不利于國家衛(wèi)生事業(yè)發(fā)展及經(jīng)濟建設。局限于目前腰椎手術發(fā)展水平,似乎所有手術,包括近年發(fā)展較快的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程度不一的術后殘余痛。一方面臨床醫(yī)師應探索避免或減少術后殘余痛的方法,例如術中盡量減少組織損傷、動作輕柔等,另一方面積極尋求療效確切,易于推廣的治療腰椎術后殘余痛的方法。我院因歷史及地理位置原因,門診及住院患者中中老年患者比例很大,隨訪部分門診應用濕熱敷方法治療腰椎術后殘余痛外的疾病的老年患者,回饋結果與本次研究相似,患者滿意度較高,對改善晚年生活質量作用明顯??傊瑢τ谘敌g后殘余痛,濕熱敷是一項值得推廣、療效確切的治療方法。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187
[2]李桂成,熊波.腰椎髓核摘除術后殘余神經(jīng)癥狀的原因及其防治研究進展[J].實用疼痛學雜志,2008,4(2):138-143
[3]North RB,Campbell JN,James CS,et al.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5-year follow-up in 102 patients undergoing repeated operation[J].Neurosurgery,1991,28(28):685-690
[4]王永峰,湯善華,靳安民.腰椎間盤后路手術各類并發(fā)癥分類及處理進展[J].頸腰痛雜志,2005,26(4):307-309
[5]崔志明,保國鋒,蔡衛(wèi)華,等.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殘留麻木的發(fā)生率及影響因素[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2):50
[6]江共群.骨洗2方薰蒸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殘留痛的臨床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0
[7]Schofferman J,Reynolds J,Herzog R,et al.Failed back surgery: etiology and diagnostic evaluation[J].Spine J,2003,3(5):400-403
[8]朱志強.超聲電導藥物透入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術后殘余腰腿痛的臨床觀察[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
[9]孫曉芬,吳連國,陳麗麗,等.中藥薰蒸配合腰背肌功能鍛煉和直腿抬高訓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殘余痛[J].中醫(yī)正骨,2013,25(6):49-50
[10] 楊中傳,李明芬,熊志舉,等.中藥濕熱敷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分析[J].西南軍醫(yī),2009,11(1):72-73
[11] 王會剛,王永靜,彭富珍.針灸推拿配合中藥濕熱敷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45例臨床研究[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9(11):1215-1217
[12] 柯秀紅.早期中藥濕熱敷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殘余痛的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17):181-183
柳根哲,E-mail:liu_genzhe2000@aliyun.com
10.3969/j.issn.1008-8849.2016.24.014
R681.5
B
1008-8849(2016)24-2662-03
2016-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