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電影的產業(yè)化發(fā)展,藝術電影的創(chuàng)作越來越走入困境,越來越多的藝術電影導演開始轉入商業(yè)電影的創(chuàng)作,而藝術電影的市場道路似乎也愈加艱難。藝術電影不僅在投入和票房上難以和商業(yè)電影一較高下,在口碑上也較難得到觀眾的認可。所以,要想在商業(yè)電影的沖擊與擠壓下獲得發(fā)展,藝術電影就必須改變原有的思維,認清市場形勢,運用商業(yè)策略,大膽地走向市場,獲取藝術與票房的雙豐收。
[關鍵詞]藝術電影;創(chuàng)作熱潮;第五代導演
中國電影步入了產業(yè)化的軌道,商業(yè)化的電影在其中占得了先機。但同時,還有很多導演對藝術電影熱情不減,這些導演的堅持為藝術電影在我國電影市場中占得了一席之地,同時在各大國際藝術電影節(jié)上也有所斬獲。應該說,藝術電影在中國的創(chuàng)作從未間斷,對中國電影的發(fā)展影響至深。
一、藝術電影創(chuàng)作問題
一直以來,商業(yè)化的電影走的是高度市場化的道路,即將收入放在首位,對排放格外看重,甚至被貼上了“叫座不叫好”的標簽;而藝術化的電影則更看重電影的藝術內涵,具有較好的口碑,甚至以票房的減縮為代價。在商業(yè)化電影蓬勃發(fā)展的今天,出現了許多“叫好又叫座”的商業(yè)電影,但同時藝術電影卻似乎走上了歧途,很大一部分的藝術電影“既不叫好又不叫座”,被貼上了“曲高和寡”的標簽。
從電影的風格來看,相比商業(yè)電影,藝術電影受導演的影響更大。無論是選材、敘事風格、視覺手法,還是影片的主旨,甚至主角性格等,都體現著導演的習慣和意志。從這些個性鮮明的影片中,我們能夠很容易地了解到導演的意圖和風格,這是我國現今藝術電影的一大特色。但這種個性,卻往往是藝術性電影不成功的重要原因。
對于一部成功的影片來說,其電影主題、人物性格、拍攝風格需要無一不精。那么,藝術性電影在這些方面表現如何呢?這確實值得深究。從電影的主題來看,當今國內的藝術電影更偏向于沉重、壓抑的主題。具體來說,就是更多地關注于社會底層人物在生活中苦苦掙扎的經歷,努力向觀眾展現社會貧富差距的巨大,貧苦人們的精神、物質生活狀態(tài)同主流社會的差距。制作人企圖通過藝術電影讓觀眾感受到社會底層人們的精神和物質生活狀態(tài),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犊兹浮分械母咝l(wèi)紅一次次地追尋理想,卻又一次次地遭受打擊,這正是出身貧苦的人們追尋夢想最有可能得到的結果;《立春》中的王彩玲在面對理想和現實矛盾時所表現出來的掙扎和倔強,是所有沒有社會背景的追夢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李楊對金錢在社會上的巨大作用更為關注,其執(zhí)導的《盲山》中白雪梅的悲慘遭遇體現的是底層女性在面對社會問題時的無力;《盲井》則反映了在金錢的巨大誘惑下,那些底層人物的墮落和悲慘遭遇。王小帥注重社會問題,《青紅》中的青紅其被家庭壓迫的痛苦是一代年輕人所共同經歷的痛苦;《左右》中的枚竹身上所體現的是親情和社會倫理的巨大沖突;李玉導演立足于女性的不幸經歷,其執(zhí)導的《紅顏》中小云和自己兒子小勇的經歷是荒唐而又可悲的;《蘋果》中劉蘋果的經歷折射出的是底層人物的悲哀和無奈??梢钥吹剑@些電影都關注社會的陰暗角落,同時其中又有著明顯的導演個人風格。這些對于社會黑暗的過度描寫,很容易讓觀眾陷入壓抑和沉重的心情之中,而這些風格迥異的影片,更容易被看成是導演內心世界的自我表達,這種過度的自我表達往往讓觀眾更難適應和接受。
對于電影中人物的刻畫,這些藝術影片多數選用的是社會底層的人物形象,又以農村女性為多,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理想難以實現,性格逐漸麻木,生活艱難,境遇悲慘。藝術電影通過對這些底層人物的思想和物質兩方面的刻畫,描繪出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試圖引起社會對他們的關注。但是從人物性格的塑造來看,這些底層人物的塑造大多是失敗的,因為他們并不是“典型”的底層人物,他們有著大多數底層人物所并不具有的“高層情懷”?!犊兹浮分械母咝l(wèi)紅、《立春》中的王彩玲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是值得每個人學習的;《左右》中的老謝、枚竹、肖路、董帆的犧牲精神也都是令人心生敬佩的。他們作為社會的底層,卻有著社會高層才有的精神和意志,理所當然地也就無法成為底層貧苦人民的代表和象征。這種底層人物的精英化精神固然對于影片的情節(jié)處理有巨大方便之處,但這同時也讓影片的震撼力大大降低,讓觀眾的認同感明顯減少。這種矛盾化的人物,實際上是對人物性格塑造的失敗,只有典型人物性格的革新,才能給中國的藝術電影帶來巨大的突破。
在敘事手法和表達方式上,當今國內的藝術電影都有著明顯的導演的標簽,我們常常能在藝術電影中找到與傳統(tǒng)電影不同的敘事手法或表達方式??焖俚溺R頭切換、經過剪輯和拼接的場景、晃動的鏡頭,已經成為當今藝術電影中的常見手段。《我叫劉躍進》將鏡頭的快速切換用到了極致,同時還利用了多個場景的拼接;《太陽照常升起》中的場景拼接更是顛覆了時間的順序;《花眼》中略顯跳躍的劇情發(fā)展……這些獨特的個性化標簽固然是對影片藝術性的增強和延拓,但影片的藝術手法都是為影片的主旨表達服務的,這些多樣化的藝術手法讓觀影者感到迷茫和困惑,不僅難以理解導演所要表達的含義,更是沉迷于眼花繚亂的藝術手法中而將主旨拋之腦后。這些個性化十足的表達方式和敘述手法反而更像是導演過多地專注于自己的表達,而忽略了觀眾的感官體驗的表現。
這些灰色的主旨、充滿矛盾的人物以及個性十足的藝術手法,是導演在拍攝電影時對于觀眾有所忽視的表現,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當今的國產藝術電影在票房上難以收獲成功了。無論是要追求票房的電影,還是希望得到口碑的電影,都必須要與觀眾產生交流。只有在充分認識市場的前提下,中國的藝術電影才能夠真正在電影市場上有一席之地。
二、藝術電影的產業(yè)化難題
要想在今天的電影市場上取得成功,電影的宣傳和包裝是必不可少的,而藝術電影的包裝方式,也和市場化的電影有所不同。
國內的藝術電影的發(fā)行之路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同商業(yè)電影類似,采取商業(yè)包裝后發(fā)行的辦法;另一種是采取“曲線救國”的戰(zhàn)略,先將影片送出國參賽,再回到國內發(fā)行。相當多的一部分國產藝術片都采用了后一種辦法,例如《留守女士》《鬼子來了》《冬春的日子》《過年回家》《十七歲的單車》等。這些電影都獲得了外國評委的認可,但在回到國內發(fā)行時,卻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作品在參賽時有違規(guī)行為,不能直接在國內發(fā)行,還有的在獲獎后再回到國內發(fā)行時,卻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時機,無法在票房上達到理想的效果。而那些能夠及時放映的電影,往往也得不到國內觀眾的認可,最終只能是慘淡收場。這些電影在票房上的失敗,是可以找到原因的。導演在進行藝術電影拍攝時,考慮到后期的宣傳與發(fā)行,勢必要注重在西方電影節(jié)上的表現,因此會傾向于外國評委的意見,而這樣的電影在國內觀眾中的口碑也就可想而知了,不考慮市場的作品一定不會得到市場的認同。
而對于直接投放到市場上的藝術電影,勢必要和商業(yè)化的電影進行競爭。相對于高度市場化、娛樂化的商業(yè)電影,藝術電影在其題材和內容上沒有絲毫優(yōu)勢。在宣傳手段上,藝術影片同樣不具有商業(yè)影片的話題性,而作為投資較少的藝術電影,在宣傳上必然無法取得和商業(yè)電影相同的效果。在這么多不利條件下,藝術電影在票房方面的慘淡成績也就情有可原了,但是在票房上的不利勢必讓電影人在投資時有所顧慮,現在的藝術片多成本較低的癥結就在于此,而這必將導致藝術片票房不利的現象惡性循環(huán)。
當今的藝術電影在票房上遭受到的打擊可以說在其拍攝時就已經注定了,不能站在觀眾角度去拍攝的電影在市場化的電影市場中是注定無法得到認同的,因為在今天高度市場化的電影市場,市場才是決定電影命運的標尺。
三、藝術電影的未來之路
在市場化的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電影,作為一個有著巨大資金流動的平臺,也進入了市場化的時代。電影的選材、創(chuàng)作、拍攝、剪輯、制作、包裝、宣傳,無一不受到市場這只無形的大手的推動。即使是有別于商業(yè)電影的藝術電影,也無法忽略資本的影響。因此,要想在市場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從各個方面考慮市場在電影拍攝中的作用。
第一,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只有考慮到了市場的電影才能得到市場的認同。作為電影人要明白自己的電影是放給誰看的,觀眾大多數都不是專業(yè)的電影人,因此在制作電影時應該多考慮觀眾能接受什么,觀眾想接受什么。電影不是導演的個人表達工具,而應該是和觀眾交流的平臺。那些在電影取材、人物性格、藝術手法上讓觀影人感覺“曲高和寡”的電影素材應該減少,而應該根據自己電影的受眾明確電影的風格。
第二,要將觀眾分類,明確自己電影的受眾。導演要將觀眾分為幾類,可以根據其性別、年齡、職業(yè)、性格等將觀眾分類。然后將自己的電影進行準確的市場化定位,找到電影所能吸引的受眾,在選材、創(chuàng)作、拍攝、剪輯、制作時要積極地向市場靠攏,盡量通過電影的內容和風格吸引電影的受眾。比如,《孔雀》《立春》可以將受眾定為青年人和學生,《盲山》《盲井》可以將受眾定為全家人,《青紅》《左右》《紅顏》《蘋果》則可以將受眾定為女性或情侶。在創(chuàng)作伊始的明確傾向性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同時還為后期的包裝和宣傳提供了便利。
第三,在包裝和宣傳上要有目的性、專業(yè)性。對于電影的受眾,要在檔期上給予便利,同時也要在受眾中進行針對性的宣傳。對于商業(yè)電影的包裝和宣傳手段,也要加以學習。藝術電影同樣有可發(fā)掘的商業(yè)性元素可供宣傳,其獨特的藝術性更是為其在宣傳上帶來了商業(yè)電影所不具有的優(yōu)勢條件。合理地運用明星效應宣傳,也不失為好的宣傳方式?!盾岳蚧ㄩ_》中的眾多大牌演員如章子怡、陳沖、姜文、陸毅等的宣傳雖然沒有帶來火爆的票房,但是其宣傳手段還是值得借鑒的?!痘幽耆A》在宣傳時利用的復雜戀愛劇情和特色旗袍也為電影的宣傳帶來了巨大成功。最終不僅《花樣年華》收獲了不錯的票房,而且影片中的旗袍甚至引起了一陣旗袍的潮流。作為商業(yè)性不強的藝術電影,在檔期的安排上也要選好時機,盡量為商業(yè)大片讓步,抓住最有利的時機來獲取票房上的成功。另外,一些特殊手段的運用,也能給藝術性電影帶來票房上的收益。比如《孔雀》提前三個月就為影片的宣傳做好鋪墊,在首映的幾周甚至免費請觀眾去看電影,還請專業(yè)的電影人對影片做出點評推薦,而在摘得柏林電影節(jié)桂冠后,迅速利用“金獎影片”這一噱頭來宣傳,取得了非常不錯的宣傳效果。還極具先見之明地提前在各大影院空出了檔期,使得《孔雀》在票房上大獲成功,一舉達到千萬級。
第四,要有專業(yè)的藝術性影片院線。無論如何操作,藝術影片還是難以和商業(yè)影片進行競爭,這就需要有關機構在政策上給予扶持,并建立起專用的藝術影片院線,這樣藝術電影有了自己的渠道來銷售,也給予了藝術電影更多的生存空間。
四、結 語
藝術電影想要在當今的市場化時代站穩(wěn)腳跟,需要電影人改變自己的思維,適應市場化電影拍攝的要求。無論是著眼于金錢的市場,還是只看重口碑的評論界,都要尊重市場的規(guī)律。同時要善于將觀眾分類,找到屬于自己電影的受眾,在電影的制作過程中就要考慮到受眾的影響,向受眾靠攏,并根據受眾來合理地安排檔期、包裝、宣傳,在沒有專有院線的條件下,要盡量避開與商業(yè)大片的檔期。避免藝術電影陷入“低投資—低票房—低收入—低投資”的惡性循環(huán)。
[參考文獻]
[1]詹慶生.藝術電影的市場之路及其反思——以《推拿》為例[J].當代電影,2015(01).
[2]陳旭光.潮涌與蛻變:中國藝術電影三十年[J].文藝研究,2009(01).
[3]劉漢文,張紅柳.藝術電影的市場之春:到或未到[J].當代電影,2014(09).
[4]閻延.電影藝術的價值和意義[J].電影文學,2013(06).
[5]楊寒冰,宋超.藝術電影/商業(yè)電影——青年導演發(fā)展的困惑[J].電影文學,2012(12).
[作者簡介]路永澤(1967— ),男,河南安陽人,碩士,安陽師范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術教育與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