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蘇
電視連續(xù)劇《三八線》,把觀眾帶回了戰(zhàn)火紛飛的朝鮮戰(zhàn)場?!叭司€”,北緯三十八度線。向北,美軍無法突破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軍構筑的堅固防線;向南,中朝聯(lián)軍面臨著補給線斷裂的風險。最終,歷史選擇了這條三八線,作為戰(zhàn)爭與和平的分界。
“首都兵團”出動了
1951年,談判已經開啟,然而,一連兩年,這條明擺著的界線,始終沒有落實到文字中去。這是因為,美國軍隊無法接受如此結果。1953年,板門店的談判終于塵埃落定,克拉克中將成了第一個在“美國沒有戰(zhàn)勝的條約”上簽字的美軍司令。
這期間發(fā)生了什么?原68軍作戰(zhàn)參謀劉居仁認為,關鍵在中國軍隊打掉了美國人和南朝鮮方面的幻想。這當頭一棒,便是轎巖山之戰(zhàn)。劉居仁曾經是冀中地道戰(zhàn)的英雄、后來成為周恩來總理的聯(lián)絡員。
轎巖山之戰(zhàn),發(fā)生在1953年夏季。當時,劉居仁所屬第68軍隨同20兵團司令部一同入朝,在金城正面與美軍、韓軍進行拉鋸戰(zhàn)。
劉居仁提到,第67、68軍出現(xiàn)在前線,曾在美韓軍中引發(fā)若干恐慌。理由也很簡單——中國人的“首都兵團”出動了!為何67軍和68軍被稱作“首都兵團”呢?因為這兩個軍的部隊是1949年開國大典上的閱兵部隊。其實這是一個誤會,這兩個軍被選為受閱部隊,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當時的駐地離北京最近而已。
志愿軍被迫撤離
轎巖山反擊戰(zhàn),就是金城戰(zhàn)役第三階段的戰(zhàn)斗。轎巖山所處的金城以南陣地,本由志愿軍67軍部隊駐守,由于這里山脊北坡地勢陡峭險峻,易守難攻,南坡則頗為平緩,易攻難守,給美軍提供了可乘之機。1951年10月8日至22日,美軍和韓軍集中兵力,動用坦克200余輛(其中主要是新裝備的巴頓式坦克),在空中掩護下突襲 67軍陣地。經過十幾天戰(zhàn)斗,志愿軍被迫撤離該處陣地。
在轎巖山一帶,志愿軍與敵形成對峙,地形十分利于美韓軍的防守。特別是美軍占領此地已有半年,中間不斷修建工事,構筑了坑道工事和大量明暗火力點、地堡群,并以塹壕、交通壕相連接,形成支撐點式的環(huán)形防御體系。整個轎巖山地區(qū)已經成了一個大的山地要塞,極其難以攻擊。
不過,轎巖山及其相連高地,是一塊凸出的臺地,可以俯瞰志愿軍整個戰(zhàn)線后方,所以,志愿軍對其也是勢在必得。
在這次戰(zhàn)斗中,志愿軍部隊的攻擊一開始并不順利,部隊損失很大。轎巖山西側,也就是中國軍隊進攻的右翼是一條較為平緩的谷地,但敵軍早已嚴陣以待。偵查發(fā)現(xiàn)這里屬于韓軍重點設防地段,攻擊代價可能還要高過轎巖山,我軍才被迫在左翼先攻轎巖山。
就在雙方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戰(zhàn)場左翼的時候,中國軍隊已經將精銳兵力壓到陣地右翼,隱藏在陣地前方。在右翼戰(zhàn)線上,中國軍隊并非一直沉寂,而是不時發(fā)動中小規(guī)模的攻擊。
奇襲白虎團
志愿軍的小規(guī)模攻擊麻痹了韓軍,讓韓軍做夢也沒想到的是,志愿軍在戰(zhàn)役開始前派出了一個規(guī)模很小的精銳奇襲小分隊,在68軍607團偵察排副排長楊育才指揮下,穿插入韓軍陣地大后方,奇襲了韓軍首都師第一團團部所在地二青洞。
首都師第一團,是韓軍最精銳的一個團,人稱“白虎團”。但因為團部位于后方深處,該部隊對于志愿軍的奇襲毫無準備,結果被只有敵團部周圍兵力數十分之一的奇襲小分隊一舉端掉了團部,連該團的團旗都被繳獲了。這就是著名的奇襲白虎團戰(zhàn)斗。
奇襲白虎團的團部,最主要的成果并不是奪到了該團的團旗,而是一舉打掉了其指揮系統(tǒng),連正好到該團視察的韓軍首都師副師長林溢淳也被打得和部隊失去了聯(lián)絡,后來在戰(zhàn)斗中被俘。
中國軍隊在右翼的神速進展,一夜之間完全打垮了首都師的抵抗,志愿軍鉆入轎巖山后方。轎巖山正面陣地的敵軍看到自己被迂回,慌亂之中無心繼續(xù)作戰(zhàn),急忙向后敗退。
轎巖山失守,導致金城方面美韓軍全面崩潰。放棄轎巖山后,美韓軍已經沒有一條完整的防線可以用來阻止中國軍隊了。結果就是美方在談判中匆匆作出一些原來不肯就范的讓步。通過這一戰(zhàn),志愿軍為北朝鮮至少爭取到了140平方公里的土地,使板門店的談判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停戰(zhàn)線最終被釘在了三八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