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航
《貝奧武甫》是中世紀歐洲第一部史詩,被公認為是英國文學的開山巨著。史詩主要講述英雄貝奧武甫獨自消滅怪物格倫代爾和火龍的英勇事跡,歌頌了古日耳曼民族的傳統(tǒng)價值觀。2007年,曾執(zhí)導過《阿甘正傳》的著名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將其搬上銀幕。而在改編過程中,導演對部分情節(jié)進行補充與剪輯,對主要人物進行改寫,最終在保持原著故事框架的基礎上使其呈現出全新面貌,蘊含著對人性的拷問以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影片中,由安吉麗娜·朱莉扮演的女巫讓人眼前一亮,她不再是面目可憎、聲音沙啞的黑袍妖婦,而是一位魅力四射、充滿誘惑的女性。本文運用生態(tài)女性主義和基督教女性主義來分析這一形象,揭示其中蘊含的深刻含義。
一、 神秘的自然之母
1974年,法國女性學者弗朗索瓦茲·德奧波妮在著作中首次提出“生態(tài)女性主義”,這標志著生態(tài)女性主義的誕生。它將女性運動與環(huán)境運動結合起來,把爭取男女平等和保護自然聯系起來,目的是建立和諧平等的男女關系與自然關系。卡洛琳·麥茜特在《自然之死》一書中分析二者的相似之處,女性的生育過程和自然的循環(huán)周期相似,女性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又與自然扮演的角色類似。她進而指出:“自然,尤其是地球,等同于養(yǎng)育眾生的母親,一位仁慈善良的女性,在一個預制的、穩(wěn)定有序的宇宙中提供人類所需的一切?!盵1]影片中的女巫是神秘自然的象征,這主要是從她的居住環(huán)境、扮演角色以及與男性英雄的關系上體現出來。
首先,影片中的女巫遠離人群,和兒子格倫代爾生活在原始叢林的山洞中。影片借助一個長鏡頭實現從鹿廳向山洞的場景轉換,畫面先是富麗堂皇的宮殿,人類慶祝搶到的財富。而后一只老鼠從屋里躥出,它將消息告訴同伴。接著一只兇猛的老鷹用利爪抓起老鼠,迅速飛過宮殿與房屋,掠過重重山巒,穿過陣陣叢林,最終停在黑黢黢的山洞前。山洞入口看似狹窄,可里面卻異常寬廣,形狀與女性的子宮類似。電影反映的是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社會情況,當時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懼怕自然,群居在一起,將未開發(fā)的土地視為黑暗的荒野。影片中人類的房屋只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山谷里,女巫則生活在遠離人群的叢林山洞,隱匿在水里,只把柔軟的金色觸角露出來。眾周所知,海洋是孕育萬物的溫床,而水則是海洋最重要組成部分。女巫生活在叢林山洞的水里,與自然融為一體。
其次,女巫不再是冷冰冰的丑陋妖婦,而是一位溫柔且嚴厲的母親,她與格倫代爾生活在一起。格倫代爾的英文書寫是“Grendel”,這是一個復合詞,“這兩個詞是‘gren和‘del——其詞形接近現代英語的‘green和‘dale二字,粘合后的復合詞的意思就是‘綠色溪谷”。[2]由此可見,格倫代爾的名字暗指自然的河水,而他的母親應是自然之母。女巫對兒子溫柔呵護,但不溺愛。當難以忍受人類噪音的格倫代爾血洗鹿廳后,女巫斥責他,告誡他不應招惹人類。當格倫代爾戰(zhàn)敗失去胳膊后,她則用觸角溫柔地撫摸已經蜷縮成嬰兒的兒子,送他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而后,她去鹿廳為子報仇,將數十人殺死并倒掛房梁。她時而溫柔慈愛,時而兇狠殘忍,這也與自然類似。自然養(yǎng)育人類,為人類提供賴以生存的資源,讓人類得以生存繁衍。但她也會使地動山搖,火山迸發(fā),讓人類陷入災難的深淵。
最后,女巫與男性英雄的結合折射出對人與自然的畸形關系。影片中的女巫神秘優(yōu)雅,充滿魅力,是自然至美的體現。當時的人們雖然懼怕自然,但是欲望逐漸膨脹,試圖通過武力征服自然,貝奧武甫和赫羅斯加正是其中的代表,但是他們無一不臣服在女巫腳下。女巫具有強大的魔力,可以瞬間隱身,纖纖細指可將鐵劍化為水。所向披靡的貝奧武甫在她面前無能為力,甚至動彈不得。女巫知曉貝奧武甫的來意,她要求貝奧武甫給她一個孩子,而他則可以得到財富和權力。野心膨脹的貝奧武甫最終折服,迷醉在她溫柔的臂彎中。自然是人類的母親,人類是自然的孩子,人類應當尊重自然,并與之和諧共處。但是人類的欲望卻永遠不能滿足,他們打著征服自然的口號,野蠻地開發(fā)自然。影片中女巫與貝奧武甫的結合是對人類征服自然的戲仿,看似人占有自然,實則是人與自然的亂倫媾和。這一行為滿足人類的欲望,但也產生丑陋的怪物,這實則是人類野心的產物。“怪物是人類獲得權力的不光彩證明,也是自然對人類欲望的懲罰?!盵3]殺人如麻的格倫代爾多次洗劫鹿廳,使其變成一座墳墓。而火龍則向宮殿噴出火焰,使其化成一片火海。他們都是女巫和英雄結合的孩子,是人征服自然的畸形產物。同時,與女巫結合后,二人都失去生殖能力。這其實是對他們的另一種懲罰。在崇尚生殖的年代,他們承受更多的心理折磨。最后,他們都與怪物孩子共歸于盡,與曾經的野心一同逝去。這種巧妙的劇情設置引人深思,讓觀眾思考人與自然的相處方式,是野蠻征服,還是和諧相處。
二、 誘人的欲望之源
1895年,伊麗莎白·C·斯坦頓與蘇珊·B·安東尼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合著一本《圣經》注釋書——《婦女圣經》,這標志著基督教女性主義的誕生。她們批判《圣經》中的男性敘事策略,揭示文本中女性的缺失與受虐,呼吁摒棄父權制。基督教女性主義者們認為女性低于男性的根源之一便是伊甸園的故事,《圣經·創(chuàng)世紀》中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樣造出亞當,又用亞當的一根肋骨造出夏娃,二人無憂無慮地生活在伊甸園。但是,夏娃受蛇的誘惑,偷吃禁果,而后她又引誘亞當。他們背上原罪的標簽,被逐出伊甸園。二人在吃禁果前,沒有羞恥心,而吃完禁果以后,眼睛變亮,有了懵懂的性意識,用無花果葉子來遮擋赤裸的身體。由此可知,引誘夏娃違反上帝禁令的是性,它最初變?yōu)榕c男性生殖器官類似的蛇去勾引夏娃,而后,又幻變成外表光滑,教人知曉性知識的禁果。但是,由于《圣經》中充斥著嚴重的男女二元論思想,夏娃成為替罪羊。奧古斯丁甚至宣稱:“沒有什么東西比女人的擁抱和接觸女人的身體更能降低男人的智力?!盵4]自此之后,女人則成為引誘男人的罪魁禍首,是人類墮落的始作俑者,也在影視作品中成為欲望和誘惑的化身。
影片的女巫生活在水里,曾三次出現在水中或海邊。水在西方文化中具有雙重含義,它可以凈化人心,洗去罪惡,上帝曾放洪水沖洗人間的罪惡;水也是欲望的象征,《圣經》中出現三次水邊的婚嫁模式,男子或男子的代表都在水邊找到新娘。而艾略特也在《荒原》里用死海來代表當代人泛濫的愛欲。女巫時而出現在洞穴的死水中,時而出現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她柔軟的身體與象征欲望的水融為一體。除此之外,她還出現在火中,火是欲望的象征。貝奧武甫死后,她跳到燃燒的船上,在火中吻別貝奧武甫。
其次,女巫用如蛇形的頭發(fā)勾引男性。影片中,女巫最先隱藏在水中,只把金色的觸角露出來,而后來她從水里現身時,那金色的觸角是她垂至腳部的頭發(fā)。她金色的頭發(fā)被編成一根細長的辮子,辮子尾部不停的左右搖擺,如蛇的身體一般靈活。而在貝奧武甫的夢中,女巫變成美麗端莊的王后。但不同的是,王后的頭發(fā)不再是整齊地梳起,而是隨風凌亂,發(fā)尾彎起如扭動的小蛇一般,象征欲望和引誘。在《圣經》中,蛇引誘夏娃吃下禁果,但是蛇的書寫 Haivya與夏娃的英文書寫Havva無論從字音上還是字形上都十分相似,這暗示“蛇是夏娃的蛇,夏娃是亞當的蛇”[5],女巫的頭發(fā)靈活搖動,如引人犯罪的蛇一般勾引男性。
最后,女巫借助美色、權力與財富引誘男性英雄。怪物格倫代爾是女巫與老國王赫羅斯加的孩子,而當貝奧武甫殺死格倫代爾后,女巫又故技重施,引誘貝奧武甫。在黑暗的洞穴中,她赤身裸體浮出水面,五官精致,全身上下都散發(fā)出金色的光芒,高傲地看著貝奧武甫,眼里充滿誘惑與挑釁。她的美貌讓貝奧武甫不敢直視?!妒ソ洝分谐霈F三次認妻為妹的情節(jié),丈夫擔心妻子的美貌為自己帶來厄運,都謊稱妻子為妹妹。女性主義學者謝麗爾·艾克蒂姆認為這些雷同的情節(jié)暗示:“漂亮女人毫無疑問會成為致命禍水,為丈夫帶來災難,因此這些故事表現的是男人對女人容貌的欲望和恐懼?!盵6]對貝奧武甫而言,女巫的美貌無疑充滿誘惑。同時,女巫又輕聲細語地在他耳邊許諾假如貝奧武甫給他孩子,他將會獲得權力與財富。眼前的一切都讓貝奧武甫難以抗拒。美色、權利與財富是每個男人都夢寐以求的東西,貝奧武甫曾說英雄的生活就是上午殺人,下午數金銀,晚上和美人睡覺。女巫實則是貝奧武甫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欲望,當人的心里有無法滿足的欲望時,他便難以抗拒周圍的誘惑。女巫用靈活的觸角拿走金龍酒杯,用手融化斬妖除魔的寶劍,使貝奧武甫低下高貴的頭顱。最后,貝奧武甫帶回格倫代爾的尸體,當上國王,卻丟掉了象征勇士精神的金龍酒杯和寶劍。
結語
在電影中,導演對史詩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改編,在保留史詩故事框架的基礎上,對人物形象進行改寫,賦予影片新的主題,史詩中的女巫與兒子哥倫德爾、火龍都是惡勢力的象征,與人類對立,而影片中的女巫,則是一位美麗動人的女性,她兩次與男性英雄結合,生下格倫德爾與火龍。生態(tài)女性主義者分析自然與女性的相似之處,并將二者結合起來。女巫是自然的象征,她遠離人群,住在原始山林的山洞,隱藏在水中。她是一位慈愛且嚴厲的母親,這與自然所扮演的角色類似。同時,女巫還是自然至美的體現,擁有無窮力量。她與男性英雄的結合暗示著人類對自然的掠奪,而火龍與哥倫德爾則是自然對人類野心的懲罰。影片告誡觀眾尊重自然母親,與之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哲理。而從基督教女性主義來看,女巫又是欲望的化身,她多次出現在象征欲望的水與火中,頭發(fā)彎曲如同蛇一樣靈活。她借助美色、權力和財富來軟化男性英雄的意志,使他們屈服于她的腳下,女巫實則是人心底欲望的化身。而影片最后貝奧武甫選擇勇敢面對,手刃火龍,從黑暗走向光明,最終獲得解脫。但導演刻意安排女巫與下一任國王深情對望,這一開放的結尾給觀眾無限的想象空間,也暗示著人與欲望無窮無盡的爭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