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
一輩子專注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這樣的“匠人情懷”,用在90后張身上,恰如其分。
2012年,張瑄從西安郵電大學(xué)畢業(yè),他學(xué)的是經(jīng)濟管理專業(yè)。走出校園,他沒有做白領(lǐng),而是傳承祖上的修表手藝,自己開了一間鐘表修理店。他說:“當(dāng)時好幾個單位要聘用我,待遇都不錯,但我都放棄了。”
在張家,修表是一份祖?zhèn)鞯氖炙?,張瑄的太爺爺、爺爺都是修表匠出身,父親也精通修表。到張瑄時,已是第四代,他的選擇,在無形中便有了家族傳承的意義。
技藝傳人,手藝達(dá)人,令人佩服。這個26歲、長相帥氣的小伙兒摘掉罩在眼睛上的放大鏡,抿著嘴笑說:“表面風(fēng)光,實際上很枯燥,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一坐就是一整天。最寂寞的是一個人對著機械,一個表的拆裝都要兩三個小時?!?/p>
這間小店的墻上、家具頂部、柜臺里面,擺滿了各種各樣來自不同國家的手表、臺鐘,滴滴答答的聲音此起彼伏,一到半點或者整點的時候,各種報時聲,連綿不絕。
有顧客來了,張瑄就放下手中的活兒,招呼顧客。簡單詢問之后,若覺得能修理,他就拿出卡片,逐一登記鐘表的型號、廠家、修理的內(nèi)容和主人的手機號碼等信息。如覺得沒有維修價值,他就勸主人:“別修了,拿回去留個紀(jì)念吧。”
這些老式的表,曾是一個人身份的象征,很多人之所以愿意來修,更多的是想留住一份記憶和一段故事?!皠e人不愿意修的,或者修不了的,我都愿意嘗試?!彼f,很多表,年代太久遠(yuǎn),都停產(chǎn)了,在市面上也買不到零件,修起來很麻煩,有時還得自己做一些零件。“有些問題,我也搞不定,就跟著爺爺學(xué),手藝這個東西,經(jīng)驗很重要。”
一間陋室,滿目舊表,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為何甘心守著時間和孤寂,打造一顆“匠心”?張瑄靦腆地說:“我覺得爺爺?shù)氖炙囆枰腥藖砝^承,這個行當(dāng)需要有人來做,而且我也喜歡?!彼窃跔敔?shù)男蘩礓伬镩L大的,耳濡目染,也知道這個工作是在枯燥中尋找樂趣和成就感。“一只普通手表有200多個零件,一些舊表送來修理,在修理的過程中,基本都是要給它們清理一新。手表小零件特別多,要不斷地拆拆裝裝,要特別細(xì)心?!?/p>
在70多歲的張守仁眼里,張瑄不僅是他的孫子,更是徒弟?!皠傞_始學(xué)時,我整天批評他。”他說,張瑄從小就愛動手,心思細(xì)致,這符合他收徒弟的要求,“即便是同一個牌子的表,機芯可能一樣,但零件、構(gòu)造、電路等各有差異,很考驗人”。讓他欣慰的是,這個手藝終于后繼有人。“每月收入1萬元是不成問題的?!彼f,一切手工技藝,皆有心傳口授,“每一塊表都是一件精雕細(xì)琢的作品,修理的過程,就是一次升華的過程,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于世”。
這匠心,這精神,在言傳身教中,讓張瑄身心受益,也讓他在一次次的迎來送往中將個人情懷和價值落地——把不美的東西送迎進來,讓更美的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