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輝姑娘
懂得尊重的人,總是讓人舒適溫暖。如聞清新脫俗之幽蘭,如見晨光熹微中的青山。
一位報社總監(jiān)帶著實習記者去做采訪,被訪對象是一位老畫家,無兒無女,獨自生活。他們進門的時候吃了一驚——屋子里散發(fā)著霉臭的味道;襪子與內(nèi)衣隨便堆在一起;許多吃過的泡面盒扔在桌子上,里面堆滿煙灰。
他們幾乎是在各種雜物中“開”出一條路來才走到沙發(fā)旁邊的。為了可以坐得寬敞一些,他們又把沙發(fā)上那些沾滿染料的畫筆與調(diào)色板以及大堆的廢紙團挪到地上。當搞完這一切,終于可以坐下來聊天時,實習記者都快要把眉毛皺成一團了。
老畫家卻沒有什么不好意思,很坦然地接受了訪問。采訪結束后,兩人與他道別,他說:“謝謝你們來采訪我,但是麻煩臨走前把沙發(fā)上的那些東西復位,一會兒還要用的,我怕找不到?!彼麄冋娴挠职涯切┊嫻P、紙團一一擺放回原位。
出門后,實習記者十分不理解,憤怒地說:“那么亂的家,有什么可復位的,他都不會不好意思嗎?”
總監(jiān)笑了笑:“不必生氣,因為也許他真的覺得那就是最合理的生活方式,我們看到的雜亂無章,在他眼里就是井然有序。他有屬于自己的價值觀與理念。未必正確,但須尊重。”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做到“尊重”,只是因為面對的事情超出了“常理”,顛覆了我們認可的人生觀與世界觀,與所受的教育背道而馳。
然而冷靜下來再思考,每個人都是自由存在的個體,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哪怕是公認的荒謬或詭異,只要不違背人類道德與法規(guī),那么別人就無法抹殺其存在的意義。
一位學者寫過一篇《日本地震教我們的事》。他在文章中總結了日本電視媒體在災難來臨時的冷靜、客觀與專業(yè)。所有拍攝的鏡頭都嚴格保有一定的距離,電視觀眾幾乎見不到血腥、死亡與聲嘶力竭的號啕大哭。
某天,他們想采訪一位父親與幸存兒子的災后重逢,在詢問父親的意見時,父親考慮了一下,然后抱歉地請媒體等待一下,他要征詢兒子的意見,然后轉身進了病房。攝影機開著,面前是白色的門簾,整整兩分鐘,在播出時一動未動,一刀未剪,直到那位父親出來示意可以進去拍攝了。整個過程耐人尋味,讓人深思。
在給予被訪者足夠理解的同時,也給予觀眾以足夠的知情權,這是媒體應該給予被訪者的雙重尊重。
不歧視他人的處世態(tài)度,不干擾他人的生活狀況,給予彼此獨立的個人空間,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接納所有看似“不可思議”事物的存在。這才是真正處世的高貴與靈魂的優(yōu)雅。
結語
所謂教養(yǎng),不過是對細節(jié)的注重。
陳丹青說過,“教養(yǎng)就是于迷茫痛苦之中,仍能堅持窗明幾凈,仍能保持自我反省,仍能力求每天學習與進步,仍能對他人表示尊重、懷有親善。教養(yǎng)不是空禮貌,它是讓一個人擁有自信、獲得他人尊重,堅持一生成為習慣,化為性格,最后立于不敗之命運”。愿你我在平凡中,保留品行的高貴;在細微處,折射本真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