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留學路上你的中國標簽才是王牌
留學路上,我們在不斷充實自己對于另外一個國家文化的理解,但是往往沒有時間去更深入地了解一下中國。殊不知,這個被我們無心中忽略的文化,才是留學時最應(yīng)該知道的文化。為什么說中國文化這么重要?看留學生怎么說。
在美國留學時,和外國朋友的交往或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時候,我們覺得為了和美國大學中的學生成為朋友,我們需要不斷地了解他們,了解美國文化。但這篇文章想講的就是,在我們努力去了解融入美國的同時,也不妨多了解了解我們自己的國家與文化,了解了解我們自己的社會與國情。對于即將赴美留學的學弟學妹們,這篇文章是給你們的一點建議。
作為留學生,英語可能要比同齡人更強一些,但一旦到了美國語言便不再是優(yōu)勢反倒成了劣勢。但我們有一個優(yōu)勢,“中國”這個詞匯的背后就是我們的優(yōu)勢。用好這個優(yōu)勢,它可以成為我們和美國學生、國際學生聊天的共同話題,它可以成為我們和外國朋友們社交的突破口。
首先,就根據(jù)這一年我所了解的來看:
1.相當多的美國大學生對中國充滿好奇。
2.他們對中國的了解程度遠不及我們對他們的了解程度。
就我和很多美國朋友的交流來看,大部分美國人對中國的認知和關(guān)注的焦點依然停留在中國的經(jīng)濟方面,可是他們對中國文化方面的了解相比較而言就比較少。在中國的報紙雜志,網(wǎng)絡(luò)媒體隨處可見美國明星,在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對美國的明星大腕如數(shù)家珍的時候,大部分美國人都只知道Bruce Lee和Jackie Chan這兩個華人,他們沒怎么看過中國電影,也沒聽過什么中文歌。
正因為這兩點,我們的國家與文化恰好可以成為我們的一個優(yōu)勢。曾經(jīng)我們不屑于了解的很多關(guān)于中國的知識,文化,國情,走出國門后反而會成為一筆寶貴的財富。
他提到了很多次的一個單詞,我隱隱感覺到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意思,可是我對這個組織的了解,也僅限于知道它是執(zhí)政黨和國家的權(quán)力集中,其他的知之甚少。想和他好好聊一聊,卻無奈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甚至即使是關(guān)于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對它的了解也是完全依靠當時被逼無奈,一遍又一遍背的高中政治課本。
那時候我挺尷尬的,因為我明顯地感到他對于中國政治結(jié)構(gòu)的了解比我還多。他笑了笑,說他之前也問過幾個中國留學生這個問題,“他們都不知道”。
同樣地,我也碰到過美國朋友問一些政策方面的東西,有一次有個人找我想采訪我對于獨生子女政策的看法,說這是他們某一節(jié)課的一個研究課題。
其實同學們可以多了解一些關(guān)于中國政治方面的知識。由于種種原因,我們中國學生對于政治的關(guān)注度和參與度相比美國學生來說較低,對很多人而言,關(guān)于政治科學,我們學到的也都是課本里的那些知識。
而總體來說,美國學生對于政治話題的興趣比較濃厚,他們也會好奇中國的政治系統(tǒng)如何運作等,所以大家不妨多去了解一些知識,為將來的溝通交流準備一些談資。
美國大學往往會有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以文化交流,增進相互了解為目的的活動。這種活動的形式或許是對自己國家文化的舞臺表演和展示,或許是和各國友人坐下來一起聊自己國家文化的Cultural dialog(文化對話)。太多這樣的時刻,機會,都需要我們對自己國家的文化,國情有比較好的了。只有我們自己真的有了解和知識儲備,和外國朋友聊起來才能更加從容不迫。從我自己的經(jīng)歷來看,很多時候在涉及到文化溝通交流的時候,都有些后悔自己在來之前對自己國家的東西了解的還不夠。
最后,我個人感覺對中國感興趣的美國人可以分為這兩類:第一類人,他們真的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民俗,語言等等充滿了相當濃厚的興趣,把他們放到北京的胡同里能激動地逛一天,他們會想要學幾個成語,多背幾句古文。他們對中國的了解和探索目的非常單純,他們喜歡。
第二類人,他們對中國的感興趣更多地源于中國在當代的快速崛起,他們認識到自己未來可能無可避免地會和中國人打交道,認識到也許更懂中國一點會有助于自己未來在國際化浪潮中的仕途。
第一類人占的比重應(yīng)該不及第二類人。這就意味著為了讓美國更加了解中國,我們既可以多聊一聊春節(jié),端午節(jié),月餅元宵,剪紙抖空竹。也可以嘗試著多去準備些當下的時政熱點,我們對于一些政策的想法態(tài)度,多和美國人聊聊中國的經(jīng)濟,社會,而不是永遠停留在聊傳統(tǒng)文化這個方面。
總體來就是說,自己的國家、文化其實都是自己Identity(身份個性)的一部分,是自己的一筆寶貴的財富,美國大學之所以力求生源的diversity(多樣性),就是希望所有在美國大學的學生可以聽到各種各樣的故事,了解五湖四海的文化。美國大學就像一個國際化的舞臺,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講出自己的故事。追逐美國流行文化或許讓我們和這個國家更親近,但真正能凸顯我們、定義我們的,還是那些屬于我們自己的東西。追求文化融合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自己的“根”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