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燦
(遵義市植保植檢站 貴州遵義 563000)
不同化學組合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田間藥效試驗示范
楊光燦
(遵義市植保植檢站 貴州遵義 563000)
目的:探究不同化學組合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田間藥效試驗結果。方法:選取遵義縣樂山鎮(zhèn)滸洋水村、習水縣東皇鎮(zhèn)圖書村兩個點共計40余畝試驗地進行不同化學組合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田間藥效試驗,分析結果。結果:本研究中4個組合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都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且結果沒有明顯的差異。結論:對馬鈴薯晚疫病重在預防,在發(fā)病初期應加強應用合適的治療藥劑進行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
馬鈴薯晚疫??;藥效;化學組合
馬鈴薯晚疫病是我市馬鈴薯生產上的重要病害,常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生。特別是近年來,我市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馬鈴薯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種植面積達230萬畝左右,以馬鈴薯晚疫病為主的病蟲害發(fā)生危害程度逐年加重,馬鈴薯晚疫病常年發(fā)生面積40~80萬畝,一般病株率13~39%,高的達100%[1]。其發(fā)生特點是:發(fā)生范圍廣,流行速度快,發(fā)病程度重,全市15個縣(區(qū)、市)均有發(fā)生,費烏瑞它等部分品種發(fā)病嚴重[2]。為進一步做好馬鈴薯晚疫病防控工作,保障馬鈴薯生產獲得豐收,筆者在播州區(qū)(原遵義縣)、習水縣進行了不同化學組合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田間藥效試驗。
1.1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選擇在遵義縣樂山鎮(zhèn)滸洋水村、習水縣東皇鎮(zhèn)圖書村兩個點,每個點每個組合處理5畝,共計20余畝,兩個點累記計40余畝。
1.2 供試藥劑和試驗設計
1.2.1 供試藥劑
“丙森鋅70%WP+氟菌·霜霉威68.75%SC”(拜耳作物科學公司生產);
“唑醚·代森聯(lián)60%WG+烯?!み吝蝓?8.7%WG”(巴斯夫歐洲公司生產);
“代森聯(lián)70%WG+烯?!み吝蝓?8.7%WG”(巴斯夫歐洲公司生產);“500g/L氟啶胺懸浮劑+100g/L氰霜唑懸浮劑”。
1.2.2 試驗設計
本試驗不設重復,4個藥劑組合處理,1個空白對照。每個組合處理5畝,空白對照0.1畝,田間隨機排列,示范區(qū)域進行常規(guī)蟲害防治控制。用藥時間、劑量、方法見表1。
1.3 試驗條件
表1 試驗處理用藥時間、劑量及方法
試驗地選擇在兩縣海拔900~1050m的田土,主要種植模式為玉米、馬鈴薯輪作或套作。試驗地土壤類型為粘性壤土,肥力中上等,有機質含量中等,pH值偏酸性。播種時畝施腐熟的有機肥1400kg、25%復合肥50kg。1月下旬~2月上旬播種,密度4446~5333穴/畝。
本示范試驗時間在遵義縣是從3月13日后陸續(xù)出苗,至6月8日收獲,共計88d,其中,降雨天數52d,占其間總天數的59.09%。4月22日開始施第一次藥,第二次于5月4日施藥,第三次于5月16日施藥,第四次于5月28日施藥。習水縣是本試驗示范于4月26日(齊苗期)第一次施藥,5月10日(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第二次施藥,5月20日第三次施藥5月30日第四次施藥。
1.4 調查方法
1.4.1 調查時間
共進行4次調查,第二次、第三次施藥前調查病情基數。第四次施藥前及藥后12d調查各處理病情。
1.4.2 調查方法
每小區(qū)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調查4株,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
病情分級標準(以株為單位):
0級:全株葉片無病斑;
1級:個別葉片上有個別病斑;
3級:全株1/4以下的葉片有病斑,或植株上部莖桿有個別病斑;
5級:全株1/4~1/2的葉片有病斑,或植株上部莖桿有典型病斑;
7級:全株1/2以上的葉片有病斑,或植株中下部莖桿上有較大病斑;
9級:全株葉片幾乎都有病斑,或大部分葉片枯死甚至莖部死亡。
2.1 各示范小區(qū)的防效結果
4月下旬~6月上旬正值示范點馬鈴薯開花期,也是馬鈴薯易感晚疫病的生育期,根據藥后調查結果統(tǒng)計分析(詳情見表2),4個組合各處理第三次施藥后10d調查結果看,“安泰生+銀法利組合的防效為80.27%,百泰+凱澤組合的防效為72.10%,品潤+凱特組合的防效為78.13%,福帥得+科佳組合的防效為76.29%。第4次藥后10d調查結果,安泰生+銀法利組合的防效為78.94%,百泰+凱澤組合的防效為71.16%,品潤+凱特組合的防效為75.11%,福帥得+科佳組合的防效為74.28%。
表2 示范小區(qū)的防治效果
2.2 對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對每個處理示范田進行實收實測,其產量結果“丙森鋅70%WP+氟菌·霜霉威68.75%SC”組合產量最高,產量達為2161.2kg/666.7m2(折合32418kg/hm2)。詳情見表3。
表3 各處理產量表
2.3 經濟效益評估
示范點“安泰生70WP+銀法利687.5SC”組合平均畝產2161.2kg,每畝投入藥劑、機防人員工資成本共計260.00元,比清水對照畝產912.4kg挽回損失1248.8kg/666.7m2,畝挽回產值1873.20元(1.5元/kg計算),挽回損失率136.9%,新增投入產出比為1:7.2。示范區(qū)總體平均畝產1614kg,比清水對照畝產912.4kg挽回損失701.6kg/666.7m2,挽回損失率76.9%;挽回總產14032kg,挽回總產值21048元,平均畝挽回產值1052.40元,平均畝新增投入228.25元,平均畝新增投入產出比1:4.61。
2.4 藥劑對馬鈴薯植株的藥害觀察結果
從第一次施藥到末次調查期間,除了受馬鈴薯晚疫病侵染而受影響的植株外,未發(fā)現(xiàn)因施用各處理試驗藥劑而對馬鈴薯植株產生藥斑、萎蔫以及畸形等癥狀的不良影響。正常條件下貯藏14d后感染病害的塊數百分率沒有明顯差別。
2.5 藥劑評價及建議
試驗示范結果表明,4個組合對馬鈴薯晚疫病都有較好的防效,“丙森鋅70%WP+氟菌·霜霉威68.75%SC”>“代森聯(lián)70%WG+烯酰·吡唑酯18.7%WG”>“500g/L氟啶胺懸浮劑+100g/L氰霜唑懸浮劑”>“唑醚·代森聯(lián)60%WG+烯?!み吝蝓?8.7%WG”。4個組合防效無明顯差異。在試驗示范區(qū)觀察對馬鈴薯安全,均在晚疫病上表現(xiàn)出較好的防治效果,4個組合都值得推廣。
馬鈴薯晚疫病是一種毀滅性病害,若氣候適宜,從發(fā)病到全田感病只一周時間,到全田枯死最多半個月時間[3]。所以馬鈴薯晚疫病重在預防,從苗期開始施保護劑進行預防,發(fā)病初期施治療劑防治,每7~10d施一次藥[4]。在馬鈴薯產區(qū)至少要連續(xù)施4次以上藥才能確保馬鈴薯生產安全。
[1]張鵬,王文橋,黃啟良,孟潤杰,趙建江,馬志強,韓秀英,張小風.40%氟菌·唑醚懸浮劑的研制及其對馬鈴薯晚疫病田間防治效果[J].中國農業(yè)科學,2013,46(15):3142~3150.
[2]羅建軍,李志斌,劉瓊光,陳洪,曹先維.7種殺菌劑對馬鈴薯晚疫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及田間防控效果[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4,41(20):91~95.
[3]羅彥濤,孟潤杰,趙建江,韓秀英,馬志強,王文橋,張小風.馬鈴薯晚疫病菌對不同藥劑敏感性及相應藥劑田間防效驗證[J].農藥,2016,55(02):134~137.
[4]葉建春,王慧芹,陳軍,施春婷,劉維文,吳玉東,曹春梅.7個殺菌劑或藥劑組合處理對馬鈴薯晚疫病的田間防效[J].廣西農學報,2015,30(03):28~31+40.
S435.32
A
1004-7344(2016)24-0212-02
2016-8-6
楊光燦(1963-),男,漢族,高級農藝師,本科,主要從事農作物主要病蟲害監(jiān)測治理研究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