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向明
(安徽工業(yè)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安徽馬鞍山243000)
地球質量的演變
■黃向明
(安徽工業(yè)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安徽馬鞍山243000)
普遍認為,地球自形成以來質量變化很小。本文針對地球質量的變化,應用萬有引力定律,通過地球與月球的關系,計算了地球質量的演變規(guī)律。結果表明,自月球形成以來,地球對星際顆粒的吸積并沒有停止,地球的質量是不斷增加的,平均每年吸積質量為1.1698~1.3265×1015kg。由于吸積的宇宙物質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均勻,而重力作用促使它們均勻分布,在新的宇宙物質降落與重力的作用下,產生地殼運動。所謂地殼運動,就是大量宇宙物質降落到地球而引起地球物質重新分布的運動。
地球質量 月球 萬有引力 地殼運動
長期以來,人們在地質學的研究的過程中,往往忽略地球的質量變化。但自46億年前,地球由許多星際顆粒集聚而成后,星際顆粒的集聚一直就沒有停止。
據有關資料,每天都有25000顆疏松的小型彗星轟擊著地球。據估計,地球每天接受隕落隕石(包括微隕石)約有102~103噸。但不同學者的估計可差4個數量級。也有記載,每天落到地球上的隕石平均重量在1000至10000噸之間。
此外,還有宇宙射線及太陽光的輻射所引起的地球質量增加。因此,地球自形成以來,其質量是不斷增加的。
在研究地球質量變化的參考對象中,月球曾被“碰撞說”證實:45億年以前,形成月球的物質是在一次巨大的撞擊中從地球上扯下的。并且剛形成的月球距離地球很近(14000英里),繞地球轉速很快(每兩小時繞地一圈)。
月球自形成以來,還在不斷飄離地球,繞地球的公轉周期也在不斷變大?,F仍在以每年約1.5英寸(約3.8厘米)的速度漂離地球。月球內部擁有一個固態(tài)、含鐵豐富的內核,在內核之外還有個液態(tài)、主要成分為鐵的外核。
現今地球質量的計算,可以用下列兩種方法:
(1)設地球上物體重為m,地球平均半徑為R,所受重力加速度為g,地球質量為MN1,引力常數為G,根據萬有引力定律F=GMmR~2和牛頓第二定理F=ma=mg,可得:
(2)設地球質量為MN2,月球質量為m,兩者距離為r,月球繞地球公轉周期為T,引力常數為G,則根據萬有引力定律F=GMmr~2和牛頓第二定理F=ma=mr(2π/T)2,可得:
據有關資料,取如下參數:
地球與月球間的平均距離 r=384401000m,地球平均半徑R=6371.0121km,月球繞地球公轉周期為T=27.3216614d,標準重力加速度g=9.80665m/s2,萬有引力常數采用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CODATA)在2010年推薦值,G=6.67384×10~11(m3kg~1s~2),計算可得:
上述兩種方法所計算的質量是不同的,其差值為MN2~MN1=6.54×1022kg。
第一種方法是地球平均半徑范圍內的質量,而第二種方法是整個地球范圍(包括大氣層及以外)的質量。其差值,約占地球質量的1.08%。本文現今地球質量采用6.0297×1024kg。
假設地球自形成以來,由于吸積作用,其質量一直在不斷地增加,即地球質量的增量大于零。月球繞地球的運動遵從萬有引力定律,地球的質量可以由M=r3G~1(2π/T)2計算,即只有知道某一時期月球的繞地周期和地月距離,就可計算出那一時期的地球質量。
若按文獻所述,剛形成的月球距離地球很近 (14000英里,r=22500km),繞地球轉速很快(每兩小時繞地一圈,T=2h)。那么,那時的地球質量應為M0=r3G~1(2π/T)2=1.2998×1026kg。
顯然,M0>MN2,這與地球質量的增量大于零的假設不符。
故月球形成時,如果月球繞地周期為兩小時,地月距離不可能為14000英里(約22500千米),反之,如果地月距離為14000英里(約22500千米),則月球繞地周期不可能為兩小時。
據文獻,因為M=r3G~1(2π/T)2為二元函數,其在區(qū)域(r>0,T>0)內連續(xù),設有向線段,而M=r3G~1(2π/T)2在(A,B)內每個點處都可微,l表示點A出發(fā)的并且經過點B的一條射線,若在(A,B)內M對l的偏導大于零,則在上單調增加。
設點B為現今的地月距離和繞地周期,即B(r2,T2),而點A為月球剛形成時的地月距離和繞地周期,即A(r1,T1)。因為地球質量M在上單調增加,故在(A,B)內M對l的偏導大于零。
(1)假設月球剛形成時的月球繞地周期為T1,由上述方法可得:
(2)假設月球剛形成時的地月距離為r1,同樣,由上述方法可得:
可見,只要知道月球剛形成時的繞地周期(T1)或地月距離(r1),就可由(3)、(4)式計算出月球剛形成時的地月距離(r1)或繞地周期(T1)。
分別考慮文獻所述兩種情況(在此,r2=384401000m,T2=27. 3216614×24×3600s):
①假設剛形成的月球每兩小時繞地球一圈,即T1=2(h),由上述方法可得:r1<3T1r2/(T1+2T2)≈1756004.42m,這時,地球質量為2π/T)2=6.1787×1022kg。
可見,月球剛形成時,如果月球繞地周期為2小時,則地月距離不大于1756km,地球的質量不超過6.1787×1022kg,約占現今地球質量的1.025%。
②假設剛形成的月球距離地球很近(14000英里(約22500千米) ),則月球繞地周期也可以用上述方法求得T1>2r1T2/(3r2~r1)=93947. 40968s≈26h,這時,地球質量為M0 可見,月球剛形成時,地月距離如果為22500千米,則月球繞地周期應約為26小時,地球的質量不超過7.6342×1023kg,約占現今地球質量的12.661%。 如果月球形成時,其繞地周期為2小時,取r1=1756km,從而得到AB所對應方程為 即在這條由A到B的有向直線上,地球質量M為單調增加函數。 將(5)式代入式M=r3G~1(2π/T)2,得 (6)式為地球質量變化計算公式,起點為T=2小時。只要給定月球的繞地周期,就可求出相應的地球質量,以及地月間的距離。 同樣,如果月球形成時,地月距離為r1=22500km,取T1=93947. 40968s,從而得到所對應方程為 將(7)式代入式M=r3G~1(2π/T)2,得 (8)式為地球質量變化計算公式,起點為T=26小時。只要給定月球的繞地周期,就可求出那一時期的地球質量,以及地月間的距離。 如果現今月球以每年約1.5英寸(約3.8厘米)的速度漂離地球,運用上兩式可以計算出每年地球增加的質量:用(6)式,為5.94× 1014kg,用(8)式,為5.72×1014kg,平均為5.83×1014kg。 綜合以上兩種情況可知,45億年前,當月球形成時,假設月球的繞地周期在2~26小時之間,則地球的質量約為現今地球質量的1~12.7%,約87.3~99%的質量是后期吸積宇宙物質而成的。平均每億年吸積質量為現今地球質量的1.94~2.2%,即平均吸積質量為1.1698~1.3265×1023kg/億年或1.1698~1.3265×1015kg/年,現今地球質量增加約為5.83×1014kg/年。 表1 地球質量由內核向地幔變化表Tab.1 change of the earth's mass from inner core to mantle 表2 4.2億年以來地球質量變化表Tab.2 change of the earth’s mass since 420 million 可見,45億年以來,地球的質量是不斷增加的。 由于地球為宇宙星際顆粒集聚而成,從地球球心往地球表面,集聚的物質應由老至新,地球分層示意圖可以看作一個大的地質剖面,每一層的質量可以根據地球各層的密度和地表重力值計算出,從而作出地球質量由內核向地表變化表(表1),由于地殼質量相對較小,故沒列其中。 月球剛形成時,如果月球繞地周期為2小時,地球的質量不超過6.1787×1022kg,有表1可見,這時為地球內核建造期。 如果月球繞地周期為26小時,地球的質量不超過7.6342× 1023kg,則有表1可見,這時為地球外核建造期。由于月球內部擁有一個固態(tài)、含鐵豐富的內核,在內核之外還有個液態(tài)、主要成分為鐵的外核,如同地球外核一樣,故月球形成時,上述兩種情況皆有可能。如果地球內核建造期形成月球,月球首先建造與地球類似的內核,再和地球同步形成外核和幔體。 如果地球外核建造期形成月球,被從地球上扯下的建造月球的物質除了外核部分,也可能含有內核成分,分異后形成內核與外核,再和地球同步形成外核和幔體。 可以根據外核、下、上地幔建造完成后的相應質量,用公式(6)和(8)計算月球繞地周期,分別列于表1。由表可見,當外核建造完成后,月球繞地周期約為183~210h,下地幔建造完成后月球繞地周期約為523~530h,上地幔建造完成后,月球繞地周期約為644h。值得注意的是,外核與下地幔地球物質密度的變化,由10.877 (g/cm3)突變?yōu)?.894(g/cm3),表明地核與地幔物質的差異或狀態(tài)的突變。 Peter G.K.Kahn等研究人員在研究了4.2億年以來鸚鵡螺殼的變化情況,作出了《Characteristics of available nautiloids》表(Peter G.K.Kahn等,1987),根據此表的月球繞地周期,運用公式(6)和公式(8),可以作出其相應地質時期的地球質量,由于國內與國外地質時代劃分的差異,故在表中不用相應地質時代,而只用距今時間,見表2。同時作出其相應地質時期的地球質量。 對照表1與表2可見,4.2億年時的繞地周期是176h,而地核完成建造時的繞地周期是183~210h,因此,地球在距今4.2億年左右時,即將完成地核的建造。那時地球的質量不到2×1024kg,在隨后的4.2億年里,地球質量迅速增加,至今,增加到約為6×1024kg,這也可能是地球物質密度由10.877(g/cm3)突變?yōu)?.894(g/cm3)的原因之一。 4.2億年以前,由于沒有相關的月球繞地周期,相應地質年代的地球質量還無法計算。由表2可見,4.2億年前,地球質量變化很小,約40億年,地球質量由月球剛形成時的只有現今地球質量的1~12.7%,僅增加到了約為現今地球質量的30%,大自然用了大約40億年的時間,打造了一個密度大于10(g/cm3)的地核!其后,從距今4.2億年到0.25億年,約4億年,地球質量增加到了現今地球質量的85.2%。在最近的0.25億年里,地球質量增加了現今地球質量的15%。 (1)45億年以來,地球對星際顆粒的吸積一刻也沒有停止,地球的質量是不斷增加的,平均每年吸積質約為1.1698~1.3265× 1015kg。地球在不同時期,吸積或堆積物質不同,吸積或堆積速度不同。由于吸積的宇宙物質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而重力作用促使它們均勻分布,在此過程中,又有新的宇宙物質降落,從而形成新的物質分布的不均勻。所有這些活動,造成地球一些地方沉降(沉積),一些地方上升(由于沉降引起的地球膨脹),并伴隨火山活動。地球繞著太陽在空中運行,當受到宇宙物質的轟擊后,除了物質的增加,其運動姿態(tài)將發(fā)生改變,從而形成各種水平運動,包括大型推覆體、板塊運動和磁極轉換,所謂地殼運動,就是大量宇宙物質降落到地球而引起地球物質分布不斷調整的運動。 (2)距今4.2億年前為地核建造時期,地球質量增加緩慢。在距今0.25億年至4.2億年間,地球質量增加迅速,距今0.25億年以來,地球質量增加有加快的趨勢。 (3)由此推斷,整個太陽系,行星的質量是在不斷的增加的。 (4)從整個宇宙來看,宇宙自形成以來,其物質一直在重新分配和分布。 [1]柴東浩.2004a.地球科學的100個基本問題 [M].山西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陳朝暉.利用方向導數探討多元函數的單調性與極值 [J].宜賓學院學報,2010.10(6):23~25. [3]陳載璋,胡中為,尹素英.1983.天文學導論(上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 [4]地質礦產部《地質辭典》辦公室編輯.1983.地質辭典 (一)普通地質構造地質分冊上冊 [M].北京:地質出版社. [5]胡中為.2003.普通天文學 [M].江蘇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6]金性春.1984.板塊構造學基礎 [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62. [7](美)喬恩·埃里克森(著).2010a.地球的入侵者(小行星、彗星和隕星)[M].楊帆,譯.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44. P62[文獻碼]B 1000~405X(2016)~4~350~13 4.2億年以來地球質量的變化
4 結論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