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母校: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中學
現(xiàn)就讀: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
愛好:配音、朗誦、繪畫
親愛的朋友,當你看到眼前這篇文章的時候,相信你已經臨近人生中的第一道重要門檻——高考了。此時的你早已翻過了無窮的書山,游過了無盡的題海,苦熬著把牙齒咬得咯吱作響,只等那勝利的朝陽刺破黎明前最后的黑暗,照亮你腳下的前程。此刻你的耳朵也早已被父母的期望、老師的叮囑、朋友的鼓勵給塞滿了,腦海中回響著無數篇心靈雞湯灌輸給你的“奮斗拼搏,風雨之后見彩虹”的必勝信念。在這樣的時刻,作為一個高考的過來人,我明白不宜再觸碰你那繃得緊緊的敏感的神經,畢竟“水滿則溢”。相比一味說教和煲心靈雞湯,我更愿意以一個大學在校生的身份跟你談談心,聊聊經驗,為你展望一下與你近在咫尺的美好的大學生活。
大學是一片自由之地
提起“自由之地”這樣的形容,我大概已經忘記這是何時起就產生的對大學生活的固有印象了。是來自父母和中學老師們的“等你們進入大學就輕松啦”這樣的話語撫慰,還是來自家族中哥哥姐姐們對大學生活的精彩描述,我都記不清了。然而,過往這兩年的大學生活讓我對這樣的形容深信不疑,并且讓我對“自由”一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進入大學,你最先體會到的將是行為活動的自由。當你佇立在大學校門口,目送家人返程的背影的時候,你就該意識到今后的學習生活將是你一個人的疆場。再也沒有人為你早晚疊被鋪床,你可以根據喜好整理歸置個人物品,與室友一起裝扮宿舍、維持宿舍衛(wèi)生;再也沒有人為你準備熱氣騰騰的精細飯菜,你可以和朋友一起享受食堂的熱鬧氛圍,學著適應大鍋飯并嘗試不同地域的風味美食;再也沒有人為你及時準備換洗衣服,你要學會選購、保養(yǎng)衣物,試著培養(yǎng)自己的穿衣風格;再也沒有人強令你課余時間待在屋里、晚上十點前回窩,你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來豐富自己的大學時光……
隨著學習生活的展開,你將充分感受到在思想和精神上的自由。大學是一個大熔爐,來自祖國天南海北的年輕人匯聚于此,帶給彼此獨具地方特色的思想文化傳統(tǒng),使得大學校園成為多元思想的集聚地。沒有人會阻止或輕易否定你的觀點和思想,沒有人會拒絕或排斥獨到的見解和有趣的創(chuàng)新,這里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你可以跟老師如摯友般地溝通交心,進行有意義的激烈討論;做天馬行空式的想象推斷,放下“標準答案”的包袱。你可能不再擁有固定的本班教室,“走班”形式的教學讓你在享受不同課程的同時還能結識來自各個專業(yè)的同學,接觸到對方的研究領域,建立廣泛的社交群體。此外,你的情感世界也會逐漸敞開,你可能會遇見那個讓你心動的人,樹蔭湖畔,一起感受青春的美好,愛情的甜蜜。
我還記得中學的一位老師曾對我們說過:等高考結束后,你們可能部不知道該玩什么好了。的確,郁積已久的升學壓力會讓你在高考后的短時期內頭腦突然放空,就像得了精神上的厭食癥一樣,繼而轉入瘋狂玩樂的狀態(tài)。然而,如果把這種單一的享樂方式延續(xù)到大學生活,也許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在這片自由的沃土上,我們要學會追求享樂的質量和層次,具體途徑可以概括為“三萬”。第一,讀“萬卷書”。為自己列一個書單,上面可以包括自己曾經想看卻沒時間去看的文章,師長、同學推薦的書目,還有公認的經典名著。另外,歷久彌新的經典電影和高雅音樂也可以加入你的精神食糧菜單;話劇、音樂劇都是值得擁有的視聽享受。第二,見“萬個人”。大學就是一個小社會,你在這里遇見的每一個人都是今后社會人士的縮影。正所謂“有人就有一切”,要利用這個平臺盡可能多地去認識那些優(yōu)秀的人和獨特的人,從不同人身上發(fā)掘閃光點和性格中有趣的地方。這可以讓你以更全面的眼光來看待他人和自己,學會寬容待人,覺察到彼此的差距對自己也是一種激勵。在以學業(yè)為重的同時,積極加入學校社團組織和參加實踐活動,這會讓你既提高綜合素質、緩解學業(yè)壓力,又擴大了社交范圍。第三,行“萬里路”。每次旅程都是心動的開始,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期,約三五好友一起,邁開腳步做一名背包客。近可至學校所在城市的每一處風景,遠可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走出象牙塔的你,一路上會欣賞到數不盡的美景,與許多個陸鮮明的人相遇,經歷足以改變人生三觀的故事,這些都是你日后的談資和美好回憶,是別人無法觸碰的精神寶藏,將只屬于你。
當你日后步入成人社會,為工作忙得焦頭爛額,為家庭瑣事煩悶不已的時候,你會意識到,大學這片“自由之地”是收獲這“三萬”的最佳土壤。而這時期做出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你在未來成為一個更好的、有趣的、有溫度的人。
用最初的心做永遠的事
擁抱當下的自由固然可貴,但請不要忘記當初為何出發(fā)。不管你未來人生走向如何,就目前來說你的身份就是一名學生。除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即“衣、食、住、行、樂”之外,身處大學校園的你最應該掌握的就是“學”這項技能。
說到“學”,你可能會感到疑惑:大學里的學業(yè)不是很輕松嗎?或者你會信心滿滿地說:高三都熬過來了,還有什么好擔心的?事實上,我身邊有不少同學會在每學期期末復習時感慨:高考期間就是我人生的智商巔峰了。這種說法雖然只是一種自嘲,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學生對于大學學習方式的不適應。與中學相比,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更高。習慣了在高中課堂上跟著老師的思路在書本上標記重點難點、在筆記上記錄老師所列的知識結構提綱的我們,也許很難想象大學教師上課時不看課本、不用板書、不劃重點、不帶領復習的情景。中學一般教授給我們的是考點所對應的具體的知識點,如同海邊拾貝;大學則傳授給我們某一專業(yè)領域內的完備的知識體系,如同海中暢游。目的不同,視野便不同,行動力也必然不同。這就要求我們要轉變固有的學習思維和習慣,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吸收。在課上提高聽課效率,認真思考,從老師的講授和課件中挖掘重點難點,建立知識體系;在課下積極與老師同學交流,總結觀點和收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最后我想說,無論你對現(xiàn)在所處的高中滿意與否,無論你將要擁抱的大學校園是否夢寐以求,都請不要讓學校成為你的鐐銬,而是努力使它成為自己的人生跳板。要知道,畢業(yè)于哪所學校,只是一個小標簽而已。如果你對這個標簽不滿意,那就勇敢跨越它。至于你最后能走多遠,完全取決于自己,取決于你當初為什么出發(fā)。不要被身邊的庸者蠱惑,想想自己的理想,如何向前邁步,才能更接近目標。畢竟,這個世界有那么多比你優(yōu)秀卻比你更努力的人,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去抱怨現(xiàn)實或者安于現(xiàn)狀呢?
“在這樣的時刻,我們無言以對,唯有祝福!”奔跑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