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海英
(福建省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361004)
布魯納認為,課堂提問有兩個作用:一個是將觀點闡述得更完整;另一個是作為判斷學生學習進度和學習效果的標準,即具有形成性評價的功能。實際上,提問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課堂評價手段之一,但教師往往更重視問題在激發(fā)思維、推動教學上的功能,對問題的評價功能重視不足。筆者在實踐中探索改善生物學課堂提問評價功能的策略,取得了初步的經驗。
1.1 基于學習目標設置核心問題 生物學課堂提問的隨意性是導致課堂主線不清、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學生通過回答問題,是否表現(xiàn)出趨向或達成學習目標的行為,是判斷教學有效性的直接指標,這就要求問題的設置必須基于學習目標。課堂提問過于細碎,勢必窄化學生的思維空間、破壞學生思維的連續(xù)性和深度,還可能造成學生思維的依賴性。因此,教師課前精心預設的問題,應該是基于學習目標的核心問題。確定合理的學習目標是設置核心問題的前提,目標應具備可觀察、可測量的屬性。如果目標不清晰、不具體,提問就會無的放矢,無法判斷學生達成目標的情況,提問的評價功能就會落空。
表1 基于學習目標設計核心問題——以“細胞的生活”為例
由表1提供的案例可見,不同類型的問題承擔不同的評價功能。教師應精心篩選核心問題,清晰把握每一次提問的目的,通過對“學習目標-核心問題-學習任務”的合理預設,通過觀察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回答問題的情況,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達標情況。
1.2 基于知識和認知邏輯編排問題 要發(fā)揮課堂問題判斷學生學習進度和學習效果的功能,還必須使問題呈現(xiàn)的次序既符合學習目標的分層要求、符合知識的內容邏輯。同時,要與學生認知邏輯相契合,保證學生思考的連貫性(圖1)。因此,問題的主次順序、難度梯度、指向性等都應精心設計,避免隨意性。
圖1 課堂問題的邏輯編排
合理的問題次序,引導學生經歷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生疑”到“釋疑”,思考逐步深入,教師籍此不僅可評估和判斷學生學習進度和水平,也可激勵學生挑戰(zhàn)新問題,有利于學生形成自我激勵、逐漸學會自評調整,從而進入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如果學習能引導學生提出新問題,則標志著學生的學習已達到了較為理想的深度。好的教學就應該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分析和解決問題,發(fā)展理解力。
1.3 基于核心問題采集和再利用生成性資源 合理預設和實施課堂核心問題,能引導有效的課堂互動,實現(xiàn)動態(tài)生成。這些生成性資源既有助于教師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質量,也有助于教師評估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及時采集和利用生成性資源,及時調整教學節(jié)奏、流程和策略。教學中,教師應圍繞核心問題,運用追問,如“為什么……”“誰有不同的想法”“我們怎樣才能……”“你能詳細闡述嗎?”“你有什么證據(jù)來證明你的回答?”“你能舉個例子或用個類比來解釋一下嗎?”等,推動學生深入思考、權衡各種證據(jù)、檢驗自己的觀點,由此投入深度學習。教師還應通過激勵性評價,幫助學生領悟“深度思考是成功所必需的”,逐步教會學生深思熟慮并認真作答,促進高階思維發(fā)展。
2.1 確保問題能引起學生思考 學生解決問題的質量是主要的學習評價指標,學生對問題感興趣,愿意參與解決問題是評價前提。同時,提問還應針對希望學生理解的內容,選擇對加強學生理解力起關鍵作用的問題類型,如“為什么”“怎么樣”“如何”等問題,盡可能引導學生不同的回答。
2.2 采用“思考-互助-分享”的候答模式 課堂核心問題往往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宜采用“思考-互助-分享”的候答模式。提出問題后留出足夠的時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與同伴交換想法,最后在全班討論中分享意見。這樣能幫助學生參與到問題中,并在安全的同伴環(huán)境中完善自己的回答。教師可通過易于理解的答題評價規(guī)則(表2),引導學生逐漸提高答題水平和學習質量。
表2 答題評價規(guī)則舉例
2.3 以隨機點名或目標點名的方式提問 隨機點名使學生有公平參與的機會,也能使全體學生集中注意力;目標點名則有利于教師評價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但前提是讓學生知道“每個學生都應做好回答問題的準備”。在評價過程中,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反思學習過程,找到新答案與先前答案的不同,比較自己對學習內容理解發(fā)生的變化,明晰得到新答案的思路和方法。
3.1 理答有顯著的評價調節(jié)作用 教師的理答行為具有顯著的評價調節(jié)作用。希望學生能夠在問題引導下觀察科學事實、學習科學方法、探索科學原理,對學生回答的評價就應該有正確的導向。例如,導向對學科思想、方法的理解;導向探究、歸納、論證等高階思維,提升學生思維深度。教師應具備一定的評價素養(yǎng),包括正確的評價態(tài)度、必要的評價知識和技能,尤其是評價語言的運用、評價規(guī)則的開發(fā)等。
場景1 課堂交流“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的實驗結果,某小組匯報了真實觀察結果:10只鼠婦中,有9只留在亮處,1只留在暗處。顯然這不是教師期待的答案,教師并沒有進一步追問原因,而是脫口而出:沒關系,失敗是成功之母。
場景2 開展合作學習中,教師給回答問題的小組加分。教師提問:“不同等級的生物分類單位之間相互關系有什么特點?”大多數(shù)小組按教材的表述,分別得到2分。某小組用圖解說明(圖2),教師也給了2分。
上述場景中我們看到,當學生認真思考并嘗試回答問題時,教師簡單判錯很可能傷害學生,同時錯失寶貴的科學教育契機,認真觀察,主動探究,實事求是等都是科學態(tài)度的重要組成。場景2中,圖解雖然還須完善,但學生對知識理解和思維分析顯然比較有深度,教師的評價沒有體現(xiàn)對理解力的引導。
圖2 某小組用圖解說明
有效理答,依賴于教師課前精心預設和教師的語言評價素養(yǎng)。積極意義的理答,一般包括積極回應學生的回答、直接鼓勵、引用學生的回答作為教學資源、基于學生表現(xiàn)提具體建議、針對學生付出的努力予以鼓勵、平等對待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關注學生縱向進步等。對于學生的回答,從教師的描述性評價,到學生交互點評、歸納,再到學生自評調整,逐步引導學生提升自我認知,逐漸學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分析、總結。
3.2 運用評價反饋學生學習進展 根據(jù)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教師應把握學生學習的進展和達標情況,這就要求教師除了把握學生學習水平的分層情況,還需對回答有一定的預期規(guī)則(表3)。規(guī)則應符合教育教學實際,不能簡單“拿來主義”,規(guī)則建立有賴于教師的評價素養(yǎng)和實踐經驗。
表3 回答預期規(guī)則舉例
根據(jù)答題依據(jù)的不同,答題直接依據(jù)生活常識、教材文字,或者依據(jù)課外知識及知識的綜合分析等,能評估學生不同的理解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