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燁
一、道家之“無為”提高作品的藝術境界。
道家的“無為”思想主張在發(fā)展中保持事物的本性,可以概括為一切事物順其自然發(fā)展,不參雜任何人為因素。它不僅是國畫的哲學基礎,更是政府的執(zhí)政方針和百姓修身養(yǎng)性的好方法,對構建和諧社會也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無為”是“道”之子,占據著道家思想的半壁江山?!盁o為”的“無”字,在《老子》所有的古本中皆是繁體字形勢,究其字面意思,它表示與人們不可感知的神靈相融的樂舞有關,因此我們不能望文生義想當然的認為“無為”便是無所事事,沒有作為。相反的,它是一種經過有為的思考,結合當下時勢而作出的順勢發(fā)展的行為,是道家“身心舒暢,不為世間之事所煩”的本性所在。它以清凈純粹使人減少欲念,保持心地寧靜,閑時擺弄花草,棲心于自然,掬一捧閑情逸致,暈一抹芳翠清香,最終使人到達“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那它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國畫發(fā)展的?藝術境界的提高又是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的呢?事實上,作品的藝術境界與人格追求是融為一體,相輔相承的。自古以來,中國畫的藝術境界最講究的便是“意境”二字。鑒賞一幅作品的好壞不僅要關注它是否神形兼?zhèn)洌笔阈匾?,最重要的還是要看作者對于“情”和“景”的處理,是否能以形傳神,是否能表達出超越文字,聲音的自然情感。鄭笠說,莊子理想化的境界,對古代畫論境界說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同時“無為”的思想也為人們引導了一種價值觀:無欲無為之人最逍遙。《莊子》中的很多章節(jié)都在渲染得道之人的崇高境界,在此期間也產生了許多有所作為的人物,在這樣的積極影響下,文人雅士們也漸漸被同化,“遵循自然,調萬物以其和”成為了他們的畢生所求,心態(tài)、意識也逐漸趨于平和,更加向往“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生活。由于遠離了世間的喧囂,藝術家們筆下的作品自然就清新脫俗、境界深遠了許多。莊子曾用一句“天人合一,物我雙忘”便道明了人格與境界間的關系,換句話說,“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通道唯一”的境界,也就是說只有把個人追求融入到宇宙萬象之中,把主觀才情滲透在客觀景象之中的人才可以稱為一名合格的藝術家,才能達到清凈自守的境界創(chuàng)作出深邃自然的作品。
二、道家之“虛實”創(chuàng)新構圖理論及表現技法。
中華民族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不同的時代下催生不同的哲學思想,不同的哲學思想引領不同的構圖潮流。經過時間的沉淀與經驗的不斷積累,中國繪畫的表現技法逐步多樣,新的構圖理論與想法層出不窮,道家“虛實”的思想包含了想象之妙,含蓄之美,將中國繪畫帶入了一個“看似無形,實則有意,不著一墨,妙趣橫生”的境界,進一步發(fā)展了留白、寫意的表現手段,為豐富我國繪畫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老子虛實學說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一條準則,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虛實統(tǒng)一,虛實相生,實生于虛,它既概括了中國古典藝術的美學特點,又強調了“虛”的存在,從而創(chuàng)新了中國繪畫藝術的表現手法。老子認為宇宙萬物又是虛實的統(tǒng)一,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虛,也沒有絕對的實,只有將二者統(tǒng)一起來,保持一種和諧的關系,才能體現出事物的存在感。例如杯子是空的,沒有水,它便沒有價值。因此,“無”是“有”的前提,“有”是“無”的價值體現,兩者互相依存,相互利用構成一個完整體。正是這種“有與無,虛與實”的統(tǒng)一思想奠定了中國繪畫的理論基礎,像一盞明燈一樣指引著歷代藝術家們,使他們不斷豐富自己的構圖理論,在繼承傳統(tǒng)技法的同時不斷創(chuàng)新,并且促進中國畫向“以虛實為美”的道路發(fā)展。
道家哲學思想在中國畫發(fā)展過程中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它將淳樸、自然帶入到國畫的創(chuàng)作理念中,將真、善、美融入到中國畫的靈魂中,因此我們才能有機會傳承到一幅幅具有真性情的、靈動的、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絕世佳作。道家哲學思想的形成不僅對中國文化、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還促進了中國畫獨特藝術風格的形成??偠灾?,中國道家哲學思想與國畫藝術聯(lián)系緊密,相輔相成。
(作者單位:南華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