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全龍
(西安文理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5)
三意社百年沉浮
喬全龍
(西安文理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5)
回顧三意社這百年歷史,從長慶班子到如今的西安青年秦腔藝術(shù)團,從第一任社長蘇長泰創(chuàng)建之日的艱難困苦,到今天的強大生命力,三意社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百年的沉浮。本文擬對三意社歷史發(fā)展做一個梳理,對三意社重要社長的交替做簡要敘述,并回顧了著名秦腔藝術(shù)革新家李逸僧先生在三意社的改革。
長慶劇社;三意社;秦腔
(一)名稱的變化及背景
1895年,鼓樂藝人蘇長泰在當?shù)貏?chuàng)立了一個戲班子——長慶班,這是三意社最早的雛形。5年后因官府和惡霸欺壓,長慶班被迫解散。1904年蘇長泰再次與舊友組建長慶班,但是于1908年在當?shù)毓俑P剝下再次解散。直到1915年,蘇長泰和徒弟耶金山才在長慶班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了長慶劇社,正式落戶于西安梨園會館。長慶劇社短期內(nèi)也叫過三義社,但很快在1919年就改為三意社。新中國成立后,蘇育民將三意社轉(zhuǎn)交給國家,1960年改名為西安秦腔劇院二團,1971年改為西安市秦腔二團,近年更名為西安青年秦腔藝術(shù)團。三意社名稱的轉(zhuǎn)變也有一定的背景。早期名為“長慶”,自然帶有永久慶祝、歡樂之意。蘇長泰去世不久,軍閥陳樹藩的幾個部下訛詐說長慶班有他們的股份,把長慶社改名為三義社,幸好后來馮玉祥進駐西安,才使劇社免遭了進一步的劫難。后來耶金山為了避免類似事情的發(fā)生以及對得起師父蘇長泰,就取蘇長泰三個兒子乳名中的“意”字,把“三義社”改為“三意社”。后期改名為西安秦腔劇院二團以及西安市秦腔二團,無疑表明了其所有制屬性是國家所有。
(二)劇社領導人變化
1.民國時期。創(chuàng)建長慶班時,長慶班就是一個簡單的戲班子,蘇長泰當任班主。1904年,蘇長泰約好友王治安等恢復長慶班,但好友只是分享一定的收益。1915年正式創(chuàng)立長慶劇社時,雖然蘇長泰是社長,但已和得力弟子耶金山共同經(jīng)營。后因社長蘇長泰被反動軍閥迫害至死,臨終前不得不把尚年幼的孩子及同樣年幼的劇社交給耶金山。1920年耶金山正式擔任第二任社長,到1938年,耶金山因染海洛因、賭博等惡習,加上社務上獨斷專行、財務上肆意揮霍等原因,被蘇家兄弟收回劇社領導權(quán)力。耶金山釜底抽薪,帶走了劇社許多老藝人,給三意社造成了重大損失。耶金山辭去社長職務后,蘇長泰的長子蘇哲民任社長,但蘇因受不了精神打擊,投河自殺。剩下的老藝人又想方設法找到一些人,推舉蘇育民為領班,這才苦心經(jīng)營至解放時期。也就在同時,三意社里分化出以“大”一些的學生為主的“集義社”(尚友社前身),民國二十九年,又分化出“光藝社”(華陰縣劇團前身),大批骨干的出走加上軍、警以及特務摧殘,劇社一度難以為繼。
2.新中國建立至今。1950年解放后,社長蘇育民將三意社交給集體所有,三意社得到了良好的發(fā)展,狀況越來越好,在西安首次演出《白毛女》《羅漢錢》《小女婿》等,為革命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1960年,劇社正式編為西安秦腔劇院二團,以蘇育民為首的一批演職人員還參加了戲曲片《火焰駒》的拍攝。到“文革”時期,三意社社長蘇育民同樣遭到了迫害,于1966年12月逝世,終年49歲。
三意社現(xiàn)有《火焰駒》《玉堂春》《谷雨》《墻頭記》《游西湖》《清風亭》《楊貴妃》《曹植》等數(shù)十本及四五十個精品折子戲,擁有以侯紅琴、張濤等為代表的國家一、二級專業(yè)技術(shù)人員二十余名,藝術(shù)隊伍機構(gòu)合理,演出陣容強大,演出足跡遍布西北五省及晉、豫、京等地,并多次參加國家、省、市級大型演出,在西北地區(qū)享有盛譽。現(xiàn)在三意社經(jīng)理由候紅琴擔任,張濤擔任黨支部書記兼演出總監(jiān)。
雖然獨具一格的“蘇家戲”是三意社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但李逸僧在三意社發(fā)展壯大過程中同樣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逸僧(1878-1942),原名李翼生,家里兄弟三人,排行老二,三兄弟都熱愛戲曲藝術(shù)。由于三意社保留了較多秦腔傳統(tǒng),李逸僧從1931至1938年間一直服務于三意社,并將三意社作為實現(xiàn)自己改革夙愿的實現(xiàn)地。李逸僧沖破秦腔音樂固有模式,汲取京劇精華,曾將京劇《蘇武牧?!犯木帪榍厍?。李逸僧還為三意社導演過不少好劇目,如《蔣干盜書》等,使其煥發(fā)新的生機。在李逸僧的改造下,三意社的秦腔藝術(shù)由粗到細、由不成熟到成熟,由舊到新,此時也是三意社經(jīng)濟收入最高的時期,在整個西北名聲大噪。
三意社如今已載入藝術(shù)史冊,為秦腔的發(fā)揚光大起到了突出的歷史作用。蘇氏家族為三意社的發(fā)展注入了幾代人的心血,其中不乏艱難困苦、飽經(jīng)風霜的歲月,但正如秦腔藝術(shù)的激昂豪邁、深沉厚重一樣,三意社人以堅忍不拔的品質(zhì),勇于創(chuàng)新、嚴謹認真的精神一直為秦腔藝術(shù)的發(fā)展不懈努力著。
[1]范克峻.正義的火焰慷慨的聲容——為西安三意社演藝活動百年紀念而作[J].當代戲劇,1996,(01):44-46.
[2]佚名.三意社120周年演藝史及100周年建社史紀念座談會[J].當代戲劇,2015,(06):65.
[3]佚名.紀念三意社[120周年演藝史100周年建社史]優(yōu)秀劇目展演季[J].當代戲劇,2015,(05):62.
[4]劉梓森.關于“長慶社”——“三意社”史料的補正[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79,(03):195.
[5]王思智.西安“三意社”的由來[J].當代戲劇,1985,(02):61-62.
J892.3
A
1007-0125(2016)08-00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