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會為買房發(fā)愁嗎?
西周時期,一個叫矩伯的人分兩次把1300畝土地抵押給一個叫裘衛(wèi)的人,換來價值100串貝殼的幾件奢侈品,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一宗不動產交易。東漢時,《后漢書·百官志》記載,等級最低的公務員(佐史)每年能領96斛米,折合9600錢,兩三年下來買一小套房大概不成問題。
南北朝時貧富差距極大,《南齊書》記載,“其民資不滿三千者,殆將居半”,半數(shù)居民收入僅幾千錢,房價卻要幾百萬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晚年在開封花9400貫買了一所宅院。按當時朝廷書記員每月3500文俸祿算,相當于3貫多一點,要不吃不喝261年才能買得起蘇轍那套房。
明代買房也不是件容易事,小型房產需三四千兩銀子。以清河縣縣令為例,從七品,每年薪水350兩,想買房,要十年不吃不喝才能攢夠房錢。
清朝“京員例支雙俸”,即在“正俸”(基本工資)外發(fā)同等數(shù)目津貼。一個七品官年薪90兩,當時新街口附近的房子僅85兩,大概兩年即可買套私宅。(文/黃秋山 據《文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