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賢,敬 艷,黃 鸝(.武漢音樂學院公共基礎課部,湖北 武漢 430060;.湖南工學院體育教學部,湖南 衡陽 4300)
?
理論與方法探索
世界優(yōu)秀男子110m欄運動員的成長特征分析
吳佳賢1,敬 艷2,黃 鸝2
(1.武漢音樂學院公共基礎課部,湖北 武漢 430060;2.湖南工學院體育教學部,湖南 衡陽 431002)
摘 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和比較法等研究方法,分別收集并整理約翰遜、劉翔以及羅伯斯3位110m欄奧運冠軍的基本情況特征、成長規(guī)律以及獲得冠軍那年的競技能力特征。從選材、競技能力特征、訓練理念等方面為我國從事跨欄運動訓練的教練員、運動員提供冠軍成長模式,以期進一步促進我國110m欄運動水平向更高的國際化水平邁進。
關鍵詞:男子110m欄運動員;基本情況特征;成長的基本規(guī)律;競技能力特征
隨著競技體育的發(fā)展,田徑比賽的競爭日益激烈,世界冠軍的主要特征能夠為教練員提供正確的訓練方向。因此,正確認識世界冠軍的基本情況特征,包括年齡、身高等方面的特征有助于科學選材以及克服青少年專門化訓練過早的問題;正確認識世界冠軍的成長基本規(guī)律、獲得冠軍那年的競技能力特征、訓練思想特征以及參賽指導思想特征對教練員把握訓練周期、確立正確的訓練指導思想、提高訓練效果并再次取得冠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總結優(yōu)勢項目的主要經驗,并將其運用到其他非優(yōu)勢項目中,如同屬亞類項目的其他田徑短距離項目是當前田徑訓練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1.1研究對象
世界優(yōu)秀男子110m欄運動員約翰遜、劉翔、羅伯斯的成長特征。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認真閱讀與本論文有關的田徑運動高級教程、運動訓練學、選材學等專著,并且廣泛收集了在田徑跨欄項目訓練和比賽中的實踐研究相關資料和相關學科的各種文獻資料,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中國體育資訊網(wǎng),查閱國際田壇最新學術動向及相關背景資料,為本研究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1.2.2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收集3位110m欄奧運冠軍的身體形態(tài)指標(包括年齡、身高、體重),運用SPSS 11.5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
1.2.3比較法 對3位110m欄奧運冠軍獲得冠軍時的身體形態(tài)特征、競技能力特征、訓練指導思想特征以及參賽指導思想特征進行綜合比較分析。
2.13位110m欄奧運冠軍的身體形態(tài)特征分析
表1是3位110m欄奧運冠軍的基本情況特征,主要包括獲得奧運冠軍時的成績、年齡以及身高和體重等4個方面。這3位110m欄奧運冠軍代表著世界110m欄的最高水平,因此他們的身體形態(tài)特征能夠代表當今世界優(yōu)秀跨欄選手的身體形態(tài)特征模式。表1顯示,3位110m欄奧運冠軍的平均身高維持在1.86m左右,但是約翰遜與其他2位冠軍的身高差距較大;3位冠軍的平均體重維持在76.3cm左右;克托萊指數(shù)維持在410kg/cmx1000左右,但是劉翔與其他2位冠軍的克托萊指數(shù)差距較大。從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3 位110m欄奧運冠軍的身材相對較高以及體重相對較輕。
2.23位110m欄奧運冠軍成長基本過程的主要規(guī)律特征
表1 3位110m欄奧運冠軍的身體形態(tài)特征
通過查閱并整合相關資料得知3位110m欄奧運冠軍成長的規(guī)律特征主要包括:第一,這3位110m欄奧運冠軍起初從事的并不是跨欄專項訓練,相反都是從跑跳性項目改轉到跨欄專項,這就體現(xiàn)出了在運動技術的學習過程中存在運動技能橫向遷移的情況;第二,從這3位110m欄奧運冠軍獲得冠軍時的年齡情況可以看出,目前優(yōu)秀跨欄運動員的最佳競技年齡呈現(xiàn)出“年輕化”的特點;第三,從這3 位110m欄奧運冠軍的成長情況可以看出,跨欄運動員一旦受傷后再次試圖回到最佳競技狀態(tài)具有很大的難度;第四,從3位110m欄奧運冠軍的參賽場次可以得出,目前世界跨欄界上比較倡導“以賽帶練”的訓練理念。但是從劉翔的模式特征可以看出,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競技年齡特征更偏向年輕化,這個特征告訴廣大教練員在以后的訓練中一定要防止專項訓練過早,要盡量延長運動員的競技壽命。
2.33位110m欄奧運冠軍獲得冠軍那年的競技能力特征
競技能力即運動員的參賽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現(xiàn)形式和不同作用的體能、技能、戰(zhàn)術能力、運動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構成,并綜合表現(xiàn)于專項競技的過程之中。這5個要素在110m欄運動員競技能力發(fā)揮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體能、技能和心理能力是110m欄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下面就從這3個主導因素分別概括總結3位110m欄奧運冠軍獲得冠軍那一年的競技能力的特征。
2.3.13位110m欄奧運冠軍獲得冠軍那年的專項體能特征 跨欄項目是體能主導類速度力量性競技項目,專項體能在跨欄運動員競技能力總體結構中是重要的結構,與速度、力量以及速度耐力等素質密切相關。下面主要對3位110m欄奧運冠軍獲得冠軍時的起跑至第1欄、欄間最高速度、最高速度出現(xiàn)的時間和沖刺時間等4個方面的技術參數(shù)做對比分析,從而為我國優(yōu)秀跨欄運動員獲得比較合理的體能訓練模式。
從表2可以看出,第一,3位110m欄奧運冠軍中約翰遜的反應時偏高,這說明他當時的爆發(fā)力以及神經肌肉的興奮性較其他2位冠軍稍差,劉翔與羅伯斯的反應時相當。亞洲運動員能夠擁有與美洲運動員一樣的反應速度,這說明奧運會前4年的大周期訓練中,劉翔在孫海平教練以賽代練的訓練理念下完美地提升了爆發(fā)力、神經肌肉的興奮性以及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羅伯斯最快的反應速度完美地印證了歐美人種在身體形態(tài)以及身體機能方面的巨大優(yōu)勢。第二,從3位110m欄奧運冠軍欄間最高速度以及這種最高速出現(xiàn)的時間來看,3位110m欄奧運冠軍中前2位奧運冠軍的欄間最高速度相當,并且兩者這種最高速度出現(xiàn)的時間也相當,兩者的共性說明了歐美運動員的快速加速能力強于其他地區(qū)的運動員。查閱相關資料顯示,這兩者的最高速度從第3欄開始并一直持續(xù)到第7欄,這個特征說明兩者的持續(xù)加速能力非常好;但自第7欄后欄間速度下降幅度較大,并且沖刺能力也以較大幅度下降。這個情況說明這2位奧運冠軍的耐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相比之下,劉翔最高速度出現(xiàn)則相對較晚,但是他的最高速度是三者中最快的,這個速度僅僅維持了1個欄后逐漸降低,劉翔的這種特征說明他的持續(xù)加速能力有待進一步改善。劉翔雖然在最后幾個欄中的速度稍有下滑,但是這個速度明顯高于其他2位冠軍,并且他的沖刺能力是3個中最強的,這個特征說明劉翔的后程加速能力以及速度耐力較強。但是劉翔的前3欄速度較其他2位冠軍稍差。因此,提高他的快速加速能力迫在眉睫。
從以上3位110m欄奧運冠軍的體能特征來看,針對我國優(yōu)秀跨欄選手,我們首先要建立專項體能訓練模式,每一種練習手段都應該是為專項服務的。與此同時,還應加強我國優(yōu)秀跨欄運動員快速加速能力以及保持這種能力的訓練。
2.3.23位110m欄奧運冠軍獲得冠軍那年的專項技能特征 體能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奠基石,技能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核心。如果1名優(yōu)秀運動員擁有很好的體能卻沒有掌握很好的運動技術,那是不可能在競技體育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接下來主要從3位110m欄奧運冠軍的5個技術參賽特征探討我國優(yōu)秀跨欄選手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表2 3位110m欄奧運冠軍的4個方面的技術參數(shù)比較
對表3中3位110m欄奧運冠軍的整體技術參數(shù)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劉翔的欄間3步時間、過欄時間最短,這個成績也就決定了劉翔的欄周期時間最短??鐧谥芷谑怯蓛?yōu)越的跨欄技術決定的,劉翔的技術特點是下欄速度快、距離近,這樣的技術特征就有效地減少了跨欄騰空時間。相比之下,羅伯斯雖然擁有很好的起跑和起跑加速能力,但是由于它的起跨點距離較長、下欄距離也較長,這個欠缺點嚴重影響了他的分欄時間。約翰遜是3位冠軍中能力比較均衡的一位選手,由于他具有很好的起跑加速能力,欄間節(jié)奏非常穩(wěn)定,因此他能在比賽中穩(wěn)定發(fā)揮。綜上所述,3位冠軍各自都擁有自己的技能優(yōu)勢,但這個優(yōu)勢并不是他取勝的關鍵,相反技能劣勢在比賽中的良性提升則是他們奪冠的關鍵所在。
2.43位110m欄奧運冠軍獲得冠軍那一年的訓練思想特征
約翰遜在亞特蘭大奧運會前的一個大周期中參加的比賽場次甚少,與其他2位冠軍相比更注重大運動量的訓練。這個訓練理念是與他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相吻合的,20世紀末全球普遍推崇三大一從訓練理念,再加上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極為不穩(wěn)定,田徑屆的比賽僅僅限于國際性的包括世錦賽、室內錦標賽和奧運會以及國內的一些賽事。但是與其他2位冠軍不同的是約翰遜在奧運會前一年獲得了世錦賽110m欄冠軍和室內錦標賽冠軍,這樣的成績?yōu)樗趭W運周期穩(wěn)定的發(fā)揮自身水平奠定了穩(wěn)定的心理基礎。
羅伯斯在北京奧運會前的一個大周期中參加的比賽場次較多,2003年開始參加國際性比賽;2004—2005賽季主要參加一些國際青年比賽;但在2006年后開始參加成人比賽,參賽場次逐年增多,成績也逐年提高;2007—2008年是羅伯斯的頂峰期。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此期間他參加了國際賽事21場。以上數(shù)據(jù)顯示,自2003年后國際田聯(lián)開展黃金聯(lián)賽以來,羅伯斯較約翰遜在訓練理念這一塊有了較大的改善,開始推崇國際上暢行的以賽帶練的訓練理念。
表3 3位110m欄奧運冠軍的整體技術參數(shù)
對比其他2位奧運冠軍,劉翔66場的參賽場次則更能體現(xiàn)“以賽帶練”的訓練理念。在過去的我國田徑界普遍推行“二元訓練理念”,該理論認為體能與技術分別存在。因此,大部分教練員誤認為參賽場次越多將會給運動員帶來更多的運動
疲勞和運動損傷,在這個訓練理念的指導下還是依舊嚴格按照訓練周期的劃分進行訓練。相反,孫海平教練則倡導目前在國內并未普遍推行的“一元訓練理念”,該理論認為體能與技術是一個部分,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孫海平教練選擇采用小周期訓練模式。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前一個4年大周期中,劉翔一共參加66場次的比賽,這個征賽場次從側面否定了我國田徑界早期比較推崇的“三從一大”訓練理念,但卻更好地印證了先進的訓練理念—“以賽帶練”。“以賽帶練”就是指以訓練為目的的比賽理念,這個理念能夠有效提高優(yōu)秀運動員對大賽的社會適應能力。
縱觀3位110m欄奧運冠軍的訓練指導思想我們可以看出,第一,根據(jù)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同訓練理念也會隨之不同,教練員的具體操作理念也就不同。第二,訓練周期理論也在隨著實踐而改變,教練員不再是按照嚴格意義上的準備期、比賽期和調整期來安排訓練,相反更多采用小周期訓練模式。
3.13位110m奧運冠軍的身材較高大但體重較輕,同時3位冠軍獲得冠軍的競技年齡呈現(xiàn)出“年輕化”的趨勢,且3位110m欄奧運冠軍在受傷后試圖再次回到最佳競技狀態(tài)的難度較大。
3.23位110m欄奧運冠軍都是從短跳類項目轉項到跨欄項目,這一現(xiàn)象證明短跨類運動員運動技能具有橫向遷移性。
3.3隨著國際田徑賽事的增加,“以賽帶練”的訓練理念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
3.4教練員根據(jù)本項目的特點更傾向于小周期訓練模式,在體能訓練模式上普遍采用專項體能訓練模式。
參考文獻:
[ 1 ] 胡亦海.競技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 2 ] 包云,王健.從劉翔的成功再看“一元訓練理論”[ J ].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6,22(1):59-60.
[ 3 ]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 4 ] 熊錦平,劉子強,李英.羅伯斯打破110欄世界紀錄的技術特征分析[ J ].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0(1):61-63.
理論與方法探索
投稿日期:2016-03-28
中圖分類號:G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51X(2016)05-018-03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09.010
作者簡介:吳佳賢(1986—),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