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二平
(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
?
當代青少年的心理韌性——基于沿海和內地初一學生的調查
肖二平
(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
摘要:采用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對沿海和內地初一學生的心理韌性進行調查.結果顯示:1)沿海學生在目標專注和家庭支持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內地學生;2)男女生的心理韌性在總分上無顯著的性別差異,但在目標專注維度上男生的得分顯著高于女生;3)非獨生子女比獨生子女的心理韌性得分顯著高;4)農村學生比城鎮(zhèn)學生有更強的心理韌性.
關鍵詞:心理韌性;初中生;沿海;內地
0引言
20世紀70年代以來,心理韌性成為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熱點課題之一,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開始關注處境不利的兒童群體內部發(fā)展的變異性問題.心理韌性的研究始于Rutter對母愛剝奪的研究[1],它結合應激心理學與健康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一種全新的視野來看待個人的應激反應.美國心理學會將心理韌性定義為個人面對生活逆境、創(chuàng)傷、悲劇、威脅或其他生活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它意味著面對生活壓力和挫折的“反彈能力”[2].生物體在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都具有動態(tài)調控和即時適應的基本反應能力,是一種生物遺傳決定的“自我調節(jié)機制”;人類也存在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當生活變化對人們造成威脅時,這種自我保護的生物本能就會展現出來[3-4].
至今學術界對心理韌性的概念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主要存在三種看法:1)從發(fā)展結果看,心理韌性是個體面對嚴重威脅時仍然能夠良好適應的積極結果[5];2)從發(fā)展過程看,心理韌性是個體在危險環(huán)境中良好適應的動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過程[6];3)從個性品質上看,心理韌性是個體能夠承受環(huán)境的高破壞性變化并同時表現出盡可能少的不良行為的能力[7].這三種觀點都反映了心理韌性的本質屬性,只是切入角度不同.在大多數實證研究中,研究者一般把心理韌性看作是個體跨情境的一種穩(wěn)定的心理品質.但是,近年來,研究者們越來越重視心理韌性的過程性定義[8].心理韌性在本質上是個體在困境下的發(fā)展,這種發(fā)展是個體人格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目前,我國的心理韌性研究仍處于引入和探索階段.關于心理韌性的具體研究方法,可以分為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質的研究主要包括個案研究、人種志研究、扎根理論研究等;量的研究主要包括問卷調查法和實驗法.其中,問卷調查法比較常用.Wagnild和Young早期開發(fā)的Resilience Scale(RS)[9]應用較廣,該量表來自對成功應對重大挫折人士的訪談,包括個人能力、對自我和生活的接納兩個因素.Connor和Davidson編制的CD-Resilience Scales(CD-RISC)[7]影響也很廣泛,該量表來自于臨床治療,包括能力、忍受消極情感、接受變化、控制感、精神信仰等5個因素.此外,Friborg編制的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10]也得到了廣泛應用,該量表主要測量個體面對應激的保護因素,包括個人能力、社會能力、家庭和諧度、社會支持、個人組織性5個因素.國內學者在西方量表基礎上翻譯修訂了中文版本的CD-RISC,也有學者從本土化思路出發(fā)開發(fā)適合中國人的心理韌性量表,帶動了國內相關研究的開展.比如,胡月琴和甘怡群開發(fā)編制的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11],李宏翰和權方英專門針對農村留守兒童開發(fā)了心理韌性問卷[12],陳建文和黃希庭開發(fā)了中學生社會適應性量表[13],張敏和盧家楣編制了更為精細化的青少年情緒韌性量表[14]等等.此外,席居哲等使用實驗法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有意義的結論[15-16].
本文將采用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對正處于青春期的初一學生的心理韌性狀況進行調查,以探索初中生面對挫折和壓力時的態(tài)度,為提高初中生的心理韌性水平提供實證數據和應對措施.
1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取樣的方法,從沿海和內地各選取一所中學,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施測.沿海被試來自廣東省廣州市某中學,內地被試來自湖南省益陽市某中學.對兩所中學的初一學生發(fā)放問卷320份,剔除未完整填寫個人信息的問卷5份,收回有效問卷315份,回收率為98%.被試的基本情況為:沿海地區(qū)被試189人,內地被試126人;男生153人,女生162人;來自城鎮(zhèn)176人,來自農村139人;獨生子女147人,非獨生子女168人.
1.2研究工具
調查內容包括兩部分:1)被試的個人信息,包括性別(男/女)、年齡、年級、來源地(農村/城鎮(zhèn))、獨生子女(是/否);2)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該量表由胡月琴和甘怡群編制,共有27個項目,分為個人力和支持力兩個因素,采用利克特5點記分,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其中,個人力包括目標專注、情緒控制和積極認知三個因子,支持力包括家庭支持和人際協(xié)助兩個因子.目標專注指的是在困境中堅持目標、制定計劃、集中精力解決問題,內部一致性系數α為0.81;情緒控制指的是在困境中對情緒波動和悲觀的控制和調整,α為0.74;積極認知指的是對逆境的辯證看法和樂觀態(tài)度,α為0.71;家庭支持指的是家人的寬容、尊重和支持性態(tài)度,α為0.81;人際協(xié)助指的是個體可以通過有意義的人際關系獲取幫助或宣泄情緒,α為0.73. 5個維度反映了在逆境下青少年的認知、情緒、行為及所處環(huán)境對幫助其抵御逆境、獲得良好適應的有效性,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5.
2研究結果
采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
2.1地區(qū)差異比較
沿海和內地初一學生的心理韌性得分情況見表1.
統(tǒng)計檢驗表明,沿海和內地學生初一學生在心理韌性總分上差異不顯著,Z=-0.36,P>0.05.沿海學生在目標專注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內地學生,Z=-2.04,P<0.05;沿海學生在家庭支持維度上得分均顯著高于內地學生,Z=-1.95,P<0.05.而在其他維度上,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P>0.05.
表1 沿海和內地初一學生心理韌性得分
2.2城鄉(xiāng)差異比較
城鎮(zhèn)和農村初一學生的心理韌性得分情況見表2.
表2 城鎮(zhèn)和農村初一學生心理韌性得分
統(tǒng)計檢驗表明:城鎮(zhèn)學生和農村學生在心理韌性總分上差異顯著,Z=-1.95,P<0.05,農村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城鎮(zhèn)學生;農村學生在目標專注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城鎮(zhèn)學生,Z=-2.89,P<0.05;城鎮(zhèn)學生和農村學生在積極認知維度上得分差異邊緣顯著,Z=-1.82,P=0.07.城鎮(zhèn)學生和農村學生在其他維度上的得分差異不顯著,P>0.05.
2.3性別差異比較
不同性別初一學生的心理韌性得分情況見表3.
表3 不同性別初一學生心理韌性得分
統(tǒng)計檢驗表明,初一男生和女生的心理韌性總分差異不顯著,Z=0.42,P>0.05.初一男生在目標專注維度上的得分比女生高,差異達到邊緣顯著的水平,Z=1.91,P=0.06.在其他4個維度上男生和女生的得分差異均不顯著,P>0.05.
2.4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差異比較
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心理韌性得分情況見表4.
統(tǒng)計檢驗表明,非獨生子女的心理韌性總分顯著高于獨生子女,Z=-2.25,P<0.05.具體到不同維度,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只在人際協(xié)助維度上差異邊緣顯著,Z=-1.79,P=0.07,非獨生子女得分高于獨生子女,在其他維度上差異不顯著,P>0.05.
表4 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心理韌性得分比較
3討論與分析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壓力、挫折和逆境,心理韌性是人類機體中存在的一種自我保護本能,它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對個體成功地應對壓力、挫折和逆境,并獲得良好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的被試來自沿海和內地兩種地區(qū).調查發(fā)現,盡管沿海和內地學生在心理韌性總分上差異并不顯著,但沿海學生在目標專注維度和家庭支持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內地學生.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和國家政策的支持,沿海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迅速,并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大力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因此,沿海地區(qū)的學校教育無論在硬件設施上還是在師資隊伍方面都比內地強.在這種條件下,沿海學生比內地學生具有更加廣闊的視野,機遇也更多;沿海學生的家長思想更為開放,他們常常鼓勵孩子獨立思考,支持孩子的決定.當面臨壓力和困境時,沿海學生會思考如何積極應對,而不是一味地消極退讓,因而能夠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具有更強的心理韌性.
在本研究中,男生和女生的心理韌性總分不存在顯著的差異.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體發(fā)育的第二個高峰期,生理上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化,心理上也出現了激烈的矛盾與沖突.初一學生由于環(huán)境和身份的轉變,成人感特別強,獨立意識強,性意識也開始萌生.為了適應新的環(huán)境,他們試圖從各方面去積極努力,以求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特別喜歡在異性同學面前表現自己.當遇到困難時,他們也逐漸表現出成熟,不會輕易地放棄,而會制定一個解決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向著目標靠近.心理韌性的性別差異在個體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在本研究中,處于青春期的初一學生心理韌性不存在性別差異,而國內外關于大學生的心理韌性研究發(fā)現,女性的心理韌性比男性強[17-19].可見,心理韌性的性別差異是在個體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本研究還發(fā)現,農村學生的心理韌性得分顯著高于城鎮(zhèn)學生,非獨生子女的心理韌性得分顯著高于獨生子女,這是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影響個體心理韌性的表現.城鎮(zhèn)學生的家庭條件和社會生活環(huán)境相對優(yōu)越,生活中的挫折、困難較少,缺乏應對困難、挫折主逆境的經驗,因此,當面臨困境時,他們易于選擇放棄,缺乏堅強的意志力和有效的應對策略;農村學生由于自幼生活環(huán)境艱苦,面臨壓力時常表現出堅韌性,經歷失敗后也能迅速恢復,變得更加堅強.
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生長環(huán)境有很大不同.獨生子女的生長環(huán)境在培養(yǎng)孩子的心理韌性方面要差于非獨生子女家庭.首先,一般說來,獨生子女的家庭經濟狀況要好于非獨生子女家庭,獨生子女往往缺少匱乏的經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很少經歷經濟上的困難.其次,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因而缺乏由于競爭而導致的挫折的經歷,以及通過分享來相互學習應對挫折的經驗.還有,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比較優(yōu)越,是家庭中的“獨苗苗”,家長對其寵愛有加,除了學習以外的一切事務均由父母包辦代替,這種過度保護的教育,會使得獨生子女一旦面臨壓力和挑戰(zhàn)時束手無策,經受挫折和困難時也缺乏韌性.
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這里的“動心忍性”說的就是心理韌性.初中生正處在性格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期.家庭、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均會對初中生的心理韌性形成有較大影響.教師和家長在引導初中生心理韌性發(fā)展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善于發(fā)現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引導他們正確地認識自我,通過發(fā)揚自身的優(yōu)勢得到他人的認可,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其次,在家庭環(huán)境中,要改變對孩子嬌生慣養(yǎng)的養(yǎng)育方式,從小就應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耐受挫折的能力;再次,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讓他們體會失敗,并引導他們學會如何應對挫折;同時,也要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鼓勵學生的每一次進步,使他們體會成功的愉悅.
參考文獻:
[1] RUTTER M. Protective factors in children’s responses to stress and disadvantage[M] // KENT M W, ROLF J E. Primary prevention of psychopathology: social competence in children. New Hampshire: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79:49-74.
[2]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HELP CENTER. The road toresilience:What is resilience?[EB/OL]. (2014-12-30)[2016-06-15]. http://www.apahelpcenter.org/featuredtopics/feature.php?id=6&ch=2.
[3] SANDER L W. Awareness of inner experience: a systems perspective on self-regulatory process in early development[J]. Child Abuse & Neglect,1987,11(3):339-346.
[4] RICHARDSON G E. 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58(3):307-321.
[5] MASTEN A S, COATSWORTH J D, NEEMANN J, et al. The structure and coherence of competence from childhood through adolescence[J]. Child Development,1995,66(6):1635-1659.
[6] RICHARDSON G E, NEIGER B, JENSEN S, et al. The resiliency model[J]. Health Education,1990,21(6):33-39.
[7] CONNOR K M, DAVIDSON J R. 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J]. 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3,18(2):76-82.
[8] 李海壘,張文新.心理韌性研究綜述[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1(3):149-152.
[9] WAGNILD G M, YOUNG H M.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J]. Journal of Nursing Measurement,1993,1(2):165-178.
[10] FRIBORG O, HJEMDAL O, ROSENVINGE J H, et al. A new rating scale for adult resilience: what are the central protective resources behind healthy adjust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thods in Psychiatric Research,2003,12(2):65-76.
[11]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心理學報,2008,40(8):902-912.
[12] 李宏翰,權方英.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彈性問卷的編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7(1):113-117.
[13] 陳建文,黃希庭.中學生社會適應性的理論構建及量表編制[J].心理科學,2004,27(1):182-184.
[14] 張敏,盧家楣.青少年情緒彈性問卷的研究報告[J].心理科學,2010,33(1):24-27.
[15] 席居哲,桑標,左志宏.心理彈性兒童的壓力/逆境認知[J].心理科學,2011,34(1):102-107.
[16] 席居哲,左志宏,桑標.心理韌性兒童的社會能力自我覺知[J].心理學報,2011,43(9):1026-1037.
[17] WIEBE D J. Hardiness and stress moderation: a test of proposed mechanism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0(1):89-99.
[18] HANNAH T E, MORRISSEY C. Correlates of psychological hardiness in Canadian adolescents[J].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7,127(4):339-344.
[19] 雷萬勝,陳栩,陳錦添.大學生心理韌性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2):155-157.
收稿日期:2016-03-09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2YJC8500).
通信作者:肖二平(1980—),女,講師,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社會心理學、兒童認知心理學研究.E-mail:ep_xiao@hznu.edu.cn
doi:10.3969/j.issn.1674-232X.2016.04.003
中圖分類號:C9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232X(2016)04-0347-05
On the Resilience of Modern Adolescents——The Survey on Grade-one Students in Junior School from Coastland and Mainland
XIAO Erp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China)
Abstract:The resilience of junior school students from coastland and mainland a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udents from coastland have higher scores in the dimensions of target concentration and family support than the students from mainl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in overall scores, while the boys have higher scores in the dimension of target concentration than the girls. The only-child students have lower overall scores than the non-child students. The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 have stronger resilience than the students from urban areas.
Key words:resilience; junior school students; coastland; main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