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玉米高產栽培技術
玉米適應性強、分布廣、用途多、增產潛力大,在全世界玉米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僅次于水稻和小麥,居第三位。玉米是一年生禾本科作物,具有雌雄同株異花、異位,植株高,籽粒大,根系發(fā)達的特點,是“能吃”、“能喝”、“能干”的高產作物,它們的增產潛力大多在700~800 kg/畝,而農民朋友卻往往知足于500~600 kg的產量水平,因人為因素丟掉了200~300 kg/畝的產量,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沒有做到平衡施肥、投入不足;二是密度不合理,田間管理粗放;三是病蟲害防治不及時;四是收獲偏早。因此,要善于總結經驗,做到科學種、管,挖掘品種的最大增產潛力,實現(xiàn)高產、穩(wěn)產的目的。
選擇一個高產良種是高產的內因、基礎,栽培條件是外因,要做到內外因結合,良種良法配套,才能高產、穩(wěn)產。一個好的品種應具備以下特點:抗病和抗倒;品種葉片上沖、株型緊湊、高密度不空稈,適應機械化作業(yè);結實性好,不禿尖,出籽率達88%~90%;生育期長短適宜(石家莊地區(qū)在95~100 d);品種適應能力強、范圍廣。
莊稼一枝花,全憑肥當家,做好平衡施肥才能打好高產的基礎,現(xiàn)在肥料的運用存在嚴重的不科學、不合理現(xiàn)象。一是投入不足;二是重氮、重磷、輕鉀,沒有做到平衡施肥。因此,底肥和追肥氮、磷、鉀一定要合理搭配,玉米每生產50 kg籽粒所需的氮、磷、鉀比例是3∶1∶2,在用量上除去土壤可供部分,總投入按上述比例氮、磷、鉀純養(yǎng)分不能少于22.5~25 kg/畝。肥料選擇上最好采用緩釋肥,通過包衣處理后肥料養(yǎng)分釋放緩慢、肥效期長。肥力好的地塊一次施底肥50 kg,生長期可不再追肥,肥力差的地塊應施底肥35 kg,拔節(jié)期再追肥15 kg。另外,施底肥時應注意微量元素的施用,底肥中加入少量鋅肥對提高玉米產量效果顯著。
夏玉米種植以等行距種植比較科學,行株距一般為50 cm×30 cm,60 cm×25 cm,畝株數(shù)為4 400株左右。播種深度一般4~5 cm為宜,播種太深影響出苗,苗弱而易發(fā)苗期病害。播種后要及時灌好蒙頭水,達到苗齊、苗勻,否則會延遲出苗或出苗不整齊影響產量。澆完蒙頭水后要噴施除草劑,如在不留麥茬的地塊噴施,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掌握土壤干濕度,一般濕度大噴施效果較好;二是掌握用藥量,按照產品的說明用量,每畝不低于2~3桶藥水。如在麥茬地塊,應苗后除草,每畝用除草劑100~150 ml兌水30~40 kg,莖葉噴霧,最好在玉米3~5葉期、雜草2~4葉期使用。時間掌握在上午10:00以前或下午4:00以后噴藥,若氣溫超過35℃應停止噴藥。玉米出苗后首先查苗補苗,田間出現(xiàn)嚴重缺苗斷壟現(xiàn)象時應及時補種或移栽,現(xiàn)在大多采用間苗、定苗一次完成,但建議要適當晚定苗,因為夏玉米幼苗易受到病蟲害危害,早定苗可能影響全苗。一般5~6片葉后定苗為宜。
病害要以防為主。玉米粗縮病應在玉米的一葉一心至兩葉一心時加強對灰飛虱的除治,殺蟲劑用40%氧樂果、啶蟲脒和乙酰甲胺磷即可;玉米黑粉病應在播前用殺菌劑拌種切斷種源傳播,殺菌劑最好用20%咯菌腈或戊唑醇拌種,晾干后播種;玉米莖腐病應在播前用“黃腐酸稀土高抗液”每畝50 ml加水125 ml拌種2.5 kg,充分攪拌10 min后悶2 h以上,最好隔夜,防效可達95%以上,還能減輕禿尖病度。
蟲害以治為主,玉米螟應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毒死蜱顆粒灌心;玉米蚜蟲最好在播前用吡蟲啉拌種,若沒有拌種,蚜蟲發(fā)生后要及時除治,可結合澆水,采用辛硫磷或乙酰甲胺磷農藥原液隨水滴灌的方法通過植株吸收農藥進行除治;耕葵粉蚧、金針蟲除治方法是對受害株用40%辛硫磷或75%乙酰甲胺磷農藥500~1 000倍液灌根,即可除治。
適時收獲才能實現(xiàn)最終高產,目前玉米生產上存在“一家收全村收,一村收全鄉(xiāng)收”的問題,收獲偏早影響玉米產量約百公斤以上。收獲標準:一是果穗包皮變干,二是手摸果穗包皮松動,三是看籽粒乳腺已經消失,四是籽粒形成黑胚層。達到以上四點的玉米進入成熟期,才能實現(xiàn)高產。
052460河北省無極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李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