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艷,姚 遠,王中秀(虎林市氣象局,黑龍江 虎林158400)
?
虎林市物候觀測與氣候變暖的相關關系
張秀艷,姚遠,王中秀
(虎林市氣象局,黑龍江 虎林158400)
摘要:利用虎林市農(nóng)業(yè)氣象站1983-2012年豆雁物候觀測資料及該站1981-2010年月平均氣溫和降水等資料對比分析,結(jié)果表明近20 a來豆雁始鳴日期呈提前趨勢,終鳴日期呈拖后趨勢,始終鳴間隔期顯著延長,虎林近30 a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增溫過程中以秋季為主,冬季最弱;3月和10月氣溫是影響豆雁終鳴及始終鳴間隔期的主要氣候生態(tài)因子,物候變化與氣候變暖有相關關系。
近百年來,全球氣候發(fā)生了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氣候變暖給生態(tài)系統(tǒng),特別是野生動物帶來嚴重影響,氣候變化影響了動物的地理分布、物候(如繁殖、鳥類遷徙等)、動物行為等。動物物候是自然環(huán)境中動物生命活動的季節(jié)現(xiàn)象,包括候鳥昆蟲及其他動物初見、初鳴、絕見、終鳴等[1]物候的時間與氣溫、降水、光照、土壤溫濕度等氣象因子有關,物候現(xiàn)象不僅反映了當時當?shù)氐奶鞖鈼l件,而且反映了過去一段時間氣象條件影響的積累情況。不同的物種對氣象因子的敏感程度不同,會影響到物種的繁殖及物種間的相互作用。
本文是利用年豆雁物候觀測資料及年平均氣溫和降水資料,分析動物物候的變化與氣候變化的相關關系,以此為動物氣候研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的應用提供科學參考。
本文選用資料為虎林市農(nóng)業(yè)氣象站1983-2012年豆雁始鳴和終鳴物候資料和虎林市氣象站1981-2010年平均氣溫、降水量等觀測資料。1983-2012年豆雁始鳴和終鳴物候資料是虎林市農(nóng)業(yè)氣象一級站根據(jù)《農(nóng)業(yè)氣象觀測規(guī)范》標準每年對豆雁的始鳴和終鳴期進行觀測記錄取得,始鳴為一年第一次聽到其叫聲,終鳴為一年中最后一次聽到其叫聲。
為了能反應氣候變化的情況,在逐月資料基礎上,按季度統(tǒng)計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0月)、冬季(11-次年2月)平均氣溫和降水量。物候資料計算了豆雁物候期距平和豆雁始終鳴期間隔期距平。
物候資料和氣候變化總趨勢采用傾向法,各物候和氣候要素的變化趨勢采用多項式和一元線性回歸擬合求得,氣候變化階段性分析用5 a線性滑動平均法,各物候期與氣候因子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shù)描述。
3.1動物物候變化趨勢
對1983-2012年物候期資料統(tǒng)計分析表明,豆雁始鳴期最早出現(xiàn)在3月18日(2009年),最晚出現(xiàn)在4月29日(1990年),相差42 d,平均出現(xiàn)在4月3日;終鳴期最早出現(xiàn)在9月27日(1994年),最晚出現(xiàn)在11月6日(2001年),相差40 d,平均出現(xiàn)在10月14日。始終鳴間隔期最短為162 d(1991年),最長為219 d(2006年),相差57 d,平均為196 d。
圖1 豆雁物候期及間隔期距平變化趨勢
豆雁始鳴期距平基本是由正距平向負距平遞進,即1999年之前呈增加趨勢,之后呈減少趨勢。而終鳴期與始鳴期呈相反趨勢,基本是由負距平向正距平遞進,1998年之前呈減小趨勢,之后呈增加趨勢。豆雁始終鳴間隔期距平與始鳴期基本一致,是由負距平向正距平逐年遞加趨勢,在1998年后處于正距平,而且距平絕對值也呈增大趨勢(圖1)。
3.2氣候變化
3.2.1平均氣溫變化
虎林近30 a年平均氣溫呈波動式逐漸上升趨勢,多年平均氣溫3.8℃,年平均氣溫在2.5-4.5℃之間波動。增溫線性趨勢為0.244℃/10a(R2=0.1339),1989年后氣溫呈直線上升趨勢,上升幅度較大(圖2)。
圖2 年平均氣溫變化曲線
近30 a溫度各季均表現(xiàn)出一個顯著的線性上升趨勢,氣溫變化存在季節(jié)差異。夏、秋季氣溫上升趨勢相對較強,增溫幅度分別為0.335℃/10a和0.468℃/10a,冬、春季氣溫上升趨勢相對較弱,增溫幅度分別為0.136℃/ 10a和0.147℃/10a;虎林近30 a各季氣溫遵循年平均氣溫變化規(guī)律。
3.2.2降水變化
虎林近30 a來的總體降水趨勢平穩(wěn)上升,波動變化明顯,多年平均降水量588.5 mm,80年代降水波動明顯,90年代以后呈波動式增多趨勢,氣候傾斜率為21.767 mm/10a。各季降水量以夏秋季為減少趨勢,減少幅度分別為10.392 mm/10a和6.131 mm/10a;冬春季為增多趨勢,增多幅度分別為16.835 mm/10a和18.07 mm/10a.
3.3動物物候變化與氣候變暖的相關關系
豆雁物候期發(fā)生變化的原因是生態(tài)因子的變化,生態(tài)因子是指環(huán)境中對生物生長、發(fā)育、生殖、行為和分布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huán)境要素,可分為非生物因素如氣候、土壤、地形,生物因素如植物、動物、人類活動?;⒘质修r(nóng)業(yè)氣象站位于132°58'E,45°46'N,拔海高度為100.2 m,位于虎林市虎林鎮(zhèn)郊外。因此,人類活動、土壤、地形等因素對該地豆雁等物候期影響不大,豆雁物候期的變化是氣候變暖的結(jié)果。
分析豆雁物候期變化與同期氣候變化特征,1987年以前處于偏冷期,春冬也偏冷,使豆雁始鳴期偏遲,比常年偏遲1 d,使豆雁始終鳴期偏短7 d;1987年以后處于偏暖期,春冬也偏暖,使豆雁始鳴期比常年提早6 d,使豆雁始終鳴期比常年延長11 d。豆雁物候期變化是對氣候變暖的反應,這種反應還表現(xiàn)出一定的延遲性。
分析豆雁物候期與氣候因子相關關系的表明,豆雁終鳴期與3月平均氣溫負相關關系顯著,與10月平均氣溫有正相關關系,與降水量相關關系不顯著;說明虎林市豆雁終鳴日期與始終鳴間隔期的變化主要受當年春、秋季的氣溫的影響。
表1 豆雁始終鳴日期與氣候要素的相關系數(shù)
從表1可看出,豆雁終鳴日期和始終鳴間隔期分別與3月和10月平均氣溫相關系數(shù)絕對值最大,說明3月和10月氣溫是影響豆雁終鳴日期和始終鳴間隔期的主導氣候生態(tài)因子。
(1)虎林市近20 a來豆雁始鳴期提前,但提前較少,終鳴期拖后,且拖后較長,始終間隔期顯著延長。
(2)近30 a虎林市降水變化趨勢平穩(wěn),變化不明顯,氣候傾斜率為21.767 mm/10a;30 a季節(jié)溫度變化,秋季增溫最明顯,增溫幅度0.468℃/10a,冬季增溫較弱,增溫幅度0.136℃/10a從季節(jié)氣溫變化曲線看,虎林近30 a各季氣溫遵循年平均氣溫變化規(guī)律。
(3)動物物侯變化是氣候變暖的結(jié)果。始鳴期比常年縮短 6 d,終鳴期比常年拖后 7 d,始終鳴間隔期延長11 d。
(4)豆雁終鳴期與3月氣溫的負相關關系顯著,與10月氣溫正相關關系顯著;
豆雁始終鳴間隔期與3月氣溫的正相關關系顯著,與10月氣溫負相關關系顯著,3月和10月氣溫是豆雁的終鳴期和始終鳴間隔期的主導氣候生態(tài)因子。
參考文獻
[1]國家氣象局,農(nóng)業(yè)氣象觀測規(guī)范[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3:133-200.
文章編號:1002-252X(2016)02-0032-02
收稿日期:2016-3-1
第一作者簡介:張秀艷(1969-),女,黑龍江省密山市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本科生,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