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莎
(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三門峽 472000)
?
中小城市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研究
宋莎
(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三門峽 472000)
摘要:對我國老年居住建筑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老年居住建筑的設計原則,提出適合中小城市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以家庭養(yǎng)老為主、社會養(yǎng)老為輔,從而為其他地區(qū)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計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中小城市;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
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隨之產生的老年人居住養(yǎng)老問題已成為社會關心的重要問題,因此,對城市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進行研究很有必要。
1我國老年居住建筑存在的問題
1.1無法滿足養(yǎng)老需要
我國傳統(tǒng)家庭居住模式大多是幾代共居,這種居住模式使用功能以中青年人為主體,缺乏住戶未來養(yǎng)老需求(如多層建筑沒有電梯且后期改造可能性低,造成老年人上下樓不便,長期呆在家里直接降低老年人生活質量),設計上缺乏老年人養(yǎng)老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考慮。
1.2缺少對老年人關懷
已有的老年住宅中缺少現(xiàn)代電子報警系統(tǒng)(如緊急呼叫裝置、煤氣泄漏警報裝置等),對老年人的安全問題考慮不足,缺乏對老年人的關懷;老年住宅設計中考慮老年人這一群體但沒有細分不同年齡段特點,在尺度選擇和把握上沒有給予特殊待遇,大多數(shù)事故的發(fā)生都體現(xiàn)在室內設施的細部設計不完美。
1.3機構稀缺,模式單一
老齡化的快速發(fā)展加上子女工作繁忙不能及時照顧好老人,希望可以把老人送到養(yǎng)老機構,但是目前的社會養(yǎng)老機構數(shù)量有限或者價格過高使得很多老人不能進入養(yǎng)老機構養(yǎng)老;其次,不同身體狀況、年齡段的老人養(yǎng)老需求不同,所需的養(yǎng)老居住模式就會不同,目前的養(yǎng)老機構模式單一而不能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養(yǎng)老需求。
2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計原則
老年人居住建筑應本著多元化、以人為本的原則:既要有益于老年人的健康,又能方便老年人日常生活和參與社會活動。
2.1基地選擇與場地分析
老年人居住建筑基地選址要考慮老年人的特點:位于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臨近醫(yī)療機構的地段;場地開闊、潔凈安靜、日照充足的地段;靠近城市公共設施便于老年人出行和參與社會進行交往[1]。場地設施要考慮到老年人居住行為:提供足夠大小的綠地和休閑場地供老年人交往和種植植物;場地布局要考慮動靜分區(qū)、休息場所和其他服務設施避免日曬雨淋,活動場所就近布置公共廁所;老年人停車位應靠近建筑物或活動場所入口處。老年居住建筑的道路系統(tǒng)應簡潔通暢,具有明顯方向感和可識別性,避免人車混行;設置夜間照明系統(tǒng);道路設計滿足救護車就近停在建筑的出入口。
2.2居住空間設計
老年人居住空間設計要考慮到老年人長期在家的居住特點、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特點,室內主要活動空間要有良好朝向、自然采光和通風,且設置緊急呼叫裝置便于老年人發(fā)生突發(fā)事件能及時得到救助,室外宜有開闊的視野和優(yōu)美的居住景觀。
2.2.1功能空間設計
臥室作為主要的生活空間,除了滿足基本休息功能外,還需要考慮讀書看報空間。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同,應留有護理空間和輔助工具(輪椅、拐杖)的使用空間,因此臥室的使用面積在普通住宅限值下進行適當增加。老年臥室主要考慮居住的老人彼此不干擾,既滿足老人活動休息又留有活動空間,可分為單人臥室(最小尺寸為3.6 m×3.6 m),雙人臥室在同一臥室放置兩張床,其最小尺寸為3.6 m×5.1 m(圖1)。
圖1 老年人臥室平面布置圖
圖2 廚房平面布置圖
考慮老年人使用衛(wèi)生間頻率高,臥室內盡量設置單獨衛(wèi)生間,條件不許可的時候盡量靠近臥室以方便使用;衛(wèi)生間門凈尺寸不小于800 mm以方便輔助工具的使用,門盡量采用推拉門或者外開門并設置無障礙設施,地面沒有高差且采用防滑面磚便于輪椅者使用。
廚房設計考慮到老年人不習慣在外就餐的生活習慣因而其使用率過高,在建筑面積上要適當放大且不小于6 m2以滿足輪椅使用者回轉空間(圖2);其次在廚房裝修方面,考慮到坐輪椅老年人使用因而臺面凈高不宜高于750 mm,普通老人吊柜柜底距地面1 400 mm(輪椅使用者1 200 mm),灶具選擇安全性高且能自動關閉燃氣系統(tǒng)的裝置,并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
客廳設計主要集中在交通功能方面,應滿足老年人日常的需要及輪椅活動所需的回轉空間??蛷d中陽臺的設計應結合老年人使用特點適當加大,老年人由于行動不便可以通過陽臺觀賞外面的景觀、休閑娛樂(如茶藝、下棋等),其次可以在陽臺上養(yǎng)鳥和種植花草來打發(fā)空閑時間;陽臺設計可以采用全通透的玻璃,不僅提高其采光通風的功能,又開闊了視野。
2.2.2交通空間設計
出入口設計關系到老年住戶室內外的交通樞紐和集散空間,考慮到老年人特點宜設置充裕的過渡緩沖空間,其設計需要考慮以下幾方面。
出入口的凈寬不小于1 100 mm且便于擔架出入,門扇開啟后墻垛凈寬不小于500 mm,出入口應留有輪椅回轉空間;出入口外形設計應采用鮮艷、醒目和獨具特色的標志便于老年人識別;出入口的門采用自動門和推拉門,平開門時應設閉門器;出入口旁邊設置安全監(jiān)控設備和呼救裝置,便于發(fā)生危機及時得到救助。
公共走廊設計要考慮到氣候變化和老年人身體狀況,在條件許可情況下應增加活動和交往空間,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發(fā)展同時增加融洽的鄰里關系。公共走廊凈寬滿足輔助工具使用且留有回轉空間;轉彎處墻面做成圓弧或切角;附屬設施(滅火器等)安裝在不影響輔助工具使用的合適位置;地面有高差時應設置坡道或者采用鮮艷的色彩進行提示;墻面安裝扶手。
考慮到老年人自身的狀況,通常3層就需要設置電梯,其設計要求如下:轎門寬度不小于800 mm并設置關門保護措施;轎廂尺寸能容下?lián)?,設置扶手,配置呼叫按鈕且顏色明顯,地面材料應防滑,操作按鈕距地面高度900~1 200 mm;候梯廳深度不小于1 600 mm。
3適合中小城市老年居住建筑的模式
國家老齡委提出實行“個人、家庭、社區(qū)和政府四結合”的原則,采用“老年人以居家養(yǎng)老為主,集居社會化養(yǎng)老為輔,與社區(qū)養(yǎng)老服務網(wǎng)絡相結合”的老年居住體系。應以此作為指導思想,建立和完善我國老年居住體系,提出適合中小城市的老年居住建筑模式。
3.1居家養(yǎng)老模式
居家養(yǎng)老模式根據(jù)家庭結構、家庭人口構成不同,可以分為獨居型、與子女同居和與子女為鄰。模式將根據(jù)其使用功能且伴隨住戶不同的人生階段的不同需求發(fā)生變化。
3.1.1獨居型
獨居型也稱空巢戶,指子女離開家庭獨立居住謀生以后,留下中老年夫婦所組成的家庭。這類模式對居住面積要求不高,中小戶型即可(圖3)。設計要從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出發(fā),臥室空間可以分開但距離不遠(特殊情況為了便于貼身照顧可以在臥室內擺放兩張床),既方便互相照顧又不相互干擾。
3.1.2與子女同居
與子女同居基本上是兩代或者三代共同生活,中小城市以三代合居型為主,其戶型大多采用三室兩廳兩衛(wèi)一廚(圖4)。與子女同居既有共同活動空間,又有各自獨立的空間,其劃分如下:分臥室,其他共用??紤]到不同年齡段人群的作息時間不同,老年人臥室盡量和年輕人臥室分離開來(即老年臥室可以布置靠近門口的位置,年輕人臥室在戶型最里面),保證有充足的采光和通風且滿足輔助工具的使用和回轉空間。分衛(wèi)臥,其他共用??紤]到老年人使用頻率、時間等,可以在老年人臥室內設置獨立的衛(wèi)生間,既避免沖突又可以保證其隱私性。
圖3 老年人獨居戶型圖
圖4 與子女同居戶型圖及流線組織
3.1.3與子女為鄰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對居住環(huán)境要求的提高,與子女為鄰成為這種觀念下的產物。這種模式既能方便照顧老年人,又有各自獨立的空間,與子女為鄰模式可以分為4種形式。
1)同樓同層不同戶:這種套型和多代合居型類似,只是兩道門把所有的空間獨立出來,避免互相干擾又可以就近照顧老人。
2)同樓不同層:老年人和年輕人分住在同一個樓不同樓層,考慮到老年人的特點,可以給老年人購買底層小戶型即可,年輕人住在上面,兩家人通過樓梯或者電梯進行聯(lián)系,空間獨立。
3)同區(qū)不同樓:兩戶距離約3 min路程,共用社區(qū)內的公共空間;兩家獨立生活,空閑時間可以互相走動增進感情。
4)同街道不同社區(qū):兩家同屬一個街道不同社區(qū),兩家或者隔著一條馬路,距離大概10 min路程,這種距離既保持了距離且有利于增進感情。
3.2社會養(yǎng)老模式
社會養(yǎng)老模式通常由政府投入資金進行社會服務的老年居住體系,中小城市社會養(yǎng)老模式常見的有養(yǎng)老院、老年公寓。
3.2.1養(yǎng)老院
養(yǎng)老院提供生活文化、娛樂、健康服務設施,居住對象為單身老人、老年夫婦和多人居住的生活單元[2]。養(yǎng)老院職責主要提供各種生活服務,不包括醫(yī)療護理;其特點是老年人集體居住、統(tǒng)一管理、高度集居化,集中統(tǒng)一管理和服務。居住空間有獨立的衛(wèi)生間、電話、電視等基本設施,有共用的餐廳、活動中心等,臥室根據(jù)自身情況選擇單間、雙人間或者多人間(圖5)。
圖5 養(yǎng)老院型老年居住體系設計方案
3.2.2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是讓老年人居住在一起形成一個大家庭,其設計要綜合考慮以下幾點:老年公寓的整體要和普通住宅基調一致且高于普通住宅;老年公寓強調隱私性和獨立性的設計,且居住空間舒適性高;突顯老年人的特點和愛好,活動空間設置要廣泛多樣;室內空間要考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輔助工具的使用)尺度適宜;公共空間既要方便老年人鄰里交往,又要體現(xiàn)無障礙設計便于老年人使用。
4結語
老年居住建筑本著“多元化、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從基地選擇與場地分析、功能空間設計、交通空間設計進行分析,提出適合中小城市的老年居住建筑的模式:居家養(yǎng)老以獨居型、與子女同居和與子女為鄰三種模式;社會養(yǎng)老根據(jù)老人的住宅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特點進行分析,得出以養(yǎng)老院和老年公寓為主。由此可見,老年人居住建筑選擇合適的居住模式,可以保證老年人有一個安享晚年的居住和生活空間,以此提高生活品質。
參 考 文 獻
[1]趙小龍.居住建筑設計[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13.
[2]亓育岱.老年人建筑設計圖說[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
收稿日期:2016-03-23
作者簡介:宋莎(1987—),女,河南三門峽人,助教,從事建筑設計及其理論方面研究。
中圖分類號:TU241.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707(2016)07-0005-04
Study on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 Model of theOld People in Middle-Sized and Small Cities
SONG 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