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巴西特派記者 姚利
首金情結,似乎是奧運避不開的話題。巴西時間6日凌晨6時30分,里約的天剛剛亮,《環(huán)球時報》記者開啟“追金之旅”。經過4小時的曲折一路,雖然看到最后中國運動員摘銀摘銅有點失落,但記者終于沒有缺席首金賽場。
記者為首金也是做足準備,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比賽時間是6日8時30分,5日下午,記者按照地圖提前“踩點”。從駐地市區(qū)的科帕卡巴納海灘乘地鐵1號線,然后轉換中國修建的4號線到終點,再換乘公交專線到巴哈奧運主場館區(qū),用時50分左右。志愿者介紹說要再換乘公交專線到德奧多羅場奧林匹克公園(射擊場館所在地),但行駛時間較長,記者認為反正只剩一段路,就沒再繼續(xù)——第二天坎坷的伏筆就此埋下。
6日清晨開始如踩點般順利,而新的旅程在志愿者熱情而錯誤的指引下歷盡曲折:出了換乘站又回到換乘站,坐上專線又錯了方向,在開了半小時后,又在熱情司機的幫助下?lián)Q車掉頭回到換乘站,這時已經9點1刻了!然而在繼續(xù)尋找去德奧多羅的專線時,又有志愿者要把我引到多哈主場館區(qū),這回我堅定主意,決定不再尋找守時的公交專線,迅速打了一輛車。我指指票面時間8∶30分,又指指手表。果然是老司機,開了60塊錢后進入號稱巴西最大軍營的德奧多羅,在停車檢查了駕照運營證以及后備箱之后,大兵放行,最終車停在離場館區(qū)四個街區(qū)以外,一路小跑沖過場館區(qū)的檢票口,沒想到又開始爬天橋鉆橋洞,走過一條煤渣道,聽到槍聲響起,射擊中心就在眼前。
大屏幕顯示,決賽打到第4槍進入淘汰賽狀態(tài),射擊賽制改革后,預賽成績不帶入決賽,這就意味著我只錯過了3槍(事后才知道預賽中國選手也是相當不易)?,F(xiàn)場氣氛相當熱烈,觀眾鼓掌、叫喊,甚至吹喇叭,有中國球迷揮動國旗,一改以前射擊比賽如交響樂演出一樣的安靜。
調整決賽計分和允許觀眾互動是射擊項目在倫敦奧運會之后做出的重大改革,簡單來說,就是要增加比賽的戲劇性和可看性。但對運動員來說,挑戰(zhàn)是明顯的。四朝元老杜麗和倫敦冠軍易思玲這次輸給17歲的美國小將,后者的無知無畏無包袱倒是應了規(guī)則改變之勢。
準備了四年的中國隊失去首金,一路曲折的我卻看到了首金,散場時巧遇中國代表團副團長蔡振華,想請他談談對比賽的看法,誰知他說“我都沒看到比賽,路上繞了兩個多小時”。誰的首金都不易,且行且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