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巖 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千呼萬喚始出來
文/巖 石
導言:高校博物館,已經成為衡量大學實力的指標之一,作為國內最著名的學府,清華大學的藝術博物館是什么樣的?本文,將為大家做詳細介紹。
舉凡國內外著名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博物館,如哈佛大學的佛格藝術館、牛津大學的阿什莫林博物館、劍橋大學的菲茨威廉博物館等。而建校超過百年的清華,卻長期處于沒有博物館的尷尬境地。其實,1999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并入后清華就啟動了博物館建設項目,但直到2016年,博物館才“千呼萬喚始出來”。那么,這所博物館真的能如大眾所期待的,成為一所“國內大學最好、世界大學優(yōu)秀的博物館之一”嗎?接下來,我們從建筑、館藏和教育活動,了解這所博物館。
來到清華藝博門前,首先會被它充滿現(xiàn)代感的外觀所吸引。簡潔的幾何圖形,充滿秩序感的對稱關系,體現(xiàn)出一所大學博物館的嚴謹與學術氣息。細心的人會發(fā)現(xiàn),這所博物館跟清華的人文圖書館一脈相承。沒錯,這兩所建筑都是同一位設計師的手筆—來自瑞典的馬里奧?博塔(Mario Botta)。
博塔是當代著名的建筑大師,1943年出生于瑞士,早年跟隨路易斯?康(Louis I.Kahn)、卡洛?斯卡派(Carlo Scarpa)等人學習,他曾設計過舊金山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瑞士巴塞爾 UBS大樓、意大利米蘭 Sartirana 教堂等建筑。博塔的作品根植于意大利的理性主義,擅長將歐洲嚴謹?shù)氖止に噦鹘y(tǒng)、歷史文化的底蘊、提契諾的地域特征與時代精神完美地表現(xiàn)在建筑上。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就是現(xiàn)代主義建筑風格的典型代表。在造型上,使用長方形、圓、三角形等最基本的幾何圖形來拼接;在平面布局上,使用1/2、1/3的比例和45度的角度來切分空間和單元體塊,雖然設計簡潔,卻充滿魅力。
藏品,是博物館發(fā)展的根基。藏品的數(shù)量和質量是衡量博物館好壞的關鍵指標。根據清華目前公布的數(shù)據,博物館內現(xiàn)有藏品13000余組(件),包括書畫、織繡、陶瓷、家具、青銅器及綜合藝術品等六大類。通過以下對比,我們可探知清華藏品的建設情況。
四川大學博物館:中國西南地區(qū)最早建立的博物館,同時也是國內第一座高校博物館?,F(xiàn)有文物五萬三千余套/八萬四千余件,是國內外研究、了解三星堆文化(20世紀30年代廣漢出土玉器)、巴蜀文化、藏族文化、羌彝文化和宗教文物、民俗文物的必到參觀場所。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中國高校第一座考古專業(yè)博物館,由北京大學和美國友人阿瑟·賽克勒博士于1993年5月合作建成?,F(xiàn)藏有數(shù)萬余件文物,雖然以“藝術與考古”命名,但明顯考古成分居多。其中多數(shù)藏品為中國考古學各時期的典型標本,如周口店北京猿人石器,新石器時代不同考古學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商代甲骨文,山西曲村西周古墓葬出土的銅器、玉器等。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國內最具現(xiàn)代化標準的高校美術展覽館,建于1953年,館內藏品一萬三千余件,包括清代以前及近現(xiàn)代藝術大師、當代著名美術家的代表作和建院以來歷屆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
與這些高校博物館相比,清華藝博的館藏還略顯薄弱。但是,作為中國最著名的學府,清華的校友以及國外校際合作關系,都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如果說藏品是一個博物館的底牌,那牌打得好壞,還要看展覽。作為博物館特有的“語言”,展覽直接體現(xiàn)出博物館的水平。在開館當日,清華藝博精心策劃了7個板塊11個展覽,分別是:“對話達?芬奇展”,“第四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札展”“學院傳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作品展”“清華藏珍—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品展”“竹簡上的經典—清華簡文獻展”“營造·中華—清華營建學科專題展”“思賢師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大家作品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達?芬奇的60幅《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真跡,這是這些手稿在意大利境外的最大規(guī)模展出。作為一位文藝復興巨匠,達?芬奇除了杰出的藝術才華外,還有天才的科學頭腦。他制造了一種塑料;發(fā)明了已具備照相機功能的暗箱;預言隱形眼鏡的出現(xiàn)與蒸汽的應用;甚至精確繪出堪與目前計算機斷層掃描比擬的人體解剖圖。而這些奇思妙想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都記錄在《大西洋古抄本》里。在展覽現(xiàn)場,人頭攢動,不少觀眾都表示“不虛此行”。為了更好地呈現(xiàn)展品,博物館對每張手稿都做了詳細注解,而且運用3D影像,虛擬現(xiàn)實、縮微建模等技術,使手稿中的畫面得以再現(xiàn)。
“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札展”,可以說是跟清華本身關系最密切的一場展覽了。在清華百余年的辦學歷程中,名師薈萃、名家輩出。王國維、費孝通、馮友蘭、顧毓琇、梁啟超、梁思成等人,都曾在清華任教。本次展覽,通過展出130位有重要學術貢獻和社會影響的清華學人手札,讓觀者近距離欣賞、品味大師們的手澤。與“對話達?芬奇”展覽中炫目的科技相比,這個展覽更加安靜。然而就是這種寧靜,使得百年學府更顯厚重。百年來,清華培養(yǎng)了無數(shù)人才,這些人都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而這場展覽,這些手札,無不透漏著清華師生對國家的關心和對真理的執(zhí)著。
博物館的公眾教育活動,是博物館社會功能的體現(xiàn)。雖然清華藝博才剛剛開館,但已經開始了一系列社會教育活動。9月11日,“大學藝術博物館展望”博物館館長論壇開幕;9月24日,陶藝探究課開始;9月底,“藝博清華”講壇、“手作之美”創(chuàng)意坊和“多相放映”影像項目陸續(xù)上線。此外,博物館的出版物也已經開始銷售。如此良好的勢頭,既得益于館方前瞻性的視野,也離不開清華得天獨厚的師資力量。
可以說,清華藝博的首秀十分成功,新奇的展覽呈現(xiàn)方式,豐富多彩的社教活動,貼切大眾的宣傳方式,都廣受好評。清華藝博的館長馮遠曾說過,“新建立的博物館應堅持研究型學術高端路線,通過傳承人文精神、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來引導、熏陶師生,堅持以經典品格、學術價值、創(chuàng)新意識和人性化服務為追求。”未來,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能走多遠?我們拭目以待。
琺瑯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