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巧, 石彩英
(河北省邯鄲市中心醫(yī)院 骨一科, 河北 邯鄲, 056002)
?
集束化護理在髖關節(jié)置換患者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
王愛巧, 石彩英
(河北省邯鄲市中心醫(yī)院 骨一科, 河北 邯鄲, 056002)
摘要:目的探討集束化護理在髖關節(jié)置換患者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本院接受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124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62例,對照組在圍術期采取常規(guī)護理模式,實驗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集束化護理模式,比較2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SAS與SDS評分、疼痛程度、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住院時間、滿意度評分、術后6個月關節(jié)功能。結果實驗組在疼痛程度、SAS與SDS評分、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評分、術后6個月關節(jié)功能優(yōu)良率以及髖關節(jié)脫位、DVD形成、便秘、感染及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集束化護理可降低患者疼痛程度、SAS與SDS評分,減少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促進預后。
關鍵詞:集束化護理; 髖關節(jié)置換; 圍術期護理
髖關節(jié)置換術是采用手術方法將人工假體置換受損的髖關節(jié),以解除病灶及痛苦,恢復關節(jié)的活動和相應的功能。但髖關節(jié)置換術創(chuàng)傷較大,患者缺乏了解,且年齡較大患者多合并有基礎疾病。通過優(yōu)質的護理措施可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預后,改善生活質量。集束化護理包含多個元素,每個元素都經過臨床的證實可促進患者預后[1-2]。為了探討集束化護理在髖關節(jié)置換患者圍術期護理應用,本研究將接受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12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6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124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62例,同組醫(yī)師執(zhí)行手術。實驗組男37例,女25例,骨折類型:股骨頭壞死20例,股骨頸骨折26例,骨腫瘤16例;對照組男35例,女27例,骨折類型:股骨頭壞死22例,股骨頸骨折25例,骨腫瘤15例。2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術前護理: ① 心理護理:由于患者擔心術后疼痛和手術安全性,易導致緊張、抑郁、焦慮情緒,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并結合患者資料予以綜合性評估,采取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措施,向患者講解手術的方法、目的、術后康復效果,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② 適應性鍛煉:術前進行股骨牽引護理,以確保牽引位置準確,對手術的順利進行及髖關節(jié)術后穩(wěn)定具有重要作用;輔助患者采取正確體位,掌握有效排痰、咳嗽;訓練患者在床上排便,特別是對腸道功能較差的老年患者。
1.2.2術中護理: ① 環(huán)境護理:將手術室室溫控制22~25℃,相對濕度50%~60%,減少噪音,嚴禁醫(yī)務工作者大聲喧嘩及閑談,講解麻醉、術中配合的注意事項。②體位護理:幫助患者取側臥位,將上肢放置有軟墊的托手架上,頭部墊平,下肢間軟枕墊平、固定[3-4]。
1.2.3術后護理:指導患者正確體位,并密切觀察患肢血運狀態(tài)。術后根據患者病情指導早期康復訓練,增強血液循環(huán),促進關節(jié)功能恢復,結合恢復情況,進行肌力、關節(jié)活動范圍、行走、生活自理的訓練。① 疼痛護理:術后患者出現疼痛,影響患者飲食、睡眠、情緒,對患者予以安撫與支持,并對疼痛進行評估,向患者講解疼痛的原因,采取按摩軟組織、分散注意力、播放愉悅的音樂等方法[5-6],盡可能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根據疼痛程度可適當采取鎮(zhèn)痛藥物治療。② 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術后第4天是DVT的高發(fā)時段,密切觀察患者患肢的溫度、顏色、腫脹、水腫等情況,囑臥床休息將患肢抬高,指導患者進行早期肌肉收縮訓練,幫助患者按摩患肢肌肉,以使患肢血液回流速度增加。③ 預防髖關節(jié)脫位[7-8]:術后護理人員注意患者體位及患肢的位置,保持患肢于外展30°中立位,在搬動患者時將髖關節(jié)部位及患肢整體托起,使髖關節(jié)與下肢保持在同一條直線上,在病床上大小便時將便有盆從健康下肢側放入。4周內禁忌患者側臥位和90°坐位,屈髖不大于90°,觸摸髖關節(jié)部位是否有異物脫出,發(fā)現異常及時報告。④ 便秘:由于患者術后需長時間臥床,導致腸胃蠕動減慢,加之術后進食量減少,易導致便秘。應指導患者多進食水果、蔬菜,增加飲水量,教會患者腹部按摩,必要時使用開塞露。⑤ 術后感染:密切觀察患者切口有無紅、腫、痛等癥狀,保持敷料干凈、干燥,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指導患者有效咳嗽、咳痰,予以叩背,必要時進行霧化,定時通風,加強尿管護理,盡早拔除,合理應用抗生素。
1.3觀察指標
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9],將疼痛分為無、輕、重、極重5個疼痛等級。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 和抑郁自評量表(SDS)[10]對2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進行評估,SAS評定的臨界標準分為50分。SDS評定的臨界標準分為41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焦慮、抑郁狀態(tài)越嚴重。髖關節(jié)功能評價采用Merle D′Aubigue評分法[7],優(yōu)≥17分,良13~16分,可9~12分,差≤8分。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比較
實驗組術后疼痛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22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SAS與SDS評分比較
2組護理干預前SAS與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進行相應的護理干預后實驗組的SAS及SDS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實驗組髖關節(jié)脫位、DVT形成、便秘、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2組患者住院時間及滿意度評分比較
實驗組在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2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SAS與SDS評分比較±s) 分
與干預前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表3 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表4 2組患者住院時間及滿意度評分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52組患者術后6個月關節(jié)功能比較
實驗組優(yōu)良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討論
集束化護理是由美國健康研究所首先提出的,運用循證醫(yī)學將已證實有效的護理措施集合在一起,以提供盡可能優(yōu)化的醫(yī)療護理服務。集束化護理充分考慮了圍術期應用的各項護理措施的整體性、操作性、安全性,對患者持續(xù)的執(zhí)行集束化護理的每項措施,以產生顯著成效[11-12]。在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前,應對護理人員加強培訓,了解集束化護理執(zhí)行的細節(jié)、方法,并制定相應的質控標準。髖關節(jié)置換術能夠最大程度恢復其髖關節(jié)功能,解除患者痛苦[13-14]。
表5 2組患者術后6個月關節(jié)功能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術前心理護理通過對患者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講解手術的方法、目的、術后康復效果,能夠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使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盡早的功能鍛煉,讓患者主動和被動活動,使其掌握牽引位置,保障手術的順利進行及髖關節(jié)術后穩(wěn)定。將手術室室溫控制在22~25℃,相對濕度50%~60%,使患者感覺手術環(huán)境的舒適,避免受涼。講解麻醉、術中配合的注意事項,可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術后患肢護理通過指導患者正確體位,可避免血流不暢而發(fā)生壞死。術后早期康復護理根據患者病情指導早期康復訓練,增強血流循環(huán),促進關節(jié)功能恢復,結合恢復情況,進行肌力、關節(jié)活動范圍、行走、生活自理的訓練,能夠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15-16],提高預后效果。對患者予以安撫與支持,并對疼痛進行評估,采取相應措施盡可能的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囑臥床休息將患肢抬高,指導患者進行早期肌肉收縮訓練,幫助患者按摩患肢肌肉,以使患肢血液回流速度增加,預防DVT形成[17]。正確的體位及患肢的位置,預防假體脫出。通過指導患者多進食水果、蔬菜,增加飲水量,教會患者腹部按摩,可有效預防便秘[1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在疼痛程度、SAS與SDS評分、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評分、術后6個月關節(jié)功能優(yōu)良率以及假體脫位、DVD形成、便秘、感染及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參考文獻
[1]梁瑛琳, 楊紅梅, 陳?;? 等. 醫(y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髖關節(jié)置換患者連續(xù)性護理中的應用[J]. 護士進修雜志, 2015, 16(15): 1377-1379.
[2]廉軍孝, 王燕, 宋國敏, 等. 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預防的國內外護理文獻研究[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4, 30(15): 74-76.
[3]張瑞芳, 許紅璐, 周雪梅, 等. 高齡患者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護理[J]. 實用護理雜志, 2002, 18(2): 28-29.
[4]邱琰, 鄧姝, 段小軍, 等. 老年糖尿病患者髖關節(jié)置換圍術期的護理[J]. 重慶醫(yī)學, 2008, 37(19): 2185-2186.
[5]葛智純, 王慧玲, 劉若群, 等. 全髖關節(jié)置換的康復護理[J]. 護士進修雜志, 2000, 15(7): 513-514.
[6]王麗芳. 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1, 27(3): 20-21.
[7]朱紅英. 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康復及護理84例[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4, 20(2): 16-17.
[8]崔麗華. 舒適護理對高齡髖關節(jié)置換患者術后康復鍛煉依從性的影響[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1, 27(23): 7-9.
[9]孟昭梅. 1例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并發(fā)旋股外側動脈出血介入治療的護理[J]. 護士進修雜志, 2013, 28(10): 960-961.
[10]姜會枝, 楊心靈, 徐振偉, 等. 艾灸穴位治療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尿潴留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 護士進修雜志, 2011, 26(6): 550-552.
[11]陳碧玉, 王麗璇, 柯少力, 等. 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不同引流方法的臨床研究[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5, 19(16): 79-81.
[12]張潔宜, 劉克, 翁瓊英, 等. 人文關懷性護理在髖關節(jié)置換患者中的應用[J]. 護理研究, 2014, (18): 2220-2221.
[13]黃清芳, 周細艮. 集束化護理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并發(fā)癥及功能恢復的作用分析[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5, 16(6): 755-758.
[14]王慧玲, 張曉萍, 付艷, 等. 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脫位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 中華護理雜志, 2003, 38(9): 685-687.
[15]夏冰. 早期系統(tǒng)訓練干預對預防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 DVT 形成的影響[J]. 護士進修雜志, 2014, 16(9): 843-845.
[16]吳萱. 高齡患者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個性化護理[J]. 南昌大學學報: 醫(yī)學版, 2014, 19(8): 85-86, 104.
[17]陳樹軍, 王志蓮, 張桂蘭, 等. 循征護理在預防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J]. 山東醫(yī)藥, 2011, 51(1): 17.
[18]黃柳華, 翁瓊英, 林丹莉, 等. 感知教育在髖關節(jié)置換護理技能培訓中的應用[J]. 護理研究, 2011, 25(26): 2439-2440.
收稿日期:2016-03-15
中圖分類號:R 47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14-076-03
DOI:10.7619/jcmp.201614024
Application of cluster car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hip replacement surgery
WANG Aiqiao, SHI Caiying
(DepartmentofOrthopedics,HandanCentralHospitalofHebeiProvince,Handan,Hebei, 056002)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pplication of cluster car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hip replacement surgery. MethodsA total of 124 patients with hip replacement surgery were randomiz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6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perioperative routine care model,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aken o cluster care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SAS and SDS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pain, morbidity, hospital stay, satisfaction score, joint function after six months were compared. ResultsPain, SAS and SDS scores, hospitalization, nursing care satisfaction scores, the excellent rate of joint function after six months, and hip dislocation, DVD formation, constipation, infections and infections related complica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Cluster care could reduce pain degree, SAS and SDS scores,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it can improve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excellent rate of joint function, and promote prognosis.
KEYWORDS:cluster nursing; hip replacement; perioperative nur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