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華
晚 秋
[南北朝] 庾信
凄清臨晚景,疏索望寒階。
濕庭凝墜露,摶風(fēng)卷落槐。
日氣斜還冷,云峰晚更霾。
可憐數(shù)行雁,點點遠(yuǎn)空排。
庾信原本于南朝時期的梁朝宮廷任職,卻在南北朝的戰(zhàn)亂中,被迫羈留北方,直到隋初去世。人生的變故帶來詩風(fēng)的轉(zhuǎn)變,世事滄桑融于筆底,自然有一種動人心魄的魅力,即如這首《晚秋》。
表面看來,詩人在題目中點明的是自然界的晚秋。其實,詩里蘊含更多的也許是人生的“晚秋”況味。
晚秋的景象自然會多一些蕭瑟與凄涼。詩一開篇,便籠罩上了“凄清”的氛圍。而凄清之感則源于面對傍晚的景象,此處的“晚景”其實還有“晚年的景況”之意。那么,開篇的“凄清”便融合有身體衰老、心境凄涼等復(fù)雜的感受。
此時詩人站在臺階之上,寒意從腳下向上傳,由近而遠(yuǎn)望去,一片疏落而蕭條的景象。
庭院中槐樹上的露水不知何時墜落地面,地面濕漉漉的;而那一陣猛刮的旋風(fēng)則將落在地上的槐花席卷而去……清露墜地,如何再清?而落槐無根,運命何托? 那牽引了詩人視線的露珠與落槐,莫非觸動了詩人的心事?心在家鄉(xiāng),而身在異地,每每淚濕如露墜;根在南方,而羈留北國,漂泊凄苦如落槐。
詩人又將目光投向西斜的太陽,而那斜陽投來的黃黃的光芒依舊帶給人凄冷的感覺;傍晚時分,遠(yuǎn)處山峰上云朵四合,更顯陰霾之氣沉沉。其實,“冷”的哪里只是日氣?“霾”的哪里只是云峰?還有羈留他鄉(xiāng)放眼遠(yuǎn)望不見故鄉(xiāng)的凄冷、沉重的心境??!
是的,在冷冷的斜陽余暉里,在重重的云峰霧霾下,詩人望不見自己的家鄉(xiāng)。
“可憐數(shù)行雁,點點遠(yuǎn)空排”描繪了點點大雁在遼遠(yuǎn)的空中排成行飛翔的景象。詩人望見點點大雁在遼遠(yuǎn)的空中排成行,飛往它們想去的地方……他覺得這排飛往遠(yuǎn)方的大雁是多么“可憐”??!此處的“可憐”意為“可羨”。是啊!雁有雙翅,有友伴,可以飛向山高水遠(yuǎn)想要到達的地方,而詩人呢?只有徒自孤獨而已,徒自思鄉(xiāng)而已,只有在這人生的晚年于一個晚秋的薄暮之際徒自傷懷而已!
多少心事寓詩中,寄慨深深一重重!
杜甫曾在《詠懷古跡五首》(其一)中深情地評價庾信道:“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guān)?!睆摹锻砬铩穪砜?,“動江關(guān)”,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