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慧 羅啟盛 黃 海
1.廣州軍區(qū)廣州總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000; 2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
學術探討
《仲景歸真》在傷寒理法嶺南本土化的貢獻
賈慧1,2羅啟盛2黃海1*
1.廣州軍區(qū)廣州總醫(yī)院,廣東廣州510000; 2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廣州510000
【摘要】清代嶺南醫(yī)家陳煥堂《仲景歸真》推崇《傷寒論》原著,反對陶節(jié)庵與張景岳的傷寒新說,指出嶺南醫(yī)家應遵循《傷寒論》的法度,包括大劑量用藥。該書不僅辨明南方有傷寒病,南方議癥不可拘泥季節(jié)之寒熱,還提出南方用藥原則是“內傷宜少、宜緩,外感宜多、宜速”,明確南方可用重劑,為傷寒理法嶺南本土化做出重要的貢獻。
【關鍵詞】陳煥堂;《仲景歸真》;嶺南;傷寒
鄧鐵濤[1]認為晉代中原移民以及宋以后長江流域移民帶來的先進醫(yī)藥學術與嶺南地區(qū)原有醫(yī)藥學術相結合,形成嶺南特色的中醫(yī)學術流派。而作為嶺南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嶺南傷寒是中醫(yī)傷寒學普遍原則與嶺南地區(qū)醫(yī)療實踐結合而逐漸形成的地域性醫(yī)學理論。清代至民國是嶺南醫(yī)家研究《傷寒論》成果最為顯著且初具規(guī)模的時期,是研究嶺南傷寒的重要時期。然而目前中醫(yī)業(yè)界對于這段時期的傷寒研究略顯零碎,且對資料健全的醫(yī)家重復研究(主要集中于民國傷寒“四大金剛”),對資料難掌握的醫(yī)家少人問津[2]。在嶺南傷寒的實踐研究方面,對嶺南傷寒概念的辨析和將傷寒理法嶺南本土化的研究。
清中期陳煥堂作為嶺南傷寒醫(yī)家中較有特點的一位,著有《仲景歸真》一書。該書對傷寒各家進行辨證、比較,倡導回歸《傷寒論》,在破與立中就傷寒學術在南方的應用進行了專題討論,為嶺南傷寒的“本土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對《仲景歸真》及其學術思想的研究在對清代醫(yī)家、嶺南傷寒的相關文獻研究整理中多有涉及[3],然而,相關專題文獻研究目前只有一篇[4]。
《仲景歸真》現(xiàn)存以下5種版本:①《嶺南中醫(yī)藥文庫·典籍系列》,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圖書館館藏,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光華堂刻本的影印本;②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圖書館館藏,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光華堂刻本;③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圖書館館藏,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四美堂刻本;④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圖書館館藏,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五云堂刻本;⑤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藏,臺灣省嘉義市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版。本論文收集了前2種版本來進行研究。
1《仲景歸真》的學術思想
全書七卷,頭三卷為傷寒醒俗、傷寒覺誤上、傷寒覺誤下,以及痛陳王叔和、陶節(jié)庵、張景岳等人引發(fā)的流弊;后四卷為傷寒引正上、傷寒引正下、傷寒問癥知方歌訣、傷寒問方知癥歌訣,為陳氏立言部分,闡釋了其心中的傷寒模式。
《仲景歸真》反對明清流傳甚廣的陶節(jié)庵、張景岳的傷寒新說。陳氏認為,陶節(jié)庵竄改了《傷寒論》法度的先例,將“傷寒病”一概定義為險癥,將麻黃湯、桂枝湯等方定義為“兇險難用”,導致后學者不能辨別傷寒,習用輕小的方劑來治傷寒等。而張景岳一是誤將中風與傷寒混為一談,導致桂枝湯與麻黃湯的應用不明;二是執(zhí)著補法,論治傷寒病時偏補忌攻,造成后世溫補流弊;三是把傷寒病(外感急病)的陰虛陽虛,當作(內傷緩病的)氣虛血虛,因此,錯用熟地、當歸等緩藥來治急??;四是治外感病動輒用柴胡或補陰益氣煎,使邪氣從太陽引入少陽,以致留連增病。
《仲景歸真》推崇仲景立法原意,倡導回歸《傷寒論》。陳煥堂認為,自漢晉以至于宋元,中醫(yī)學術由盛轉衰的原因是《傷寒論》由主流學術地位走向邊緣化。至明清時,雖無醫(yī)家非議醫(yī)圣仲景,卻隨處可見醫(yī)者治療傷寒時,背棄《傷寒論》的方法,甚至“論治傷寒、制方用藥,似乎人人皆忘卻仲景,而又背叛仲景”(自序)。當時醫(yī)家普遍認為使用陶節(jié)庵、張景岳的新方治療傷寒最為穩(wěn)妥。陳煥堂自述,他初學醫(yī)時,研習陶節(jié)庵、張景岳的學術思想,而在臨床實踐中治療傷寒時,卻發(fā)現(xiàn)療效不佳,于是轉學《傷寒論》,從此中醫(yī)醫(yī)術大有長進。
2《仲景歸真》在傷寒理法嶺南醫(yī)學本土化方面的貢獻
《仲景歸真》對《傷寒論》是否適用于南方有若干專題探討。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2.1辨明南方有傷寒病《仲景歸真》列舉了一些當時醫(yī)家關于傷寒病發(fā)病地域性的看法,如“南方地熱則病熱,北方地寒則病寒”,“北有寒則有傷寒,南無寒則無傷寒”,“北方風高,故有傷寒;南方地暖,故無傷寒”等。其邏輯有三點:氣候決定疾病類型,寒性氣候產生寒性疾病,熱性氣候產生熱性疾?。粋∈呛爸。恢袊媳狈降臍夂虿町惷黠@,北方寒冷,南方溫暖。因此,南方無傷寒病。《仲景歸真》指出:外感疾病類型不能與地域氣候(南北方的寒熱差異)機械地對應,當以實際見聞與實際脈癥為準,南方也有傷寒病。
其一,多角度論證南方有傷寒病·卷一《傷寒醒俗》第四節(jié)從以下三點反面辨駁南方無傷寒病的說法:①從體質和發(fā)病的角度:當時醫(yī)家普遍認為南方人的體質不如北方人,陳煥堂指出:“若以南北土地厚薄而分人之強弱,則北方厚而強,南方薄而弱。弱者病應多;南方傷寒應多也”,由此,陳氏反問那些認為南方無傷寒病的醫(yī)家說:“南方之人,何術而皆得精神完固,獨無傷寒哉”;②從治病和用藥的角度:陳煥堂從辨證論治,方證相應,以及南方有用溫熱藥、北方有用寒涼藥的現(xiàn)象這兩點,調侃那些認為南方無傷寒病的醫(yī)家說:“南方不賣桂、附,北方不賣芩、連耶”,這是從癥證方藥之間具有內在聯(lián)系的邏輯層面,再次反駁“南方無傷寒”的謬論;③從傷寒的性質的角度:陳煥堂認為,南方人臟氣熱,傷寒屬熱病,因此南方人有傷寒病,稱:“若以南北之寒溫,分人之臟腑寒熱,則北人之臟應寒,南人之臟應熱。又以傷寒之屬寒、屬熱較論:倘屬寒,則北人應多;果若屬熱,則南人應多也?!秲冉洝吩?,傷于寒,而為熱病。是則傷寒屬熱,南人應多無疑。何故反謂南方獨無哉?”
其二,探討“南方無傷寒病”說的原因,卷一《傷寒醒俗》第五節(jié)解釋了所謂南方無傷寒病的兩個原因:①庸醫(yī)貽誤后學和患者:庸醫(yī)之所以說南方無傷寒,是因為畏懼使用麻黃、桂枝,不能辨認麻黃湯、桂枝湯等的脈癥,不能識別傷寒病,不能讀懂《傷寒論》,“不曰我實畏麻、桂,反曰南人不宜麻、桂;不曰我不能辨認麻、桂癥候,反曰南方并無麻、桂癥候;不曰我實不識傷寒,反曰南方無得傷寒;不曰我實不能讀《傷寒論》,反曰南方之人既無傷寒,則傷寒書又何須再讀”;②世俗忌醫(yī)輕醫(yī):麻黃湯證、桂枝湯證之所以少見,主要是因為“世俗輕醫(yī)”,病人無知,不敬畏生命,不尊奉醫(yī)者,諱疾忌醫(yī),愛財輕生,或者因貧困而延誤就醫(yī),總之得了外感后,每每“三五日外始籌醫(yī)治,醫(yī)至之日已無太陽麻、桂之癥,或傳于少陽、陽明,或入于三陰,何得有見麻黃、桂枝之癥哉”,另外,因“傷寒、中風多有夾雜,亦未得全照麻、桂、青龍癥候”。
2.2辨明南方議癥不可拘泥季節(jié)之寒熱《仲景歸真》列舉了一些當時醫(yī)家對外感病的錯誤看法,如“冬月嚴寒,才有正傷寒,非辛溫不能發(fā)散;春夏秋三時炎熱,無真正傷寒,只宜用辛涼發(fā)散”等。其其邏輯關系與“南方無傷寒病”的觀點邏輯有共通之處,共有三層:氣候決定疾病類型,寒性氣候產生寒性疾病,熱性氣候產生熱性疾病;傷寒病是寒邪之?。恢袊募練夂蚍置?,冬季寒冷,春、夏、秋三季溫熱或不冷。因此,當時很多醫(yī)家認為:冬季有傷寒病,春、夏、秋三季則無傷寒?。欢就飧胁〉牟⌒詾楹?,春、夏、秋外感病的病性則為熱。
《仲景歸真》指出,外感疾病類型不能與四季氣候機械對應,當以實際脈癥為準,事實上,冬月亦有溫病,夏日亦有傷寒;不可死執(zhí)涼散,以治春、夏、秋三季之傷寒病及其它外感病。①論風寒溫暑發(fā)病不拘四季:卷二《傷寒覺誤上》第八節(jié)指出,《傷寒論》關于疾病診斷的精神,是以脈癥定疾病,不是以發(fā)病季節(jié)定疾病,“仲景乃議癥定名,非分季而定病?!缍?,設有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而渴者,仍當名曰溫病也,寧敢名曰傷寒、再用麻黃湯發(fā)汗乎?如春月,設有病太陽病,發(fā)熱、無汗、不渴而惡寒者,亦當名之曰傷寒也,寧敢再用白虎湯清火乎?是所謂拘于癥,不可拘于季也”;②斥涼散流弊:卷二《傷寒覺誤上》第六節(jié)指出,“冬月嚴寒,才有正傷寒,非辛溫不能發(fā)散;春夏秋三時炎熱,無真正傷寒,只宜用辛涼發(fā)散”的說法,是教人冬時之病放膽用溫,三時之病放膽用涼,導致濫用涼散之法治春夏秋三季(或南方)的傷寒病或其它外感病的流弊。
2.3“內傷宜少、宜緩,外感宜多、宜速”的用藥原則《仲景歸真》列舉了一些當時醫(yī)家關于傷寒病發(fā)病體質特點和用藥輕重的看法,如“若以南北土地厚薄而分人之強弱,則北方厚而強,南方薄而弱”,“《傷寒論》劑量過重”,“古人壯大,今人弱小,故宜用少”等。其邏輯有三點:體質虛則用藥宜輕,體質實則用藥宜重;北方人體質較實,南方人體質較虛;古人體質較實,今人體質較虛。因此,當時很多醫(yī)家的結論是:體質實的北方人(或古人)用藥宜重,體質偏虛的南方人(或今人)用藥宜輕;《傷寒論》方的劑量過重,只適合體質實的北方人(或古人),不適合體質偏虛的南方人(或今人)。
《仲景歸真》指出,用藥輕重的主要依據,應當是疾病類型(內傷或外感),而非所謂體質上北實南虛、古實今虛的似然之論;無論南北,凡外感病即應重劑,凡調內傷病則宜輕劑。①內傷、外感用藥有別:卷一《傷寒醒俗》第十一節(jié)指出:“夫內傷外感,虛實不同,治之方法,輕重當異也。夫內傷虛羸,專意在調養(yǎng),用藥宜少、宜緩,但求其平復,如灌枯樹,慢慢滋潤,始可望其敷榮,若培補太驟,反速其死而已。外感風寒,專意在逐邪,用藥宜多、宜速,務使風邪外出,如征巨盜,早除一日,早安一日之良民,若或緩之,則停賊計生,滋曼難除也”;②劑量大小,利害攸關:卷一《傷寒醒俗》第八節(jié)“用藥多少有關利害論”、第九節(jié)“藥重辨”、第十節(jié)“論古今藥方輕重原由”,討論《傷寒論》方的劑量運用與利害關系,認為用輕劑治外感病是錯誤的。
2.4明確南方可用重劑該書卷一《傷寒醒俗》第十二節(jié)“用藥大劑事述”集中記載若干大劑量用藥案例,反映嶺南地區(qū)的普遍經驗以及陳氏心得。從陳氏大劑量用藥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嶺南,當病情需要,辨證準確,可重用溫熱藥和寒涼藥;若該用重劑而畏用,必然延誤病情;嶺南民間用藥經驗,有值得研究之處。詳見表1。
表1 大劑量用藥案例表
3結語
對《傷寒論》在南方的應用進行專題探討,是《仲景歸真》的一大學術貢獻。它既明確指出《傷寒論》應用于嶺南醫(yī)療活動具有科學性和可重復性,又指導嶺南醫(yī)家在辨證論治、方證對應及量效關系等方面更好地將《傷寒論》運用于嶺南醫(yī)療實踐中。深入研究該書的學術思想,對弘揚嶺南傷寒學術有積極意義,對傷寒學術的發(fā)展也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鄧鐵濤.?!缎轮嗅t(yī)》而立之慶[J].新中醫(yī),1999,31(10):16.
[2]余潔英.嶺南傷寒文獻收集及醫(yī)家學術思想探討(清至近代)[D].廣東: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
[3]余潔英.嶺南傷寒文獻收集及醫(yī)家學術思想探討(清至近代)[D].廣東: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
[4]羅啟盛.陳煥堂《仲景歸真》學術思想研究[D].廣東: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4.
作者簡介:賈慧(1988-),女,河北人,在讀碩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黃海,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E-mail:whzyyhh@126.com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12-0081-02
(收稿日期:2016.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