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子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詩壇最為杰出的詩人之一,他的出現(xiàn)堪稱是中國詩歌的奇跡。縱觀海子的一生,他生活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深刻矛盾中,這就使他的人格呈現(xiàn)出分裂狀態(tài),并最終導(dǎo)致了他的詩歌充滿了死亡意識。本文主要從他的生活方面分析其詩歌死亡意識產(chǎn)生的原因,并從他的詩歌主題、意象等方面分析他的詩歌死亡意識的具體體現(xiàn)。
關(guān)鍵詞:海子詩歌;土地情結(jié);人格分裂;虛無狀態(tài);死亡主題
海子的詩歌主題涉及內(nèi)容的廣泛性是我們所無法估計的,細讀海子的詩篇,不難發(fā)現(xiàn)貫穿于他詩歌的一條主線就是濃郁、強烈的死亡意識。圍繞這條主線他寫了眾多的主題。
1 對土地深沉的愛
海子1964年5月出生于安徽省懷寧縣高河查灣,在農(nóng)村長大,這就使得他的詩歌充滿了一種濃郁的土地情結(jié)。在深深的贊美土地的同時,也深切的同情土地。
亞洲銅, 亞洲銅
祖父死在這里, 父親死在這里, 我也會死在這里
你是唯一的一塊埋人的地方
亞洲銅, 亞洲銅
懷疑和飛翔的是鳥, 淹沒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卻是青草, 住在自己細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亞洲銅, 亞洲銅
看見了嗎? 那兩只白鴿子, 它是屈原遺落在沙灘上的白鞋子
讓我們----我們和河流一起, 穿上它吧
亞洲銅, 亞洲銅
擊鼓之后, 我們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臟叫做月亮
這月亮主要由你構(gòu)成
(《亞洲銅》 海子作于1984年10月)[1]
這一首《亞洲銅》是海子的成名之作,也是海子對土地深深的眷戀的代表作,他在這首詩中,指出了“亞洲銅”(黃土地)是能夠容納世世代代的一塊土地,又說出了土地的貧瘠,也包含了我們命運的全部的苦難辛酸和屈辱,透出一種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沖突?!胞湹亍边@一意象更能說明作者對于土地深深的眷戀之情,無論“麥地”的肥沃與貧瘠,都能和海子或美好的或痛苦的情感體驗找到相通之處,都能激起他歌頌土地的愿望,“麥地”成了他的出生地,養(yǎng)育地,也成了他精神的家園和靈魂的最終安置處。他希望最終埋身于土地,“黃昏常存弧形的天空/讓大地布滿哀傷的村莊/有時候我孤獨一人坐在麥地為眾兄弟背誦中國詩歌/沒有了眼睛也沒有了嘴唇”,詩人在“麥地”的滋潤下,丟失了眼睛和嘴唇,卻仍在為眾兄弟背誦詩歌,是一種孤獨的心境的真實的寫照。他在《麥地與詩人》中通過“麥地”與“詩人”的對話,流露出深刻的心靈痛苦以及對于生命價值與意義的固執(zhí)地追求。現(xiàn)代文明的進步,讓農(nóng)業(yè)上一些自然純情和帶有神性光輝的東西逐漸消失。面對著這種農(nóng)業(yè)文化的衰敗,土地的美好向往的幻滅,天性敏感而憂郁的海子沉痛不已,發(fā)出了痛苦的質(zhì)問。他對土地和生命的追求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遭到劇烈的打擊,心中美好的向往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被蹂躪的體無完膚,這種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狀態(tài),導(dǎo)致了海子內(nèi)在精神氣質(zhì)的轉(zhuǎn)化和土地意象的裂變。從而使他對現(xiàn)實的生活徹底絕望,使他心中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死亡沖動,在他的詩歌中則表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死亡意識。
2 海子詩歌中呈現(xiàn)出人格分裂的傾向
當(dāng)我們深入地去讀海子的詩歌的時候,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海子的詩歌涌動著兩條奔騰不息的河流:一是對生命的無限熱愛和瘋狂迷戀,海子的成名抒情短詩《亞洲銅》以及他的長詩《土地》都提到了人的生命的本源,在《亞洲銅》中表達了對收納自己的祖祖輩輩的土地的眷戀,同時也含有命運的辛酸的感嘆。而他的長詩《土地》表達了對生命的家園和生命的依戀這樣一個主題。看似在歌唱大地,其實是在歌唱生命,正因為他對生命的瘋狂迷戀,才讓他對土地有了如此之深的情懷。他對生命的癡狂不僅表現(xiàn)在他對故鄉(xiāng)的土地的懷念,也表現(xiàn)在他對生命本質(zhì)的探求上,海子寫到:
月亮下
連夜種麥的父親
身上流動的金子
健康的麥地
健康的麥子
養(yǎng)我性命的麥子
(《麥地》節(jié)選 海子作于1985年6月)[2]
在海子的眼中,“麥地”是人格化的特殊的東西,包涵了他對土地的感恩和摯愛的情懷。這首詩不僅包涵了詩人對麥地的崇敬,也深深地包涵著它對于麥地所給予的生命的狂熱的迷戀。海子1989年1月曾寫過《遙遠的路程》(《十四行獻給89年初的雪》),在這首詩里表達了他對生命無比的崇敬之情,“大雪一直紛紛揚揚/遠方就是這個樣子的,就是我站立的地方”,他對遠方充滿了向往,也是對生命的本質(zhì)充滿了追求和拷問。他的這種對生命的向往,在生活中卻遭遇到巨大的阻力,以至于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產(chǎn)生了一種逃避生活,向往死亡的思想。這也體現(xiàn)在他身上另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對死亡的熱情贊頌,死亡在海子的詩中顯得很平淡,很高尚。他的臥軌自殺就是在用一種極端的手段來歌頌死亡,也是他歌頌死亡的頂峰。他在詩歌里也說“尸體是泥土的再次開始,尸體不是憤怒也不是疾病,其中包含著疲倦、憂傷和天才”。在海子看來,常人眼中的腐爛尸體是誕生一切的開始,不是憤怒和疾病導(dǎo)致的結(jié)果,死亡是一個天才的生命結(jié)束之后,給疲倦靈魂的一個棲息地。在他看來生命是神圣的,死亡是值得歌頌的。尸體在他眼中都是如此的美麗,那么死亡一定不再是可怕的,而是一個去見上帝的神圣的過程。在自殺之前他還打掃了自己的房間,隨上帶上自己最喜歡的四本書(《新舊約全書》、梭羅的《瓦爾登湖》、海雅達爾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說選》)。這一切都說明,他對死亡是迷醉的。他的這種對死亡的深切渴望,使他的詩歌深深地烙上了死亡的意識:
肉體是河流的夢
肉體看見了采茴香的人迎著泉水
肉體美麗
肉體是樹林中
唯一活著的肉體
死在樹林林中
迎著墓地
肉體美麗
(《肉體》之二節(jié)選 海子作于1986年)[3]
對于肉體的贊美,對生命的瘋狂的迷戀,而“迎著墓地/肉體美麗”又表達出他對于死亡的高度的贊美,這首詩是海子詩歌分裂傾向的真實寫照,也體現(xiàn)了他的詩歌具有濃郁、深厚的死亡意識。
3 海子詩歌中呈現(xiàn)出虛無的人生狀態(tài)
海子的詩歌呈現(xiàn)出一種虛無的人生狀態(tài),他痛苦的在精神領(lǐng)域?qū)ふ页雎?,希望能給自己找出一個純凈的國度。他在《阿爾的太陽》(副標題《寫給我的瘦哥哥》)中,通過描寫荷蘭天才畫家凡高的痛苦經(jīng)歷,以及他耗盡生命的才情最終轟然倒地,使得他自己的人生追求得到凸顯。在詩中海子用“把星空燒成粗糙的河流/把土地?zé)男D(zhuǎn)”這樣想象力豐富的意象來顯示“太陽”的威力,也是他虛無的人生的一種寄托。在現(xiàn)實中找不到出路,他希望像梵高一樣,在理想領(lǐng)域燃燒自己的生命,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極端的逃避,也是他虛無迷茫的人生狀態(tài)的真實寫照。對于現(xiàn)實的逃避,還可以在他的《祖國,或以夢為馬》這首詩中看得很真切,他運用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和出人意料的意象,來表達自己的“聲音”,作品語調(diào)開始的堅決熱烈,中間的低沉憂傷,以及最后的高亢激昂,就像詩人在用盡自己的生命去吶喊。“海子這首詩用他的雄渾的聲音反復(fù)的吟唱,把詩人的超越凡人的理想以及氣勢刻畫的淋漓盡致,也表達出他對現(xiàn)實的不滿,希望在想象中找到歸宿,是對當(dāng)時現(xiàn)實的一種精神的逃亡與超越。”[4]這種逃亡與超越形成了海子詩歌的主題的一個重要方面,也使他的詩歌充滿了濃郁的死神秘色彩,以至最終走向了死亡。
海子的詩歌的主題是多方面的,但是每一方面的主題都是圍繞著其死亡意識而展開的,死亡意識成了海子詩歌主題的一條主線。
參考文獻
[1] 海子.海子詩全編.[M ].上海:上海三出版社,1997:1頁
[2] 王書林.海子的詩賞析.[M ] .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2003(2008.9重印):20頁
[3] 譚五昌.重讀詩人—海子詩作精品欣賞.[M ].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4頁
[4] 王書林.海子的詩賞析.[M ] .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2003.9(2008.9重?。?7頁
作者簡介
肖肖(1983-),女,河南永城,碩士研究生,商丘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