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常軍
別拿胃炎不當回事
文/羅常軍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遭遇胃部脹痛、泛酸、惡心等各種消化不良癥狀。不少人并不把它當回事,有的人覺得這小病過兩天就好了,不用管;有的人害怕做檢查,不愿意去醫(yī)院,隨便找種胃藥就吃了。其實,這些想法都要不得,胃的小毛病不治,只會越來越重。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了。胃黏膜在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下產(chǎn)生的病變,一般分為非萎縮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如果炎癥細胞浸潤到了胃黏膜的腺體區(qū),會造成腺體破壞、萎縮,甚至消失,這就是萎縮性胃炎。如果炎癥細胞僅浸潤了黏膜的淺表而腺體完整,則是非萎縮性胃炎,也叫淺表性胃炎。
現(xiàn)已公認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幽門螺桿菌通過破壞胃黏膜屏障和刺激胃酸分泌等引起胃炎、消化性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主要是通過唾液和接觸被糞便污染的水源及不潔食物等途徑傳播,家人的親吻、口嚼食物喂小兒等都可導致感染。胃鏡與牙科器械消毒不嚴造成的醫(yī)源性傳播也不可忽視。飲酒和吸煙、不良飲食習慣、濃茶、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非甾體類藥物、糖皮質(zhì)激素等也都容易誘發(fā)或加重病情。
慢性胃炎起病緩慢,缺乏典型及特異癥狀,多數(shù)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癥狀,如上腹隱痛、腹脹、打嗝等,可伴食欲不振或厭食、惡心、嘔吐。 因此,患者應及時檢查,判斷有沒有器質(zhì)性病變,以區(qū)分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胃炎。
胃鏡是用于確診是哪種胃病的主要手段。很多人不敢做胃鏡檢查,這樣很可能會貽誤病情。慢性胃炎中最需要重視的是萎縮性胃炎,在慢性胃炎中約占1/5。據(jù)統(tǒng)計,萎縮性胃炎中有2%~7%會癌變。如果胃鏡檢查,發(fā)現(xiàn)是萎縮性胃炎伴有不完全性腸化和不典型增生者,應引起重視,要定期復查隨訪。不完全性腸化或輕度不典型增生者,應每年做1次胃鏡;中度不典型增生者,應3~6個月1次;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應按照癌變對待。但是,老年人胃黏膜會有不同程度的萎縮和腸化,往往屬于年齡變化,難以逆轉(zhuǎn),沒有癥狀者不需長期大量服藥,只需定期隨訪。
慢性胃炎的治療,應根據(jù)胃鏡的檢查結(jié)果來決定。還要檢查胃液,明確是胃酸分泌過多,還是胃酸分泌過少,以決定抑酸或抗酸。如果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應進行滅菌治療。此外,還可以用藥增強胃黏膜防御能力,如膠體鉍、鋁碳酸制劑和硫糖鋁等。以上腹飽脹、早飽等癥狀為主者,還可使用促胃動力劑。
慢性胃炎還要注意飲食規(guī)律、少食多餐、細嚼慢咽,忌暴飲暴食,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煙忌酒,少飲濃茶和咖啡。需要指出的是,通常慢性胃炎應按需治療,即在癥狀緩解后可停藥,還要繼續(xù)用飲食來調(diào)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