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新博 符碧薇 顧申紅
1)海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海口 570102 2)海南醫(yī)學院理學院形態(tài)學實驗室 海口 571100
?
老年腦梗死繼發(fā)癲癇治療前后D-二聚體 IL-1β和TNF-α水平的變化意義
紀新博1)符碧薇2)顧申紅1)
1)海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701022)海南醫(yī)學院理學院形態(tài)學實驗室海口571100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腦梗死繼發(fā)癲癇治療前后D-二聚體、IL-1β和TNF-α水平的變化意義。方法回顧性分析138例老年腦梗死患者臨床資料,根據其繼發(fā)癲癇情況分成癲癇組(A組,n=83)和對照組(B組,n=55)2組;將同期入院體檢的50例老年健康志愿者歸入對照組(C組,n=50)。3組均使用雙抗體夾心法檢測D-二聚體(D-D),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白細胞介素-1β(IL-1β)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比對3組受試者入院時(T1)、就診后(T2)各時段內D-D、IL-1β及TNF-α等指標變化情況,記錄不同腦電圖嚴重程度患者各指標差異。結果(1)T1時,3組D-D、IL-1β及TNF-α等指標檢測結果對比,A組>B組>C組(P<0.05);T2時,A、B組各指標均較T1時顯著降低(P<0.05),且A組檢測結果明顯高于B組(P<0.05);(2)A組根據腦電圖檢查結果分成正常組(n=6)、輕度組(n=15)、中度組(n=39)和重度組(n=23)4組,D-D、IL-1β及TNF-α等指標檢測結果對比顯示,正常組<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D-D、IL-1β及TNF-α等指標參與老年腦梗死患者繼發(fā)癲癇的過程,可將其作為降低腦梗死后繼發(fā)癲癇風險的針對性指標用于臨床中,以提高患者預后質量。
【關鍵詞】老年腦梗死;繼發(fā)癲癇;D-二聚體;IL-1β;TNF-α
腦梗死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發(fā)生同合并“三高”、吸煙、飲食不當、缺乏鍛煉、精神壓力過大、家族遺傳史等因素相關[1],積極有效的治療干預是促進病情轉歸、降低復發(fā)及死亡風險、延長生存期的關鍵。老年患者受機體器官功能衰退、耐受性較差、免疫力不足等因素影響,臨床治療難度大,腦梗死后恢復期長,部分還存在并發(fā)癲癇及嚴重后遺癥風險[2],于患者預后提升不利。本研究探討D-D、IL-1β和TNF-α水平在評估老年腦梗死患者繼發(fā)癲癇風險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2-02—2014-03收治的138例老年腦梗死患者臨床資料,均通過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3]中腦梗死診斷標準。根據其發(fā)病后繼發(fā)癲癇情況分成癲癇組(A組,n=83)和對照組(B組,n=55)2組,A組患者符合《神經外科學(第3版)》[4]中癲癇診斷標準,其中男44例,女45例;年齡63~79歲,平均(68.5±5.5)歲;發(fā)病至就診時間(4.5±2.2)h;合并高血壓52例,高血脂癥33例,糖尿病30例,冠心病22例。B組患者中男27例,女28例;年齡62~78歲,平均(68.3±5.6)歲;發(fā)病至就診時間(4.6±2.1)h;合并高血壓31例,高血脂癥21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12例。將同期入院體檢的50例老年健康志愿者歸入對照組(C組,n=50),男24例,女26例;年齡63~80歲,平均(67.9±5.2)歲。3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1)符合腦梗死和(或)癲癇診斷標準者(A、B組);(2)各指標檢測均正常者(C組);(3)臨床資料完整者;(4)通過藥敏檢測合格者;(5)年齡>60歲的老年患者;(6)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嚴重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或惡性腫瘤者;(2)中途退出治療、死亡或隨訪期失聯者;(3)年齡<60歲或>80歲;(4)相關治療禁忌證者;(5)合并精神疾病、意識障礙、語言障礙或聽力障礙者;(6)治療或護理依從性不足者;(7)入組前接受其他治療方案者。
1.4方法
1.4.1檢測方法:3組均常規(guī)取晨起肘前靜脈血5 mL,3 000 r/min離心后分離血漿,使用D-二聚體試劑盒(上海邦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參考相關說明書聯合雙抗體夾心法檢測 D-D水平;取上層清液,使用白細胞介素-1β試劑盒(上海邦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及腫瘤壞死因子-α試劑盒(上海邦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參考產品說明書聯合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IL-1β和TNF-α水平;詳細記錄檢測結果。
1.4.2治療方法:A、B 2組完成指標檢測后均接受吸氧、降壓、降糖、營養(yǎng)支持、降顱壓、溶栓等腦梗死的常規(guī)治療措施,A組同時口服卡馬西平片(生產企業(yè):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0.1 g×100 s,批號:國藥準字H11022278),0.1 g/次,po,tid。持續(xù)治療6個月后再次檢測D-D、IL-1β及TNF-α等指標,記錄其檢查結果。
1.5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3組受試者T1、T2時段內D-D、IL-1β及TNF-α等指標變化情況,記錄不同腦電圖嚴重程度患者各指標對比差異。
2結果
2.13組D-D、IL-1β及TNF-α等指標變化比較T1時,3組D-D、IL-1β及TNF-α等指標檢測結果對比A組>B組>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2時,A、B組各指標均較T1時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A組檢測結果明顯高于B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指標變化情況比較±s)
注:與治療前對比,*P<0.05;與B組對比,&P<0.05;與C組對比,@P<0.05
2.2腦電圖嚴重程度同各指標的關系分析83例A組患者根據腦電圖檢查結果分成正常組(n=6)、輕度組(n=15)、中度組(n=39)和重度組(n=23)4組,D-D、IL-1β及TNF-α等指標檢測結果對比顯示正常組<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腦電圖嚴重程度同各指標的關系±s)
注:與正常組對比,&P<0.05;與輕度組對比,@P<0.05;與中度組對比,*P<0.05;與重度組對比,#P<0.05
3討論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一種以中老年人為高發(fā)群體的常見腦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發(fā)展快、預后差、致殘及致死率高等特點,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及預后質量,給家庭與社會造成沉重負擔。隨著相關研究的深入,老年腦梗死患者發(fā)病后繼發(fā)癲癇也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話題,如何有效提高早期干預治療的針對性及有效性以降低并發(fā)癲癇風險也被各學者列為研究重點。本文發(fā)現上述三項指標可作為評估60歲以上老年腦梗死患者并發(fā)癲癇風險的重要依據用于臨床診斷及治療工作中,同徐浩等[5]報告結論基本一致。本研究顯示,發(fā)病后繼發(fā)癲癇患者所在的A組D-D、IL-1β和TNF-α檢測值均顯著高于單純腦梗死患者所在B組及健康志愿者所在C組,說明上述三項指標同腦梗死后癲癇的發(fā)生關系密切。血漿D-D作為臨床評估纖溶活性的重要指標能直接反應機體對纖維蛋白的降解狀態(tài)[6],腦梗死后繼發(fā)癲癇患者D-D水平為對照C組的4~5倍,為B組的2倍,說明大部分A組患者均存在凝血或纖溶系統(tǒng)異常癥狀,血腦屏障通透性提高使得大量炎性因子進入血液循環(huán)中,促使血液中IL-1β及TNF-α水平迅速增加;激活后的凝血途徑會加快纖維蛋白的降解速度使得血漿中D-D水平在短期內快速提高。楊春杰[7]也得到類似結論。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癲癇嚴重程度越高者各指標示值越高,提示臨床可將上述三項指標作為評估老年腦梗死繼發(fā)癲癇患者病情發(fā)展情況的重要指標,以提高治療針對性,促進病情轉歸。姚曉喜等[8]也對上述結論予以支持,其還指出,腦皮質梗死、腦梗死面積超過一側半球面積的25%、復發(fā)性腦梗死、電解質紊亂等因素均為老年患者腦梗死后繼發(fā)癲癇的影響因素,臨床需重點監(jiān)測滿足上述條件患者的體征變化情況,以便予以針對性干預措施,提高患者預后質量。本研究僅將三項指標納入研究范圍,并未就老年腦梗死后繼發(fā)癲癇的危險因素展開討論,可擴大樣本容量后將其作為后續(xù)課題展開深入分析。
綜上所述,D-D、IL-1β及TNF-α等指標參與老年腦梗死患者繼發(fā)癲癇的過程,醫(yī)師可將其作為降低腦梗死后繼發(fā)癲癇風險的針對性指標用于臨床中,以提高患者預后質量、延長其生存期。
4參考文獻
[1]馮光坤,牛建花,朱海英,等.中青年與老年腦梗死患者的病因及危險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17):1 940-1 942.
[2]黃越.腦梗繼發(fā)癲癇的因素與監(jiān)測[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1,38(21):4 553-4 554.
[3]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2):146-153.
[4]趙繼宗,周定標.神經外科學[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4:
[5]徐浩,洪冰,梁海燕,等.急性腦血管病繼發(fā)癲癇125例臨床分析[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2,19(14):2 150-2 151.
[6]王丹,莫玉華,朱浩佳,等.急性腦梗死繼發(fā)癲癇患者血漿一氧化氮和D-二聚體水平的變化[J].中國臨床康復,2005,9(25):78-79.
[7]楊春杰.腦梗死繼發(fā)癲癇患者血清神經烯醇化酶與細胞因子濃度的相關性研究[J].河北醫(yī)藥,2011,33(20):3 071-3077.
[8]姚曉喜,蘇化慶,楊期明,等.腦梗死后早發(fā)性癲癇發(fā)作的發(fā)生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0,27(10):1 895-1 897.
(收稿2015-06-20)
【中圖分類號】R74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3-00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