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文龍 宋廣山
·鑒賞·
恒心架起通天柱
——書法家魯先紅
文/武文龍宋廣山
魯先紅簡介
魯先紅,安徽無為人。自幼習書,唐楷入手,涉獵諸體,行草尤擅,對二王、孫過庭、張旭、懷素、黃庭堅、毛澤東書藝情有獨鐘。在全國書法大賽中頻頻獲獎?,F(xiàn)為北京皇苑藝術館執(zhí)行館長、北京金雷池書畫院秘書長、古文物協(xié)會秘書長、中國書法藝術家協(xié)會理事、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楹聯(lián)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扇子藝術學會會員。
魯先紅在民族聲樂及器樂方面亦表現(xiàn)不俗:2010年5月央視 《非常6+1》節(jié)目中傾情獻歌;2013年、2014 年 “唱響北京城卡啦OK大賽”連續(xù)獲獎;榮登2014年、2015年“安徽人在北京新年聯(lián)歡會”舞臺。
一張柔和的宣紙,似一片飄動的白云,而在白云上舞動的是筆和墨的魂靈,還有千年歷史的回聲。一幅書法展開了,靈動的文字間似乎有編鐘的余音裊裊傳來,無法不讓人想起那悠悠的歷史。書寫的文字本來是一種符號,可是這符號一旦成為書法就化蛹成蝶,蝶變成仙,成就了文字一生的華美。
作為我國特有的一種傳統(tǒng)藝術,書法早已不僅僅是記錄時代信息的一種載體和工具,它已經(jīng)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長河中的血脈與靈魂,是民族智慧的結晶。而書法家恰恰就是能將其推至藝術高度的極具靈性的人。從王羲之的《蘭亭序》到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從米芾的《蜀素帖》到趙孟頫的《膽巴碑》,從王鐸的《擬山園帖》到吳昌碩的《西泠印社記》……這些飛舞著神采和魅力的藝術佳作,總是能將人調(diào)教得氣定神閑,如癡如醉。集靈氣、正氣、文氣于一體是魯先紅草書作品獨有的特征,其作品追求飄逸、自然并時時創(chuàng)出新意,筆法運用暢通自如,新穎獨特,那融于其中的靈動和灑脫,更是令人感受到書法藝術那無處不在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