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在清宮里混必須懂的7個規(guī)矩
佚名
隨著《步步驚心》等清穿劇的熱播,大量的清代題材電視劇出現(xiàn)了讓行家一眼看出毛病的地方。如何有逼格地看清穿劇?清代宮廷里有哪些必須要懂的規(guī)矩?
在清代,“奴才”這個稱呼也是身份的象征,不是什么人想“跪舔”就能“跪舔”的。清代文武官員被皇帝或皇太后召見,漢大臣必須自稱“臣×××”,滿籍大臣則稱“奴才”。如果漢族大臣稱“奴才”,是犯了忌諱的,會被同僚看不起。
“皇帝”這個稱呼也不是誰都能叫的?;屎?、妃嬪、滿漢大臣只能稱皇帝為“皇上”,只有皇太后或皇太妃稱皇帝為“皇帝”。
滿人有時稱皇帝為“主子”,但不會稱“萬歲”。“萬歲”之類是戲劇舞臺上的稱呼,大臣的口中是根本不敢這樣稱呼皇帝的。中期以后,皇帝的近侍太監(jiān)、宮女開始稱呼在位皇帝為“萬歲爺”,這也是局限于一小部分太監(jiān),大臣們是絕對不敢這么稱呼皇帝的,這是規(guī)矩。
至于“老佛爺”,這是清末一小部分近侍太監(jiān)與內務府官員背地稱慈禧的代名詞,以示受寵和親近,但當面是絕不敢稱呼的(據(jù)記載,也有稱呼“老祖宗”者)。
至于對皇子的稱呼,也不像現(xiàn)在影視劇中一律稱“阿哥”。在清代對皇子的稱呼不同身份是有區(qū)別的,“阿哥”是大臣們對皇子的稱謂,內務府官員和太監(jiān)一律按皇子的排行稱“爺”。書面行文則按排行稱“皇幾子”。
清代除登基等重大慶典在太和殿舉行,皇帝臨朝議政一般在乾清門,臨時設寶座、御案等。召見和引見官員卻不在此。召見多于養(yǎng)心殿東暖閣,引見多于養(yǎng)心殿明殿。影視劇中地點多模擬太和殿召見和引見,則是不符當時習慣的。
跪奏時大臣們與皇帝的對話極其簡明扼要,不能長篇大論,喋喋不休。皇帝問什么,大臣就要答什么,簡明扼要,幾乎沒有廢話。清代大臣都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無論奏對何事,必以三語為率,并須簡淺明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