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潔瓊
摘 要:漢語中表達“觀看”類概念的詞匯有很多,既有表達上位概念“一般觀看”的“視”,同時也有表達“向遠看”“仔細看”“偷著看”這樣的下位概念的“望”“觀”“窺”,它們共同組成了“觀看”類概念域。本文通過對上古、中古、近古三個時期的13本著作中的“視”的用例進行分析,以探求“視”在“觀看”類概念域中的演變過程。
關(guān)鍵詞:觀看;概念域;歷時演變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3-02
在“觀看”類概念場中,“視”誕生于上古,《說文解字》:“視,瞻也?!?上古時期,表達“觀看”這一概念的主要詞語是“視”。如以下幾個例子:
①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渡袝は臅の遄又琛?/p>
②民今方殆,視天夢夢?!对娊?jīng)·小雅·節(jié)南山之十·正月》
③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墩撜Z·顏淵》
④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睹献印とf章下》
⑤太公往視,見蛟龍于上?!墩摵狻て婀帧?/p>
但是,“視”在我們所調(diào)查的上古文獻中并不都表示“觀看”這一上位概念,由于其使用頻繁,并受語境影響,所以常用于表示下位概念域的非上位概念。如以下幾個例子:
①睨而不視。朱熹注:視,正視也。(正眼看)——《孟子·滕文公上》
②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閱讀)——《論衡·紀妖》
③夫欲知其子,視其友;欲知其君,視其所使。(觀察,考察)——《論衡·問孔》
④率履不越,遂視既發(fā)。鄭玄箋:皆能達其教令,使其民循禮不得逾越,乃遍省視之,教令則盡行也。(視察)——《詩經(jīng)·商頌·長發(fā)》
隨著詞義的引申,“視”所表示的概念已超出了“觀看”概念場,如以下幾個例子:
①王懋乃德,視乃厥祖??装矅鴤鳎貉援斆阈奁涞?,法視其祖而行之。(效仿)——《尚書》
②厥攸作,視民利用遷??装矅鴤鳎浩渌鶠?,視民有利則用。(根據(jù))——《尚書》
③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看待)——《孟子·公孫丑上》
④甲戌,饗諸北郭,崔子稱疾,不視事。(處理,管理)——《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⑤初,叔向之母妒叔虎之母美而不使,其子皆諫其母。其母曰:“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彼美,余懼其生龍蛇以禍女。女,敝族也,國多大寵,不仁人間之,不亦難乎?余何愛焉?”使往視寢,生叔虎。(照顧)——《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⑥夏,楚子庚卒。楚子使薳子馮為令尹,訪于申叔豫。叔豫曰:“國多寵而王弱,國不可為也?!彼煲约厕o。方暑,闕地,下冰而床焉。重繭,衣裘,鮮食而寢。楚子使醫(yī)視之。(看?。蹲髠鳌は骞荒辍?/p>
此外,“視”的組合性也比較強,在先秦文獻中主要有“視聽”“省視”“望視”“瞻視”“疾視”“視朝”“審視”“仰視”“達視”等組合詞。其中“省視”表示的是“觀看”概念場的非上位概念,“視朝”則已超出“觀看”概念場范圍。
我們對上古文獻中的“視”表示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的出現(xiàn)次數(shù)作了如下統(tǒng)計,見表1。用于表達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的用例占到整個“觀看”概念場用例的比例見表2。
而用于表達“觀看”類概念的用例占到全體用例的比例分別為:《尚書》69%,《詩經(jīng)》53%,《左傳》50%, 《論語》63%,《孟子》43%,《韓非子》74%,《論衡》81%。
從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視”在我們所調(diào)查的上古文獻中已經(jīng)是一個比較活躍的常用詞。語義上主要用于表達“觀看”類概念,而在“觀看”類概念場中,它的主要職責也是用于表達上位概念“觀看”。但由于使用非常頻繁,其語義中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如“根據(jù)”“處理”等引申義。
中古時期的“視”表示“觀看”上位概念的頻率與上古時期大致相同,在我們所調(diào)查的文獻中,《抱樸子》中“視”表示“觀看”上位概念的比例為73%,而在《世說新語》中這個比例為69%,而在這兩部著作中表示下位概念的用例則分別占到27%和31%。在“視”所表示的所有概念中,屬于“觀看”概念場的比例則分別為56%和70%。
“視”在這一時期更加頻繁地出現(xiàn)詞語組合之中,除我們在上古文獻中看到的詞語組合外,還有“占視”“顧視”“高視”“徹視”“熟視”“相視”“澄視”等。我們所調(diào)查的中古文獻中“視”分別有44%(《抱樸子》)和39%(《世說新語》)的用例來自詞語組合,相比于《韓非子》中的9%和《論衡》中的22%,其比例都有明顯的提高。
在近古時期的四部文獻中,“視”表示“觀看”概念場的上位概念的比例略高,見表3。表示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的用例所占比例則如表4所示。
表示“觀看”類概念的用例占所有用例的比例為《朱子語類》68%,《全元曲》56%,《金瓶梅》57%,《紅樓夢》33%。
相比于上古時期,從中可以看出的一個較為明顯的變化是近古時期“視”所表示的“觀看”觀念場中的下位概念比例明顯減少,而其他比例則與之前的數(shù)據(jù)基本持平。
在這四部文獻中,相對于龐大的文本字數(shù),“視”的使用頻率急劇下降,且其用例的一半以上來自固定的詞語組合,或前代引文?!吨熳诱Z類》中“視”的這種用例占其出現(xiàn)次數(shù)的43%,《全元曲》中占74%,《金瓶梅》中的這個比例是71%。如以下幾個例子:
①而厲公無道如此,亦不得坐視?!吨熳诱Z類·春秋》
②道不得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鯇嵏Α洞搡L鶯待月西廂記(第一本)》
③據(jù)危闌,看浮屠雙聳倚高寒,鱗鱗萬瓦連霄漢。俯視塵寰,望飛來紫翠間。云初散,放老眼情無限。知他是西山傲我,我傲西山?——薛昂夫《雙調(diào)· 殿前歡·春》
④吃來吃去,吃的婦人眉黛低橫,秋波斜視?!督鹌棵罚ǖ谑幕兀?/p>
⑤凡賈政這邊有些體面的人,那邊各各皆虎視耽耽?!都t樓夢(第七十一回)》
從用例看,這一時期的“視”基本上只保留在書面語中,或是固定格式中的標本,缺乏作為常用詞所應(yīng)具備的活躍性?,F(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視”只能作為語素出現(xiàn)在詞語中,如“視力”“視線”“近視”“一視同仁”“探視”,而不具備獨立成詞的能力。“觀看”這一上位概念由單音詞“看”或雙音詞“觀看”代替表達。
在整個演變過程中,“視”表現(xiàn)出兩個特征:第一,在概念表達上,“視” 始終都未脫離“觀看”類概念場,而且越來越集中于表達上位概念“觀看”;第二,“視”單獨成詞的能力越來越差,直至現(xiàn)代漢語中,它只能以語素的形式出現(xiàn)在復音詞中。
我們認為其中原因有二:其一,古人出于實際生活需要,在單音詞盛行的時代便創(chuàng)造了許多單音詞用于表示“觀看”類概念場中的眾多下位概念,如“望”“眺”表示“向遠看”,“觀”“察”用于表達“仔細看”,“窺”“伺”表示“偷看”,“睥”“眄”表示“斜著看”,這些詞幾乎涵蓋了“觀看”類概念場的所有概念,沒有給“視”留下其他表達概念的空間;更有一些表達下位概念的詞也在一定語境中表達上位概念,如“觀”“顧”“睇”“盼”“覷”等。如以下幾個例子:
①予若觀火?!渡袝ど虝けP庚上》
②終風且暴,顧我則笑。——《邶風·終風》
③見人博戲,了不目眄。——《抱樸子·外篇·自敘》
④覷你凡人爭是人。——歐陽炯《貫休應(yīng)夢羅漢畫歌》
這樣一來,“視”由上位概念轉(zhuǎn)向下位概念的空間受到限制,也就很難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用于表達下位概念的用例。
其二,中古和近古時期的用例中,一些“觀看”類概念場中的下位概念由另一個“觀看”概念場中的詞語與“視”搭配而成的組合來表達,如以下幾個例子:
①張因正坐斂衽,王孰視良久。 ——《世說新語·方正》
②瞻視千里,知人盛衰?!侗阕印?nèi)篇·勤求》
③非洞視者,安能覿其形?!侗阕印?nèi)篇·論仙》
因為這些組合形式中專門有負責表達下位概念的詞,如“孰(熟)”“瞻”“ 洞”,所以“視”只負責表達“觀看”這個上位概念,這也就降低了“視”轉(zhuǎn)為表達下位概念的幾率。
參考文獻:
[1]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王鳳陽.古辭辯[M].北京:中華書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