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水江文書為中心"/>
林東杰謝開鍵
(1.廈門大學人文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5;2.復旦大學歷史學院,上海 200433)
?
民間契約文書立契時間逢閏月書寫格式述略
——以清水江文書為中心
林東杰1謝開鍵2
(1.廈門大學人文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5;2.復旦大學歷史學院,上海 200433)
摘 要:清水江文書立契時間遇到閏月時,往往采用一定的書寫格式,如“前六月”指六月而非閏六月,“后五月”指閏五月,“又六月”指閏六月。檢讀敦煌、徽州、福建等地文書,可知不遲于西漢建昭二年(前37年),文書立契時間遇到閏月就開始寫明強調(diào),隨后沿襲不斷,而明清以來的各地文書,常見“后五月”指閏五月、“又六月”指閏六月的書寫樣式。
關(guān)鍵詞:清水江文書;立契時間;檔案整理;中國古文書學
近年來,清水江文書具有的巨大史料價值和研究意義,漸漸成為學界共識。[1]隨著研究群體的不斷擴大,“研究問題涉及一個區(qū)域文明社會的方方面面,一門新研究學科清水江學雛形已現(xiàn)”;[2]而2013年10月下旬,“首屆國際清水江學高峰論壇”的舉行,[3]《天柱文書》第一輯的正式出版,[4]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在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過程中,釋讀文書乃是基礎(chǔ),故已有一些專門的論文探討清水江文書立契時間的辨讀。所見最早者,乃張中奎之《一份清水江文書的年代考論》,該文介紹了考證《天運丁卯年二月初四日蔣榮恩、蔣榮但立賣田契約》立契時間中“天運丁卯年”為同治六年的方法。[5]徐鈺《清水江文書紀年格式之“天運”考釋》一文,探討了清水江文書中出現(xiàn)的“天運紀年”,論證了“天運紀年”并不一定是地方知識精英鑒于某種社會形勢而采取的權(quán)宜之計,“天運”字義并非取自“奉天承運”,而與道教“太歲”格式的文書書寫規(guī)則有直接的傳承關(guān)系。[6]閆平凡集中發(fā)表了系列文章,其《清水江文書天柱卷史料價值初探——淺析貴州辛亥革命后文書中的黃帝紀元》一文指出:武昌起義后不久,貴州立即響應,成立的貴州軍政府接受了革命黨人采用的《民報》黃帝紀年方式,加之清末以來當?shù)馗锩麄骰顒拥挠绊懀市梁ジ锩笄逅臅胁捎命S帝紀年,“大漢四千六百零九年”“黃帝四千六百零九年”“大漢黃帝四千六百零九年”(或者“大漢黃帝四千六百五十九年”)只是書寫形式不同,不關(guān)乎民族問題。民國成立后,很快廢止了黃帝紀年法,故1911年以后已見的清水江文書再沒出現(xiàn)“黃帝四千六百零九年”的紀年方式,這說明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與全國歷史步調(diào)一致;[7]《清水江文書天柱卷史料價值續(xù)探——貴州辛亥革命后文書中的宣統(tǒng)紀年》一文認為,辛亥革命后清水江文書中仍用“宣統(tǒng)三年”“宣統(tǒng)四年”紀年的原因,乃是當?shù)氐靥幤h,當?shù)匕傩詹恢某瘬Q代以致仍用老黃歷的結(jié)果;[8]其《查山逸民考——兼談辛亥革命時期的“大漢紀元”》在考釋關(guān)嶺縣漢元洞壁書“查山逸民”和“大漢元年”過程中,同時論證了清水江文書中出現(xiàn)的“大漢元年”當指民國元年即1912年。[9]筆者《清至民國年間清水江契約文書立契時間校補》一文舉例說
謝開鍵(1986—),男,福建建甌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清水江文書、社會經(jīng)濟史。明了清水江文書立契時間的相關(guān)考證方法,揭示了立契時間“十一”寫作、“廿一”寫作等多種雙字合寫現(xiàn)象。[10]
清水江文書目前已經(jīng)正式出版的大約三四萬件,但僅錦屏、黎平、天柱、三穗、劍河5個重點縣檔案館到2013年時即收藏有近16萬件,[11]而總數(shù)估計有30到50余萬件,[12]還有大量文書有待整理。有鑒于此,筆者不揣淺陋,從中國文書史的視野,[13]對所見清水江文書中立契時間所見“前六月”、“后五月”、“又六月”等書寫樣式進行學理性論述,①“前六月”“后五月”“又六月”等時間書寫樣式,識者不乏其人。然整理出版之文書中,遇立契時間為“后五月”“又六月”,有徑直釋讀為“五月”“六月”,則對其進行學理論述,于時下不乏意義。希冀對新接觸文書者判斷立契時間有所裨益。
筆者參加清水江文書整理時,曾見一份文書立契時間中寫有“宣統(tǒng)三年前三月”,茲據(jù)文書影印件整理錄文如下:
立換字人龍喜恒,今將更對田乙坵,收花十八邊。自己承愿換到喜魁楊山壩大田,六股均分,直(只)換一股。二比承愿所換,若后,不得言??趾鬅o憑,立有換字為據(jù)。
宣統(tǒng)三年前六月十三日 立[14]
查閱其他地方文書,“前×月”寫法多有所見,在保證文書來源地多元且時間跨度較大兩個前提下,筆者隨機選取5份文書,連同該份文書整理成表1:
表1 6份文書簡況
據(jù)表1可知,表中所列六份文書訂立年份均有閏月,且閏月月份一一對應“前×月”中的“×月”。另表中之《高保長收回典契文書》,立契時間為“宣統(tǒng)二年前二月三十日”,查兩千年中西歷轉(zhuǎn)換數(shù)據(jù)庫,可知宣統(tǒng)二年二月才有三十天,閏二月只有二十九天,則此文書立契時間當在宣統(tǒng)二年二月(非閏二月)。據(jù)此可以推斷,當立契時間中的月份逢閏時,加一“前”字作“前×月”,乃表示契約訂立月份非在閏月。
查找民間文書立契時間“前×月”寫法過程中,筆者見到一份錦屏文書立契時間存在“后×月”寫法,茲將其內(nèi)容照錄如下:
立佃字人姜學開、學廣、學煥三人,今佃到姜海治、聞、珍、盛廣、盛鰲、上錦、姜興、姜作梅、作開、奉箴、老世、大興、連貞眾等之山乙幅,地名南活生硃。其有界限,照依木客奉箴、吉春、連貞、學滔所砍之界,挖種載杉,限至三年排行,五年成林,亦不得荒蕪。若有不成林者,載手無分,恐口無憑,立此佃字存照(為)據(jù)。
光緒二十乙年后五月初九日學廣親筆[15]
上述文書立契時間“后×月”寫法,同樣見于清水江流域其它地區(qū)文書和徽州文書,在保證文書來源地多元且時間跨度較大兩個前提下,筆者隨機選取9份文書,連同該份文書整理成表2:
表2 9份文書簡況
綜觀表2可知,表中所舉十份文書訂立年份均有閏月,且閏月月份一一對應“后×月”中的“×月”。已知當立契時間中的月份逢閏時,若契約訂立月份非為閏月,則加一“前”字作“前×月”,故不難判斷“后×月”當為“閏×月”的特殊寫法。
筆者參加清水江文書整理時,還見多份文書立契時間中存在“又×月”現(xiàn)象,茲選取一份照錄如下:
立承認人胡興剛,今因承典伊親長房蔣志光、二房蔣富極、三房蔣宗旺等,公議將到甕洞場楊公廟碼頭邊店地三間,上抵胡友德店欲(坎),下抵河,左抵劉宏遠店地,右抵楊公廟為界,三面議定典價錢五千文。其錢眾等親領(lǐng)發(fā)積(跡),其地任從銀主堅(建)造居坐,其有后蔣姓不得那人私賣私贖,吳(務)要三房齊贖方準。今欲有憑,立承認為據(jù)。
憑中 胡義順
其有字付與蔣志光收 具合同字
道光十五年又六月二十四日 立[16]
文書立契時間中“后×月”寫法,亦屢見于錦屏文書、徽州文書等,在保證文書來源地多元且時間跨度較大兩個前提下,筆者隨機選取12份文書,連同該份文書整理成表3:
表3 12份文書簡況
續(xù)表3
通覽表3可知,表中所列十二份文書訂立年份均有閏月,且閏月月份一一對應“又×月”中的“×月”。筆者所見錦屏文書中,有一份《姜培寄斷賣山場杉木載手字(光緒二十四年閏三月初四日)》,文書影印件上時間原是寫“光緒貳拾肆年又三月初四”,后涂去“又”字,補一“閏”字;[15]另一文書立契時間為“民國八年又七月三十日”,[18]查兩千年中西歷轉(zhuǎn)換數(shù)據(jù)庫,可知民國八年七月只有29天,閏七月則有30天,則“民國八年又七月三十日”即為“民國八年閏七月三十日”。綜合以上因素,立契時間中“又×月”亦是“閏×月”特殊寫法,當無疑義。
在查閱大量出版的文書過程中,我們所見最早寫明閏月的文書是《西漢建昭二年(前三七年)甲渠塞歐威賣裘券》,其立契時間為“建昭二年閏月丙戌”,[18]39同書另有5份文書同樣寫明閏月: (1)《高昌義和三年(六一六年)氾馬兒夏田券》(立契時間“義和三年丙子歲潤(閏)五月”);(2)《高昌延壽四年(六二七年)氾顯祐遺言文書》(立契時間“延壽四年丁亥歲,閏四月八日”);(3)《后梁貞明九年(九二三年)敦煌留住賣奴契》(立契時間“貞明九年癸未閏四月”);(4)《唐天復九年(九〇九年)敦煌董加盈兄弟分家文書》(立契時間“天復玖年己巳歲潤(閏)八月十二日”);(5)《明建文三年(一四〇一年)祁門縣謝阿汪賣山地紅契》(立契時間“建文三年閏三月十四日”)。[18]154
據(jù)此可知,文書立契時間遇到閏月寫明的由來已久。至于明清以來的文書中,立契時間寫明閏月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可見文書立契時間書寫時對閏月之強調(diào),不但早已有之,且沿襲不斷。此外,文書立契時間中用“后×月”“又×月”表示閏月的寫法,頻繁見于明清以來的各地文書,非僅局限于清水江流域與徽州地區(qū),茲舉6例如下:
(1)《同治九年張復瑞、張義和同立包辦和約字》(立契時間同治九年又十月,臺灣文書)[19];(2)無契名(立契時間道光七年又五月,珠江三角洲土地契約)[20];(3)《清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年)曲阜縣齊朱氏嬸侄賣地契》(立契時間“道光二年后三月十三日”)[18]189;(4)《清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年)新都縣周文江等賣水田紅契》(立契時間“嘉慶十六年又三月一日”,臺灣文書)[18]235;(5)《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年)北京正紅旗滿洲勝奎父子賣房白契》(立契時間“中華民國三年七月二十一號甲寅又五月卄九日”);[18]461;(6)《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北京何景山當?shù)匕灼酢罚⑵鯐r間“中華陸年陰歷又二月十三日”)[18]715。
鑒于如此廣袤的地域范圍內(nèi),文書立契時間閏月書寫格式的一致,則探討包括立契時間寫法在內(nèi)的文書書寫樣式,對于在中國古文書學視野下,厘清文書流變情況乃至全面把握“中國文書史”具有重要學理意義。①參見羅正副、王代莉:《清水江文書研究的新維度》,《光明日報》2012年12月26日。文中指出:“自近代甲骨文、簡帛文獻發(fā)現(xiàn)以來,甲骨學、敦煌學、簡牘學紛紛確立,尤其是敦煌文書、徽州文書等文書材料的新發(fā)現(xiàn),繼之創(chuàng)立相關(guān)學科或研究領(lǐng)域,總結(jié)性的‘中國文書史’提上議事日程。然而在清水江文書未大量面世以前,發(fā)現(xiàn)的文書以唐宋元明為主要特色和價值。清水江文書的發(fā)現(xiàn),承接此前文書統(tǒng)續(xù),連接清代、民國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文書史’抑或‘中國文書發(fā)現(xiàn)史’對中國學術(shù)發(fā)展的意義更加凸顯出來。展開清水江文書的進一步研究,對全面把握‘中國文書史’具有不可或缺的學術(shù)價值和學理意義?!?/p>
參考文獻:
[1]張新民,朱蔭貴,阿風,等.共同推動古文書學與鄉(xiāng)土文獻學的發(fā)展——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四人談[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73-79.
[2]林芊.一份期刊專欄與一門新學術(shù)的誕生[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203-207.
[3]張新民.區(qū)域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的新創(chuàng)獲——清水江文書與中國地方社會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14(2): 167-171.
[4]謝開鍵.〈天柱文書>評介[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15(4):95 -96.
[5]張中奎.一份清水江文書的年代考論[J].農(nóng)業(yè)考古,2012(1): 299-300+310.
[6]徐鈺.清水江文書紀年格式之“天運”考釋[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69-73.
[7]閆平凡.清水江文書天柱卷史料價值初探——淺析貴州辛亥革命后文書中的黃帝紀元[C]∥張新民.探索清水江文明的蹤跡——清水江文書與中國地方社會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2014:439-451.
[8]閆平凡.清水江文書天柱卷史料價值續(xù)探——貴州辛亥革命后文書中的宣統(tǒng)紀年[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4(4): 9-11.
[9]閆平凡.查山逸民考——兼談辛亥革命時期的“大漢紀元”[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4):90-93.
[10]林東杰.清至民國年間清水江契約文書立契時間校補——以〈貴州文斗寨苗族契約法律文書匯編:姜元澤家藏契約文書>為中心的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63 -69.
[11]華林,杜昕,王逸凡,等.清水江文書國家綜合檔案館集中保護問題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5(2):63.
[12]張新民.走進清水江文書與清水江文明的世界——再論建構(gòu)清水江學的題域旨趣與研究發(fā)展方向[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1.
[13]黃正建.中國古文書學的歷史與現(xiàn)狀[J].史學理論研究,2015 (3):135-139.
[14]張新民.天柱文書:第一輯(第14冊)[G].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7.
[15]唐立,楊有賡,武內(nèi)房司.貴州苗族林業(yè)契約文書匯編(1736—1950年):第二卷[G].東京:東京外國語大學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硏究所,2002.
[16]張新民.天柱文書:第一輯(第7冊)[G].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185.
[17]張應強,王宗勛.清水江文書:第一輯(第5冊)[G].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62.
[18]張傳璽.中國歷代契約會編[G].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19]陳支平.民間文書與臺灣社會經(jīng)濟史[M].長沙:岳麓書社,2004:263.
[20]楊國楨.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研究[M].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361.
(責任編輯 楊軍昌)
中圖分類號:K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099(2016)03-0100-05
DOI編碼:國際10.15958/j.cnki.gdxbshb.2016.03.015
收稿日期:2016-03-17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11&ZD096)。
作者簡介:林東杰(1987—),男,福建安溪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清水江文書、閩臺區(qū)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