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h
白學長一直是女生心目中的男神,小A也喜歡著這位溫柔帥氣的男生。她為他做著一個愛慕者常做的所有事情,寫情書、送禮物、關注他的所有動態(tài)......
直到有一天,白學長突然找到小A,告訴她自己也一直喜歡著她。
小A很驚訝,望著周圍充滿羨慕和嫉妒的眼神,
在發(fā)現(xiàn)自己被喜歡的同時,一種前所未有的煩躁與厭惡感油然而生
我喜歡你,卻不喜歡你喜歡我
我叫Lithromantic,感謝Julie Sondra Decher在她的The Invisible Orient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Asexuality這本書中為我正名。好吧,我得承認,我只是個形容詞,這就意味著我得依附著具體的個體存在。我曾默默無聞地伴隨在某類人身邊,但他們不知道我是什么,對他們造成的無奈和迷茫我深感抱歉。
成為網(wǎng)紅后,我有了一個中文名字——“版畫式浪漫”,聽起來不錯,“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給人一種可望不可及的神秘感。網(wǎng)絡上對我的解釋是“性取向的一種,你對某個人產(chǎn)生了好感,當你發(fā)現(xiàn)Ta對你有同樣的感情后,你開始討厭這種感情,甚至不喜歡他”,還有更直截了當?shù)恼f法“對某人產(chǎn)生愛戀,卻不希望獲得情感回應。我喜歡你,但我不喜歡你喜歡我”。
于是,人們紛紛自審?!霸趺崔k,我是lithromantic,注定孤獨一生啊!”“啊,原來我是Lithromantic,看吧,不是我犯賤,這是一種性取向?!?/p>
Lithromantic,貌似很專業(yè)?其實并沒有在科學界濺起什么水波。有人說“喜歡一個人,費盡心思追求,得到之后卻撒手逃避,這不就是犯賤嗎?”于是,犯賤心理學來了。也有人覺得“酷啊,我就是Lithromantic,就是這么神秘高冷!”
但是,我真的不屬于性取向那一派啊!這只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狀態(tài)是可以逆轉(zhuǎn)的,而性取向則是無法改變的。撇開“犯賤”“自我標榜”“跟風起哄”,這個世界上,的的確確存在著這么一群人,他們是Lithromantic,并且深受困擾,心情很down,甚至認為自己有病。
Lithromantic:我不是一種“性取向”!
Lithromantic只是一個網(wǎng)絡流行詞,至今沒有任何文獻或心理組織承認。中文名“版畫式浪漫”中,包含了對“浪漫感受”的向往和對“一段親密關系”的排斥。其實這只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類似失戀過后的悲傷和熱戀時期的激情澎湃。
一個人之所以無法跟他人建立親密的關系,心理學給出的解釋是內(nèi)心“怕”被拒絕。這類人在童年曾有多次被拒絕的經(jīng)歷,這種經(jīng)歷使他形成了一種對他人的預期,即“TA應該會拒絕我”。對這種人來說,掀起激情的首要條件是“自我價值證明”。當對方不喜歡自己時,他們會表現(xiàn)出相當大的熱情去爭取,給人一種“奮不顧身”的感覺。然而,當對方放棄其他人轉(zhuǎn)而示好時,他們就不知如何是好,突然不喜歡了甚至厭煩。在自我價值的論證過程中意外獲得成功,卻抵抗不了骨子里的自我貶低——“我這里不好,那里不好,他怎么會喜歡我?是不是他并沒有那么好?或者他發(fā)現(xiàn)我不好后就會拋棄我?我還是逃了吧?!?/p>
那些真正無法跟他人建立親密關系或者進入親密關系階段卻無法維持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從依戀理論來講,我們說這種人具有不安全型依戀人格。
在人的依戀模式中,“焦慮感”和“回避感”是兩個關鍵的因素。焦慮感高的人,擔心自己的伴侶“是不是還在那里、是不是及時地回應自己、是不是給予自己足夠的注意力”等問題。而回避感高的人,則不太愿意和別人過分親近。所以我們看到,這兩個變量把依戀類型分成了四個區(qū)間。
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感和回避感,因此依戀類型的程度和表現(xiàn)也各不相同。與他人過于親近時我們偶爾會產(chǎn)生回避心理,但如果回避特征十分明顯,就會產(chǎn)生很大困擾。從表現(xiàn)癥候來看,Lithromantic群體更偏向擁有疏離型和恐懼型依戀類型的人格。
疏離型依戀人群防御性地拒絕依戀關系,自以為不值得被愛、被支持;而恐懼型依戀人群渴望社交又恐懼依戀結(jié)果,在逃避中,將親密依戀需求的自我感受最小化?!白⒐律钡淖猿耙矡o法掩蓋這一群體對親密關系回避之下的落寞、恐慌甚至絕望,他們常常禁不住嗟嘆“我還有救嗎”。
診斷為Lithromantic,難道注定孤獨一生嗎?
在漫漫人生長河中,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一段特殊時期——青春期,品嘗一種特殊的感情——好感。進入青春期,我們開始關注“我是誰、我的吸引力夠嗎、我在同齡人眼中是怎樣的”,并開始對異性產(chǎn)生一些情愫,愛情成為主要話題,浪漫關系新鮮而又神秘,青澀而又純粹,夾雜著眼神閃爍和面部緋紅。
什么是愛情?耶魯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Robert Sternberg提出:親密、激情與承諾,缺一不可。但親密,是有限度的距離。喜歡一個人,是自愿融入Ta的生活,慢慢了解,然后平和接受。
Lithromantic并不屬于任何性取向,而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因此是可以改變的。但是疏離型或回避型依戀人格卻不是簡單強迫自己主動打招呼就能改變的,需要追尋早期經(jīng)歷、家庭壞境、個人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分析找出根源,通過一些自我調(diào)節(jié)的方法來緩解這些癥狀。
親愛的Lithromantic們以及懷疑自己有Lithromantic的朋友們:戀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棄自我了解和逃避成長學習。
依戀理論
依戀理論最初用于解釋孩子和父母的關系。最早提出依戀理論的是英國精神分析師John Bowlby。為獲得成人照顧,嬰兒自然進化出吸引注意的技能,如哭泣、微笑、糾纏等,“害怕與父母分離、被父母拋棄——形成安全依戀”,是人類根深蒂固的天性。如果父母在嬰兒身邊,給予回應和注意,嬰兒就會感到安全、愛和自信,并逐漸發(fā)展成“安全型依戀”;反之,嬰兒用各種行為試圖找回父母,嚴重的會陷入抑郁和絕望,導致回避型或疏離型的不安全依戀人格。
鏈接
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中對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義為:
1 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受到傷害;
2 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3 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務之中;
4 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盡量逃避;
5 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怕回答不出問題;
6 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tài);
7 在做一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guī)之中的事時,總是夸大潛在的困難和危險。
鏈接
自我調(diào)節(jié)的方法:
1 理解自身焦慮、回避感,提升自尊——即相信自己值得被愛、被尊重、被珍惜;
2 學著堅定,對于自身的情感需求,不妥協(xié),主動要求對方滿足;
3 勇于冒險,直接、坦誠,不玩“心計”,不嘗試“操縱”對方;
4 練習接納自己和他人,不過分挑剔自己與別人的錯誤和不足;
5 發(fā)生矛盾時,努力控制情緒,從“我們”的角度出發(fā)積極對待和解決問題;
6 值得一提,“安全型依戀”伴侶更擅長給予支持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