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黎平
說到諸葛亮北伐不成,不得不提到另一個人物,那就是魏延。在小說里,諸葛亮一直看魏延不順眼,還是在長沙的時候,就要砍魏將軍的頭,說他反骨。其實這個情節(jié)是瞎掰的。魏延是當時蜀國軍事上的頂梁柱,劉備很器重他,戰(zhàn)略要地漢中需要一位名將當太守,大家以為是張飛,結果劉備卻選定的是魏延。劉備問他憑什么守住蜀國的門戶——漢中。魏延回答得很鏗鏘:“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p>
劉備任用魏延為蜀漢最前線的軍事指揮官,說明魏延對于蜀魏交界處的軍事地理形勢是很熟悉的,或許當時他在漢中前線的指揮所里,遠眺東邊的魏國,心底已經(jīng)在一次又一次地盤算進攻的線路。
等到諸葛亮北伐了,魏延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軍事推進路線:“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闭埱蠓纸o一萬部隊,學當年韓信的暗度陳倉,另走捷徑,與諸葛亮在潼關會師。
對于魏延的戰(zhàn)略,魏國方面也有記錄,說魏延打算帶一支精干部隊,相當于一個野戰(zhàn)師,五千人作戰(zhàn),五千人運糧草,沿著險峻的秦嶺,走人跡罕至的子午谷,十天之內(nèi)可到達長安。長安太守夏侯楙是個膽小鬼;肯定會逃跑,魏延的部隊占據(jù)長安后,因為城中有儲糧,吃飯不成問題,等到魏國方面集合援軍反撲,則已過了二十天,而此時諸葛亮的部隊沿著斜谷而來,也已到達,蜀軍占領長安既成事實,魏國方面也無可奈何,“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謀”。
但謹慎的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戰(zhàn)略,“亮制而不許”,從此二人鬧別扭,一直鬧到死。魏延一直很不滿,認為諸葛亮膽小,“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為什么善于用兵的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打法呢?我們試著揣測一下諸葛亮的難處和心理:第一,玩不起。魏延的小分隊只有一萬人,但已經(jīng)占據(jù)北伐軍團的四分之一,一旦兵人險境,被敵人攔截,前后無救兵,全部被殲滅,則蜀漢實力大損;第二,缺乏相應的兵團接應。想要占領某個大地區(qū),除了派尖刀部隊插入敵后方,還得有大規(guī)模的兵團迂回包抄,而蜀國的兵力根本不夠迂回大包抄。
說來說去,還是兵力不夠用。公元263年,魏國鐘會請求攻打蜀國,在分析形勢時就說過,蜀國兵力缺乏,八萬常規(guī)部隊,除了一半守各大要塞,剩下來能主動出擊敵軍的不過四萬。
諸葛亮與魏延的糾結就在這里:前者因為本錢不夠,不得不精打細算,不能冒險;后者也因為本錢不夠,覺得必須冒險一搏,以改變力量懸殊的不利局面。說白了,魏延想玩杠桿游戲,諸葛亮則想平穩(wěn)抄底。
到底魏延的計謀可行與否,歷史沒有給出答案。不過魏延的戰(zhàn)略預期當中有一點是不太靠譜的,那就是他算定夏侯楙“怯而無謀”,蜀軍一來,他就會跑。問題是夏侯楙如果憑借堅固的長安城和足夠的糧草,守上十天,等待援軍到來,那局面又會如何呢?
(摘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