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田建國 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會在“比”中幸福
文 田建國 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與他人比較,已成為一種習慣思維方式。比的結(jié)果,不可能事事如意、事事順暢,不滿意、不滿足、不平衡的心態(tài)常有,人活得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大半源于攀比。
我們常說,身病、腦病、心病,人最怕心?。簧砝?、腦累、心累,人最怕心累。體力勞動的身累一般是不傷人的,恢復起來比較容易。智力勞動的腦累,對人傷害比較大,恢復起來不容易。最怕的是心累,與別人比,賭氣、慪氣、憋氣;同別人攀,寒心、灰心、傷心。心累對人的傷害最大最深。人們有時說真累,其實就是心累。
改革開放前,人們生活水平等許多方面遠比今天落后,可民眾似乎沒有什么怨言,也沒太多的“相對剝奪感”,因為當時人們普遍狀況都差不多?,F(xiàn)在人們的生活水平大為提高,公共投入大幅增加,但與其他人比較起來,仍有人有“被剝奪感”。
現(xiàn)在有的人總認為自己“付出太多,得到太少”,常和有錢人比享受,和高收入者比報酬,和企業(yè)家比財富,越比心理越不平衡。內(nèi)心一失衡,就容易失態(tài)。這樣的人,即使一時得到滿足,也會欲望膨脹、貪心不足;如果得不到滿足,往往心生邪念,通過非正常手段謀權謀利。
一部分“晚節(jié)不?!钡墓賳T往往具有這么一種心理:他們覺得自己辛辛苦苦一輩子,到頭來仍然兩手空空,不劃算,因此在退休前,抓住機會能撈一點算一點。有的官員還透露過這樣一種心態(tài):在位和不在位是很不一樣的,現(xiàn)在手里有點錢,將來什么事情也不用求人。
當今社會,機會很多,誘惑很多,漏洞很多。一個領導干部,要想以權謀私,是很容易的事;要想潔身自好,就需要時時警惕,嚴防死守,倒是件不容易的事。盡管當干部掙不到大錢,但日子一般也不比人差,還有地位、權力、聲譽等別人所沒有的東西。
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在比較中度過的。我們總是講“不要和別人攀比”。其實,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比了一輩子,其實真正讓我們動心琢磨的就是身邊的那幾個人。我們敬佩遠遠高于自己的人,不會和比爾·蓋茨比富有,不會和喬丹比投籃,不會和帕瓦羅蒂比唱歌,不會和頂級名模比身材……我們卻常常羨慕或嫉妒稍稍高于自己的人,尤其是親友、同學、鄰居,無論哪方面超過自己,都可能使我們心緒難寧。這樣許多人的幸福快樂就由他們周圍的人來決定了。看來盡管“人比人氣死人”,但與人相比是避免不了的,你不和別人比,別人也會和你比。
我們需要弄明白的是自己這輩子到底要什么,為什么要比,比什么和怎么去比?橫向與別人比,比出差距、比出問題、比出追趕的信心和勇氣、比出實干的決心和毅力,就會比出催人向上的動力。更重要的是,縱向與自己比,比出知足、比出快樂、比出幸福、比出不足、比出目標、比出超越自己的自我激勵。將“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改成“人比人得活著,貨比貨得留著”才是明智的態(tài)度。
那我們應該比什么?一句話:比誰更健康、更快樂,比誰的生活更有意義,比誰的生命更精彩。
責任編輯:杜寶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