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海
?
當圍棋來到技術橫行的時代
陳忠海
圍棋“人機大戰(zhàn)”已塵埃落定,是非成敗已成過去,但它卻激起人們對圍棋這門古老技藝的重新關注,與上世紀風靡一時的“圍棋熱”不同,這次人們熱議的還有人工智能。
圍棋是中國人的發(fā)明,很早就誕生了,先秦史官編著的《世本》一書記載說“堯造圍棋”,晉人張華《博物志》補充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明代著作《潛確居類書》說“夏人烏曹作圍棋”。不管是上面的哪一種說法,都說明圍棋誕生在夏商時期甚至是原始社會的末期。
這種說法也受到過質(zhì)疑,比如唐代詩人皮日休就認為圍棋不可能出現(xiàn)得那么早,但現(xiàn)代考古又給出了新證據(jù),比如1973年在甘肅鴛鴦池遺址發(fā)掘出土的彩陶上就繪有類似圍棋盤上縱橫10至13條線的圖案,其年代約在仰韶文化時期。上面的觀點也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大英百科全書》說“圍棋起源于公元前2356年的中國”,《美國百科全書》說“圍棋于公元前2300年由中國發(fā)明”。
可以確定的是,到春秋戰(zhàn)國時,下圍棋已相當普遍,“舉棋不定”這個成語就出自《左傳》,孔子、孟子以及道家的尹文子、名家的關尹子等都論及過圍棋,孟子還把圍棋列入“六藝”中的“數(shù)”這一類。
漢代以后圍棋進一步普及,出現(xiàn)了許多圍棋高手和愛好者,漢高祖劉邦、魏武帝曹操、孫吳的創(chuàng)始人孫策以及名將陸遜等人對圍棋都很喜愛,下得也很好,尤其是曹操,作為“業(yè)余選手”可以跟當時最頂尖的“專業(yè)高手”對弈,水平不差上下。
圍棋是一種策略性游戲,人們喜歡它是因為其中包含著智慧與競爭,它使用方格棋盤和黑白兩種子,棋具十分簡單,卻隱藏著無數(shù)變化,要下好它不僅需要高超的計算能力,還要有大局觀和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東漢名士馬融曾作《圍棋賦》,其中寫道“略觀圍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為戰(zhàn)斗場”,把圍棋視作一種戰(zhàn)爭。
圍棋也在不斷地發(fā)展著,棋盤上最早縱橫各有11道線,后來發(fā)展到13道、15道、17道,目前通用的棋盤是19道。每增加一道線,其變化就增加了若干幾何倍級,因而這種增加也是人類不斷向自身智力挑戰(zhàn)的過程。
有人計算過,按照縱橫各19道線計算,圍棋的變化多達10的172次方,超過宇宙間已知原子的總數(shù),而國際象棋的變化只有10的47次方,中國象棋的變化是10的40次方,麻將僅有1736978種,所以圍棋也被稱為“人類智慧的最后堡壘”。
有個相聲,甲夸乙畫得好:“你呀,琴彈得不怎么樣,棋也下得不行,書法也不怎么會寫,可是你畫得好!”乙不解:“既然前面幾樣都不行,干嘛還要說呀?”甲說:“因為人家那是一套詞,總不能說你‘啥啥啥畫,樣樣精通’吧?”
“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這是對人的一種贊美。古人把琴、棋、書、畫合稱“雅人四好”,與詩、酒、花、茶又合稱“人生八雅”,都強調(diào)一個“雅”字。琴是音樂,書是書法,畫是繪畫,都屬藝術范疇,古人把圍棋與它們相提并論,顯然把這種游戲也視為一種藝術,至少視為一種有高度藝術性的活動。
在古人看來,下圍棋不僅能增長智慧、鍛煉心力,還能陶冶情操、愉悅身心。黑白之間的激烈廝殺,表現(xiàn)在棋盤上卻又無比安靜而有規(guī)則,比的不僅是棋力的高低,還考驗著棋手的修養(yǎng)氣度。古人尤其喜歡在松下對弈,或在雪夜圍爐手談,認為那是一種高妙而玄幽的境界,是一種特別的享受。
意象可見不可聞、天道可悟不可見,黑白之間竟然暗藏著這么多的天道與天機,與棋理一樣,它們或輕靈或遲重,或宏闊或端凝,或動于九天之上,或藏于九地之下,變化無窮、妙趣無窮,契合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因而產(chǎn)生出巨大的吸引力。
白居易《池上二絕》寫“山僧對棋坐,局上竹陰清。映竹無人見,時聞下子聲”,透著清涼如畫的意境;杜甫《江村》寫“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多病所需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透出濃郁的生活氣息;杜牧《送國手王逢》寫“玉子紋楸一路饒,最宜檐雨竹瀟瀟。羸形暗去春泉長,拔勢橫來野火燒”,寫出了高手對弈時的細膩場景。
與唐人相比,宋朝詩人更注重在日常生活中闡發(fā)事理,歐陽修《夢中作》寫“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奈客思家”,由圍棋引出對人世的思考;王安石《棋》寫“莫將戲事擾真情,且可隨緣道我贏。戰(zhàn)罷兩奩分白黑,一枰何處有虧成”,已經(jīng)是一首哲理詩了。
玄境與哲理并不矛盾,都是文士們借物而詠而嘆?!包S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每讀這樣的詩句,棋盤上的輸贏其實已經(jīng)次要,沉浸在對弈的氛圍中,散淡清幽、深雄雅健,或許這才是黑白之中的堂奧。
聽過一位知名電影理論家的講座,講到電影專業(yè)的學生初入學,問該學生電影是藝術還是技術,學生毫不猶豫地回說“是藝術”,四年學業(yè)結(jié)束,學生一臉困惑地來問老師:電影到底是藝術還是技術呢?
電影當然是藝術,翻開《藝術美學》的教科書,電影與文學、戲劇、舞蹈、音樂、美術等都是世界公認的藝術門類,這是入學前應該具備的常識。從不同的角度看,藝術與技術都有著嚴格的分野:一個是創(chuàng)造,一個是制造;一個是感性,一個是理性;一個是獨一無二,一個是批量生產(chǎn)……
但現(xiàn)實中又有許多現(xiàn)象不能不讓人困惑,比如有些傾注了極大心血、藝術性得到公認的電影卻備受冷落,而一些諸如“綜藝大電影”這樣流水線上三五天就能快速生產(chǎn)出來的東西卻大受歡迎。還有一些所謂的“大片”,除了炫耀技術外似乎一無所有,但卻大行其道,是“黃鐘毀棄、瓦釜雷鳴”,還是理論本身出了問題?
人類來到了一個“技術橫行”的時代,不只是電影,人類創(chuàng)造的許多藝術和技藝都越來越多地感受著技術的擠壓:有人發(fā)明了能寫新聞稿件的軟件,輸入相關信息即可批量生產(chǎn),據(jù)說“快速而準確”;有人設計出可以寫所謂“宋詞”的系統(tǒng),寫出來的“宋詞”格律工整,據(jù)說“比宋詞還像宋詞”;還有無人機、高智能機器人、大腦模擬、增強現(xiàn)實技術等,人類開啟了一個人工智能的時代。
這次圍棋“人機大戰(zhàn)”就是這樣一個標志性事件,無論是否承認,關于人與技術關系的問題已被激烈地爭論起來,有人認為當圍棋這座最后的堡壘被攻破后,人類或?qū)⒚媾R著被機器取代的命運,甚至有技術失控的風險;也有人認為這只是一道偽命題,類似的擔憂根本不存在,再聰明的機器也是人制造出來的,它們永遠不可能超越人類。
究竟人與機器誰更厲害?這個問題有些復雜,涉及太多的領域和專業(yè)知識,甚至涉及技術倫理,一時恐怕還無法做出讓絕大多數(shù)人信服的結(jié)論。僅就這次令人矚目的“人機大戰(zhàn)”而言,如果結(jié)合圍棋發(fā)展的歷史看,問題似乎倒沒那么嚴重。
“勝敗乃兵家常事”是中國圍棋的內(nèi)在精神之一,這不是失敗者的自我安慰,而是棋理與人生哲理的共同經(jīng)驗總結(jié)。棋盤上11道線發(fā)展成目前的19道線,每一次增加都是人類向難度自我挑戰(zhàn)的升級,這是一個超越、增加難度,再超越、再增加難度的過程,是一個與技術賽跑的過程,只是過去人類習慣與無形的自己賽跑,而今后的對手里還要增加一個有形的智能機器人罷了。
僅就圍棋來說,機器不會永久打敗人類從而讓這門古老的技藝徹底消失,人類可以被機器暫時超越,但這種超越也會激發(fā)起人類大腦深處那些未開發(fā)的智力潛能,從而再次超越,或者通過設計出更加復雜的對弈規(guī)則,提高難度,讓機器在后面追趕。從這個意義上說,機器不會取代人類,而只會促使人類變得更強。
陳忠海,本刊專欄作家,長期從事金融工作,先后供職于銀行、金融資產(chǎn)管理公司、保險公司,專注經(jīng)濟史和三國歷史文化研究,出版有《曹操秘史》《曹操》《三國往事》《浪花淘盡英雄》《生子當如孫仲謀》《曠世雄才劉玄德》《機關》及隨筆集、詩集等,有多部作品在香港、臺灣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