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貽杰,王立冬
(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我國優(yōu)秀標槍運動員周期訓練特點研究
尹貽杰,王立冬
(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近年來我國男女標槍水平提升較快,先后多次在國內、國際大賽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眾所周知,運動成績的提高離不開科學的訓練,而合理的周期安排是科學訓練的重要前提。本文旨在探究優(yōu)秀標槍運動員多年訓練、年度訓練及階段訓練周期安排,了解不同階段的訓練方法、手段、內容,總結其訓練安排特點,從而為我國優(yōu)秀標槍運動員的訓練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優(yōu)秀;標槍運動員;周期訓練
1.1 研究對象
以2013—2016我國年度最好成績前10名標槍運動員參賽狀況及部分優(yōu)秀運動員的訓練計劃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國家圖書館、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等途徑查閱有關運動訓練計劃、訓練周期、標槍研究現狀等方面的文獻 。
1.2.2 訪談法 為了保證論文方向的正確性,對我國優(yōu)秀標槍運動員的教練進行采訪,了解周期劃分、訓練計劃制訂的原則、訓練內容安排等方面的相關內容。訪問冬訓期間跟隊的科研人員,就關于訓練計劃制訂的科學性、訓練計劃實施的效果進行訪談 。
1.2.3 數理統計法 將我國優(yōu)秀標槍運動員訓練內容中的數據進行分類統計,并將處理結果制作成表格。
2.1 周期訓練理論在標槍項目中的應用
周期訓練理論自問世起至今在標槍領域應用較為廣泛。國外方面,為了處理好訓練與適應的關系,前民主德國的女子標槍訓練采用每訓練2周調節(jié)1周的節(jié)奏進行。而芬蘭采用的是單周期小節(jié)段的安排方法,將全年劃分為若干個小節(jié)段,每個小節(jié)段約為4周時間,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主要任務、側重點與訓練主題,該分期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板塊理論”。我國的標槍訓練通常采用雙周期模式,20世紀90年代陳建榮對徐德妹、劉國華等5名優(yōu)秀標槍運動員的周期訓練特點研究發(fā)現,一個半年訓練周期中,主要負荷動態(tài)變化的特征是:大力量負荷在臨近比賽期時開始減少,而專項投槍負荷不斷增加,并在賽季達到最高點。可見,“賽前減量”在當時已引起教練員的重視,并得到相對成熟的應用。
隨著“板塊訓練理論”的提出,有些學者、教練員及運動員開始對周期訓練理論的合理性提出質疑,認為周期訓練理論在準備期花費時間較長,且要求各項能力平行發(fā)展,這將不適用于目前日益增多的比賽。但是當前并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周期訓練理論次于板塊訓練理論,甚至說周期理論已經過時,從現有數據來看,周期理論仍然是我國優(yōu)秀標槍運動員訓練安排的主要參考理論。
2.2 我國優(yōu)秀標槍運動員的參賽特點
2.2.1 我國優(yōu)秀標槍運動員全年參賽次數分析 競技運動的存在和發(fā)展離不開比賽,比賽不僅是運動訓練的最直接目標,也是提高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比賽,運動員可以檢驗和改進技術動作,同時能夠適應參賽環(huán)境,積累參賽經驗,形成良好的競技狀態(tài)。但由統計可知,國內男子、女子的參賽次數分別是6.3次、5.1次,國際男子、女子的參賽次數分別是16.7次、9.4次。在全年比賽次數方面,我國標槍運動員明顯少于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后者是前者的2~3倍。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運動員的比賽經驗的積累,限制其在比賽時的正?;虺桨l(fā)揮。
2.2.2 我國優(yōu)秀標槍運動員參賽時間分布情況 對比2015年我國和世界優(yōu)秀標槍運動員全年參賽時間分布狀況可知,世界優(yōu)秀標槍運動員的參賽特點屬于“賽練結合型”,即比賽則幾乎貫穿全年,從2月份到10月份運動員每個月都會安排比賽,其中以6、7、8月份最為集中。而我國男女標槍運動員都屬于“雙峰型”比賽安排,比賽多集中在每年的3、4、5、6月份以及下半年的9月份,除了部分運動員(呂會會、李玲蔚、張莉、趙慶剛)參加8月份北京世錦賽,其他運動員在7、8月份都沒有比賽。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我國的賽事設置方面存在一定的疏漏,因為田徑最高級別的兩大賽事——世界田徑錦標賽和奧運會,通常設在每年的7、8月份,而這段時間卻是我國運動員的夏訓階段。因此,在每年的7、8月有計劃地安排我國優(yōu)秀標槍運動員參加國際賽事或增設國內重大賽事,無論是對于訓練還是比賽都有一定的重要意義。
2.3 我國優(yōu)秀標槍運動員周期訓練特點
2.3.1 周期訓練板塊化 在標槍訓練中,一般以4年為一大循環(huán),其中每年為一個年度訓練周期,然后將一年分為不同的大周期,其目的是使運動員著眼于最高層次的運動會——奧運會,進行多年系統的訓練。目前我國優(yōu)秀標槍運動員的訓練安排依然遵循周期訓練理論,將全年訓練分為2個大周期,2個周期之間由1個短暫的過渡期進行銜接。然而對高水平運動員來說,經過多年的系統訓練其競技水平已接近或到達“平臺期”,此時如果仍然僅僅依靠均衡發(fā)展各項能力的方式提高成績顯然收效甚微;并且我國的標槍比賽多集中在每年的4、5和8、9月份,每個月一到數次的比賽使運動員不能按原有的周期安排進行訓練,因此“板塊理論”被引用到訓練中。我國優(yōu)秀標槍運動員的比賽期通常又劃分為多個小周期,其中每2~4個小周期組成1個訓練板塊。在每個大周期的比賽期階段,教練員會根據不同運動員的具體情況將標槍項目所需要的力量、速度、技術、柔韌協調等專項素質,以及所欠缺的專項技術作為核心成分融入到各個訓練板塊之中,然后分別予以提升。這樣既可以保證參加接踵而來的多次比賽并取得優(yōu)異成績,同時能夠避免同步增加各項訓練負荷帶來的運動損傷、過度訓練風險。
2.3.2 小周期中一、二元理論相結合
運動訓練中的“一元論”與“二元論”之爭,即體能與技戰(zhàn)術究竟是2個互為獨立的元素還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之間的矛盾。研究運動員的周訓練計劃可知(以趙慶剛為例),一個小周期中以綜合訓練課的安排居多,這保證了運動員身體素質與技術訓練有效結合。但并非所有的訓練課都遵循“一元化”理論,其中有接近1/3的訓練課只安排力量訓練一項內容??梢?,我國優(yōu)秀標槍運動員在小周期訓練采用以一元訓練理論為主導,適當穿插二元訓練理論的組合訓練理念。該訓練安排方式與標槍的項目特點有很大的關系,標槍屬于快速力量型項群,而肌肉快速收縮的前提是具有強大的力量支撐,因此系統的力量訓練必不可少??墒菣C體在大負荷訓練后神經、肌肉都處于相對疲勞的狀態(tài),且動作準確性降低,因此接下來不易安排技術練習。
2.3.3 賽前適當減量 賽前訓練周是整個周期訓練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該部分訓練的得當與否將直接決定著長期訓練過程中所獲得的競技狀態(tài)能否在比賽中有效發(fā)揮。調查顯示,我國優(yōu)秀標槍運動員通常在比賽前2周左右開始減量,減量模式多為“慢指數式”,減量階段的負荷量為非減量階段的35%~40%。另外,減量前后不同訓練課安排的比例也發(fā)生明顯變化。以女子標槍運動員張莉為例,賽前減量階段,專項力量訓練課明顯減少,由38%降為15%;而室外投槍練習則明顯增多,由13%提高到31%;此外,速度力量課和恢復性訓練課所占比例略有提高,而綜合性練習課基本保持不變。
2.3.4 比賽安排程序化 所謂參賽程序化就是根據賽事安排將比賽前1~2天至比賽結束期間,對運動員、教練員及相關工作人員的準備工作進行系統的安排。通常情況下,比賽當天從起床到比賽再到比賽結束后興奮劑檢查及采訪活動,其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相對應的時間規(guī)定及要點安排。眾所周知,標槍是所有田徑項目中技術難度最高的項目之一,外界因素的干擾很容易影響到技術的有效發(fā)揮。而采用程序化參賽不僅能夠使整個參賽過程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從而能夠積極應對各類突發(fā)事件,而且可以避免對運動員的身心造成不必要的刺激,保證運動員比賽時達到并維持最佳的競技狀態(tài)。當然,參賽程序化也是相對而言,每個優(yōu)秀運動員都有自己的個性化心理和生理特征,因此我們在遵守參賽程序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對不同運動員的區(qū)別對待。
2.3.5 恢復過程注重拉伸 恢復貫穿于整個周期訓練過程之中,無論是年度訓練中的恢復期,還是小周期中的恢復周,乃至每次訓練課后的恢復階段,運動后的恢復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隨著體育科研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體育工作者意識到訓練后的“恢復”與機體所產生“適應”的關系,從而開始進一步探索使機體的疲勞和適應趨于動態(tài)平衡的恢復方式。
概括來說,目前常用的恢復手段有營養(yǎng)、睡眠、呼吸、水療、按摩、拉伸6種,其中拉伸是標槍訓練后最常用用的恢復手段。而這同樣與標槍的項目特點有很大關系,標槍是一種技術相對復雜并伴隨有反關節(jié)用力的人體多軸性運動項目,特別是在最后用力階段要形成“滿弓”姿勢,因此該項目對運動員的柔韌性和靈活性具有較高要求。美國AP體能訓練團隊認為,柔韌性是關節(jié)周圍的活動范圍的提升,靈活性則是關節(jié)內部活動范圍的提升,而拉伸則是提高柔韌性和靈活性的有效手段。
3.1 周期訓練理論作為經典的分期訓練理論,對標槍運動訓練實踐產生了較大的理論指導影響。近年來由于受到板塊理論的沖擊因而質疑不斷,但其仍然是我國優(yōu)秀標槍運動員制訂年度訓練計劃時的主要參考理論。
3.2 我國優(yōu)秀標槍運動員的參賽次數明顯低于世界優(yōu)秀標槍運動員,且比賽大多集中在上半年,而7~8月份卻鮮有比賽,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不利于我國標槍事業(yè)的發(fā)展。
3.3 我國優(yōu)秀標槍運動員的周期訓練具有周期訓練板塊化、小周期中一二元理論相結合、賽前適當減量、比賽安排程序化、恢復過程注重拉伸等特點。
[ 1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
[ 2 ]李少丹.“周期”訓練理論與“板塊”訓練理論的沖突——訓練理論變遷的哲學思考[ 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5):679-681.
[ 3 ]鄭曉鴻.高水平快速力量性項群運動員年度訓練周期特征[ J ].體育與科學,2003(2):62-66.
[ 4 ]王立冬. 優(yōu)秀女子標槍運動員張莉備戰(zhàn)亞運會賽前減量訓練安排研究[ 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6(1):75-80.
G824.3
A
1674-151X(2016)10-014-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0.008
投稿日期:2016-09-18
北京體育大學校級課題(課題編號:2016BS007)。
尹貽杰(1991—),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