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文情懷,是報道的原動力,也決定了策劃的基本走向與價值。歸根結底,新聞是對人的考量,其高度與深度是一個人或幾個人融合眾多人生進行思考的高度與深度。尤其是對于主題新聞策劃來說,更需如此,否則便容易流于形式、面目僵化。做主題策劃要記住一個基本點是:情至文成文有根。
【關鍵詞】核心驅動力 情至文成 心靈涅槃
《沈陽日報》有關抗美援朝烈士親人的系列報道,是一個長達8年的超大型策劃(2008年-2016年)。前期作品《尋找抗美援朝烈士親人》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算是對這個超大型策劃堅持的鼓勵,也推動了后期作品《心靈的祭臺·致敬抗美援朝烈士親人》陸續(xù)刊發(fā),如涓流不斷。系列報道到底到什么時候結束?說實話,連報道組的成員心里都沒個譜兒。也許只有到了不被烈士親人需要的時候,它可能才走到終點。為什么非要這樣做?簡單說,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地方黨報的責任與使命,二是報道組驅之不去的人文情懷。正因如此,這個主題策劃有了不用揚鞭自奮蹄的核心驅動力,往哪走、該咋走,都是順其自然的事兒,聽從內(nèi)心的呼喚即可。
核心的事:幫烈士找親人
先說2008年-2010年,我們?yōu)?3位烈士找親人。
第一階段:大撒網(wǎng)
2008年3月中旬,筆者到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聯(lián)系一個活動:組織烈士親人在清明期間搞個大祭祀。烈士陵園負責人卻說,陵園安葬的123名烈士有近2/3沒有親人來掃墓,原因是他們的親人多數(shù)不知道烈士埋在沈陽。那還搞什么祭祀?干脆幫這些烈士找親人,這才是當務之急。當一份整理后的53位烈士“失聯(lián)名單”擺在面前,《沈陽日報》從2008年3月19日開始啟動“尋找抗美援朝烈士親人”行動,主題是“搶救烈士資料,弘揚烈士精神,告慰烈士英靈、安慰烈屬情感”。
我們依靠網(wǎng)絡、電話尋找線索,在網(wǎng)上廣撒“英雄帖”,也有個別媒體要聯(lián)動(比如《大河報》)。這個過程很煎熬,就像大海撈針。一次次出現(xiàn)線索、希望,又一次次地斷線、失望,我們不斷地在希望與失望之間輾轉輪回。結果,一年我們只找到10位烈士的親人。后來,我們總結了三個原因:第一個是地域跨度太大,烈士家鄉(xiāng)分散在全國各地10多個省份;第二個是行政區(qū)劃的變化大,從烈士犧牲到現(xiàn)在已近60年,各地行政區(qū)劃都或大或小地發(fā)生變化,地名面目全非,有的干脆連省份都換了;第三個是信息閉塞,多數(shù)烈士的親人依然住在偏遠的農(nóng)村或山區(qū),很難聽到“尋親聲音”。
第二階段:點位突破
尋找突破點。梳理123位烈士的籍貫,我們發(fā)現(xiàn)有近60人是山東籍的,最多。而在“失聯(lián)名單”里,有17位烈士為山東籍,也是最多的。所以,2009年的突破點便放在這17位山東英烈上。我們主動與山東本地媒體合作,《山東商報》、文登電視臺等媒體加入尋親團隊,再加上“傳統(tǒng)”的大撒網(wǎng),效果立竿見影:17位山東烈士的親人全部找到。
第三階段:實地尋訪
此時,尋親已經(jīng)變成必須完成的事情。一個也不能少。
這是一個更難的攻堅過程。2010年3月、4月和9月,《沈陽日報》派尋親小組走出去,先后到山西、河北、江蘇、湖南、湖北、陜西等地實地尋訪,行程11970公里,。事實證明這一步走對了,找到劉光義烈士親人便是個例證。烈士的家鄉(xiāng)記載的是“山西應縣南應村”,可是應縣根本沒有叫南應的村子。與當?shù)厝爽F(xiàn)場進行無數(shù)種分析與推測后,我們最終在安營找到烈士的大孫子劉永清一家。應縣人用方言說“安營”,聽來就像“南應”。當初登記烈士籍貫的人也將“安營”聽成“南應”了。像這樣的謎團,只有走到那里才能破解。
2010年10月,最后26位烈士的親人全部找到。一路走來,我們收獲最多的是感動,也流了不少淚水。見證、記錄這些,很難不流淚。感謝這三年,從里到外,對我們進行了最徹底的淘洗,也讓我們完成了一次最純凈的心靈涅槃。
新的開始:幫親人找烈士
我們?nèi)晖瓿闪艘患?,后來發(fā)現(xiàn)這事兒才剛剛開始。
2011年-2014年,我們的手機、郵箱不斷收到烈屬尋找烈士墓地的信息,而我們能做的卻有限。我們不斷思索:還能做什么?2014年,我們找到了“還能做”的事——為烈屬搭建一個“心靈的祭臺”,推出《心靈的祭臺·致敬抗美援朝烈士親人》系列報道。它是《尋找抗美援朝烈士親人》的接續(xù)、延伸與拓展。不同的是,此前是以在沈烈士墓地為軸心尋找烈士親人,而這次是以“60多年沒找到烈士遺骸的烈士親人”為核心關注點,講烈士家事,幫烈屬找烈士墓地。
尋覓烈士60多年的親人們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慰藉。《心靈的祭臺》首先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提供一個壓抑60年情感的傾訴平臺,至少讓烈士親人擁有了一份看得見、摸得著的紀念,然后傳遞他們尋找烈士墓地的信息。至2016年4月,我們陸續(xù)刊發(fā)50多篇文章,總計20余萬字。幾乎篇篇感人至深,與讀者、與烈士親人形成了情感的互動。烈士的親人在傾訴中完成了一份心理疏導,也對應了“心靈的祭臺”的本意。
從某種意義說,《心靈的祭臺》訴說的是“悲痛的力量”,也是在整理烈士的“家史”?!耙晃或斢律茟?zhàn)的軍人偶爾表現(xiàn)的這點兒女情長,已化作永久的追憶。對一個家庭來說,這樣的追憶甚至比他的輝煌戰(zhàn)績更值得銘記?!毕襁@樣的話語隨處可見,也是記者“深度介入”烈士家庭的表現(xiàn)。沒有一份理解,沒有一份情懷,這樣的內(nèi)容是寫不來的。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宋玉書在《用感情與責任寫出的系列報道》中評價報道者:“他們心中涌動著濃濃的真情——對烈士的崇敬之情、對烈士身后孤寂的體恤之情、對累世家屬思親卻不知親人安葬何方的關切之情?!薄度嗣袢請蟆酚煤荛L篇幅報道了《沈陽日報》尋親活動并配發(fā)短評,稱贊這種行為是“責任與良知的堅守”。
人文情懷,是報道的原動力,也決定了策劃的基本走向。歸根結底,新聞是對人的考量,其高度與深度是一個人或幾個人融合眾多人生進行思考的高度與深度。尤其是對于主題策劃來說,更需如此,否則便容易流于形式、面目僵化。
做主題策劃要記住一個基本點:情至文成文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