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云,蘇群志,唐榮德,陳 敏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中醫(yī)院檢驗科 529100)
·臨床研究·
尿白細胞檢查和尿路感染診斷與尿細菌培養(yǎng)的符合率
李潔云,蘇群志,唐榮德,陳敏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中醫(yī)院檢驗科529100)
目的了解該院尿白細胞(WBC)檢查和尿路感染診斷與尿細菌培養(yǎng)的符合率。方法留置尿管收集患者尿液進行細菌培養(yǎng)鑒定,同時取患者晨尿進行尿沉渣WBC鏡檢,結合病歷調查尿WBC檢查和尿路感染診斷與尿細菌培養(yǎng)的符合率。結果革蘭陰性菌為66.1%,革蘭陽性菌為33.9%。尿WBC陽性與病原菌陽性的總符合率為89.9%,其中革蘭陰性菌感染者為97.0%,明顯高于革蘭陽性菌的76.0%(P<0.05)。尿路感染診斷與病原菌陽性的總符合率為96.0%,其中革蘭陰性菌感染者為98.3%,明顯高于革蘭陽性菌的91.6%(P<0.05)。結論尿WBC陽性和尿路感染診斷與尿液培養(yǎng)病原菌陽性的符合率均比較高,又以革蘭陰性菌感染者更為符合,革蘭陽性菌感染者符合率較低。
尿液;細菌培養(yǎng);白細胞;尿路感染
目前,診斷尿路感染主要依靠尿液細菌學,如中段尿細菌量大于或等于105cfu/mL,就被診斷為尿路感染[1]。尿路感染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病原菌常在患者機體免疫力下降時侵入泌尿系統(tǒng)引起原發(fā)或繼發(fā)感染,也有一些患者由于接受泌尿系統(tǒng)器械檢查等侵襲性操作而擦傷黏膜,破壞機體的自然防御機制,致使尿路感染[2]。筆者為了解本院尿白細胞(WBC)檢查和尿路感染診斷與尿細菌培養(yǎng)的符合率,故在這方面作了調查分析,旨在為臨床診治尿路感染提供實驗依據(jù)。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的住院患者共2 304例,其中男1 005例,女1 299例。這些患者基礎疾病既包括內科疾病,又包括外科疾病,如尿路感染、腎炎、糖尿病、高血壓、肺炎、肺癌、骨折、骨質疏松、關節(jié)炎、腰椎間盤突出等。醫(yī)生對尿路感染的臨床診斷主要依據(jù)《實用腎臟病學》[3]。
1.2檢測方法
1.2.1尿液培養(yǎng)標本采集采用無菌技術,用注射器經(jīng)導尿管抽取尿液,將收集到的尿液標本充分混勻,用定量接種環(huán)取尿液1 μL接種于5%的羊血瓊脂和麥康凱瓊脂,對導尿、已使用抗菌藥物治療患者,采用10 μL尿液接種量,35~37 ℃培養(yǎng)18~24 h,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動細菌鑒定儀進行細菌鑒定。尿液培養(yǎng)結果判斷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3 版)》的標準進行[4],即按照操作規(guī)程定量尿液培養(yǎng)判斷方法進行培養(yǎng)結果判讀:(1)革蘭陽性菌大于104cfu/mL,革蘭陰性菌大于105cfu/mL,定義為培養(yǎng)陽性,并進行藥敏試驗;(2)培養(yǎng)生長3種或 3種以上菌為污染;(3)無細菌生長或低于104cfu/mL時即為陰性。
1.2.2尿常規(guī)檢查患者入院后24 h內留取晨尿(清晨第一次尿)送檢,使用H500尿分析儀檢測患者的尿10項,同時使用顯微鏡進行同一標本的尿沉渣鏡檢以確診。尿沉渣中的WBC鏡檢按尿顯微鏡分析報告方式定性與視野平均值結果對應關系表確定陰性和陽性等級(±、1+、2+、3+、4+)[5]。在日常檢測中,每隔一天用廣東省臨床檢驗中心提供的質控品對這些指標進行質控。
2結果
2.1尿液培養(yǎng)病原菌陽性率2 304份標本共分離出454株細菌,總陽性率為19.7%。
2.2尿液培養(yǎng)菌種分布及與尿WBC陽性和尿路感染診斷的符合率比較分離出革蘭陰性菌的構成比為66.1%,遠高于革蘭陽性菌的33.9%;在尿液培養(yǎng)病原菌陽性病例中,尿WBC檢出陽性共408例,與病原菌陽性的總符合率為89.9%(408/454),其中革蘭陰性菌感染者為97.0%,明顯高于革蘭陽性菌的76.0%,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臨床上在尿液培養(yǎng)病原菌陽性病例中診斷為尿路感染共436例,其診斷與病原菌陽性的總符合率為96.0%(436/454),其中革蘭陰性菌感染者為98.3%,明顯高于革蘭陽性菌的91.6%,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葡萄球菌的符合率僅為72.5%,明顯低于腸球菌和假絲酵母菌(P<0.05)。見表1。
表1 尿液培養(yǎng)菌種分布及與尿WBC陽性和尿路感染診斷符合率比較
續(xù)表1 尿液培養(yǎng)菌種分布及與尿WBC陽性和尿路感染診斷符合率比較
注:與革蘭陽性菌比較,*P<0.05;與腸球菌和假絲酵母菌比較,#P<0.05。
2.3尿液培養(yǎng)病原菌陰性者尿WBC陽性檢出率尿液培養(yǎng)病原菌陰性共1 850例,而尿鏡檢WBC≥1+共299例,檢出率為16.2%,臨床上對這些病例未作出尿路感染診斷。
3討論
尿道感染并非是一種單一的疾病,而是一系列臨床的綜合征,可以有不同的發(fā)病機制,但其共同點是微生物存在于尿道中伴有急性炎性反應。尿路感染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為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困難等膀胱刺激征及發(fā)熱、恥骨上壓痛等,嚴重者可發(fā)生菌血癥和急、慢性腎功能不全[6]。醫(yī)院感染中,尿路感染僅次于呼吸道感染,占醫(yī)院感染的第二位[7]。本研究結果顯示,2 304份標本共分離出454株細菌,總陽性率為19.7%,這與蔡珂丹等[8]在尿路感染患者1 582份尿標本中檢出549株病原菌的結果相差較大,可能是標本取材和培養(yǎng)方法不同所致。本研究中革蘭陰性菌的構成比為66.1%,革蘭陽性菌為33.9%;其中革蘭陰性菌又以大腸埃希菌為主,構成比為40.4%,該結果與夏厚才等[9]報道的基本一致。尿WBC檢出陽性與病原菌陽性總符合率為89.9%,其中革蘭陰性菌感染者為97.0%,明顯高于革蘭陽性菌的76.0%(P<0.05),揭示尿液培養(yǎng)病原菌陽性者尿WBC不一定全是陽性,特別是革蘭陽性菌感染者有相當一部分人尿WBC呈陰性。尿路感染診斷與病原菌陽性的總符合率為96.0%,其中革蘭陰性菌感染者為98.3%,明顯高于革蘭陽性菌的91.6%,(P<0.05);提示即使某些患者尿液培養(yǎng)病原菌陽性,但不一定出現(xiàn)尿路感染癥狀,這又因為葡萄球菌的符合率僅為72.5%,其中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特別是表皮葡萄球菌通常不致病。結果提示臨床上診斷為尿路感染者有小部分人,特別是革蘭陽性菌感染者有小部分人尿鏡檢為WBC陰性,筆者認為可能是臨床醫(yī)生診斷有誤,因為尿沉渣鏡檢應是尿有形成分檢查的金標準,這一小部分人可能并無尿路感染。
在本研究結果中,1 850例尿液培養(yǎng)病原菌陰性,而尿鏡檢WBC≥1+共299例,陽性檢出率為16.2%,這可能與留置導尿造成尿道黏膜損傷等有關,這樣的白細胞尿可能沒有意義,該結果比較符合《臨床微生物尿道感染實驗室操作規(guī)范(草案)》中醫(yī)院獲得性尿路感染有癥狀的患者有導尿管存在時白細胞尿沒有意義的解釋。留置導尿是目前臨床治療排尿困難的主要手段,也是醫(yī)院院內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在醫(yī)院的尿路感染中,與導尿有關的可達30%~50%,隨著導尿時間的延長,菌尿陽性率也在逐日增加。符愛玉等[10]在探討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時認為年齡大于或等于60歲、女性、有基礎疾病、侵入性操作、抗菌藥物的應用、尿管的留置時間大于或等于10 d是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呂艷等[11]回顧性分析了205例住院患者醫(yī)院內尿路感染的臨床資料,經(jīng)Logistic 回歸分析后認為與尿路感染顯著關聯(lián)的因素有年齡、留置導尿管時間、侵入性操作和WBC計數(shù)。正因為留置導尿是引起醫(yī)院尿路感染的直接因素,預防尿路感染的最好方法,嚴格掌握導尿指征,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護理操作規(guī)程,盡量縮短留置導尿的時間,才能使留置導尿引起尿路感染的發(fā)生降至最低。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尿WBC陽性和尿路感染診斷與尿液培養(yǎng)病原菌陽性的符合率均比較高,又以與革蘭陰性菌感染者更為符合,與革蘭陽性菌感染者符合率較低。故臨床上應采取尿液細菌學和尿沉渣形態(tài)學聯(lián)合檢查,并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對尿路感染進行確診。
[1]王瓊秀.尿沉渣白細胞及細菌定量計數(shù)聯(lián)合檢測與尿細菌培養(yǎng)診斷尿路感染的對比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33):391-392.
[2]許曉紅,寧永忠.尿路感染病原學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14(9):1288-1289.
[3]董德長.實用腎臟病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9:611.
[4]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280.
[5]廣東省臨床檢驗中心.廣東省臨床實驗室質量評價計劃[C].2012,66.
[6]張勇.239株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構成比與耐藥性調查[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5):1046-1047.
[7]張傳領,韓立中,倪語星,等.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11):1447-1449.
[8]蔡珂丹,羅群,吳靈萍,等.綜合醫(yī)院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2014,15(3):298-300.
[9]夏厚才,羅小兵.醫(yī)院尿路感染的病原菌構成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4,26(8):938-940.
[10]符愛玉,李云婷,吳鈺涵,等.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相關因素分析及預防對策[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21):5315-5317.
[11]呂艷,全暉.醫(yī)院尿路感染相關因素調查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1):2299-2301.
2016-01-03修回日期:2016-02-26)
10.3969/j.issn.1673-4130.2016.12.051
A
1673-4130(2016)12-17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