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豐
河南南陽市第四人民醫(yī)院 南陽 473000
?
前饋控制對精神科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的影響
李建豐
河南南陽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南陽473000
【摘要】目的探討前饋控制對精神科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的影響。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0精神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式,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前饋控制護理方式,觀察2組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結果觀察組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2.67%,對照組為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前饋控制能夠有效降低護理過程中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促進患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前饋控制;精神科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護理不良事件主要指在護理過程中不希望發(fā)生的事件[1]。近年來,不良事件報告率較低,作為不良事件的主體—護士的護理不良事件的報告率是影響不良事件的重要因素。而神經科是醫(yī)院比較特殊的科室,這類患者可能喪失部分或者全部行為責任能力,在治療過程中易發(fā)生諸如自殘、他傷及外走等不良護理事件,導致醫(yī)患關系比較緊張。為解決類似問題,我院對精神科患者實施前饋控制,預防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緩解醫(yī)患關系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2-05—2014-10我院收治的150例精神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無嚴重的肝腎疾病、血液性疾病以及其他類型慢性疾病,均符合精神病相關診斷標準。按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2組,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75例。觀察組男45例,女30例;年齡30~75歲,平均(50.15±2.19)歲;病程2個月~10 a,平均(5.36±0.86)a。對照組男38例,女37例;年齡35~76歲,平均(50.36±1.32)歲;病程3個月~12 a,平均(5.45±2.14)a。2組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2組均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健康教育、康復護理以及日?;A護理等。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前饋控制護理模式輔助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建立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小組:護理人員首先要建立精神科不良事件發(fā)生原因分析小組,小組成員有精神科護士長、經驗護士等組成,對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原因進行分析、總結,主要從護理管理因素、護理人員因素、患者疾病因素以及病房環(huán)境和設施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找到影響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并針對存在的問題給予針對性的積極的干預。
1.2.2完善護理安全管理體系:醫(yī)院應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體系,成立護理主任——科護士長——護士長組成的3級護理安全管理網,能夠定期執(zhí)行教育指導和安全巡視檢查。在安全管理過程中制定預防患者外出、傷人、自殘、燙傷以及吞噬異物等安全隱患事件的發(fā)生,完善預防護理安全缺陷管理內容和預防工作流程。在醫(yī)院定期進行預見、預查和預防工作,找到醫(yī)院護理不良事件中較易出現的時間、環(huán)節(jié)、病種等錯誤的環(huán)節(jié),進行預防性的超前教育和控制。同時要不定期對醫(yī)院的各個護理部門進行安全質量檢測,并且將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現場反饋,同時要對各種存在的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與解決。另外還要嚴格不良事件上報制度,并要求各個護理單位組織護理人員進行積極的學習,提高不良事件預防能力,避免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1.2.3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精神科要對科室護理人員進行前饋控制理論、技能培訓,同時要注意護理安全知識、護理不良事件預防知識的培訓,要求護理人員能夠熟練掌握不良事件預防的工作流程,對于不良事件潛在風險要能夠有一定的預測能力,并作出相應的應急預案。定期或不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技能培訓,提高護理人員自身對患者危險行為干預的敏感性。特別應該注意對無經驗年輕護士的培訓,提高他們綜合護理素養(yǎng),嚴格質量考核體制;并建立病區(qū)不良事件記錄本,并積極引導護理人員參與質控,減少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1.2.3完善風險管理和重點患者的監(jiān)控工作:精神科患者比較特殊,無正常人的意識和行為,思想處于不正常狀態(tài)。所以護理人員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要將剪刀、火柴等危險物品放在患者找不到的地方,并告知患者家屬精神科藥物不良反應的一些藥物、治療以及可能出現的護理風險。多與患者家屬進行交流、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護理依從性,促進護理效果的提高,降低護理過程中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同時在風險管理過程中要特別做好防止患者自殺、沖動以及逃跑等行為,對于新入院、病重以及存在較大不良事件潛在危險的患者進行嚴密的風險評估和風險空控制工作,對于嚴重患者護理人員要做到心中有數,患者的一舉一動都要在可監(jiān)控范圍內,以便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實時護理與看護,洗澡、進餐等活動時都要有專業(yè)人員看護;另外,對于處于恢復期的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講座,加強安全知識教育宣教工作,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護理人員要按時巡防,一旦發(fā)現危險事件要立即處理。
1.2.4優(yōu)化護理人力資源:臨床護理一線人員一般是經過分批招聘進行選拔,醫(yī)院要重視護理人員的招聘與選拔,提高護患比例,以便能夠保證護理人員及時有效的對患者實施護理。同時要合理安排護理人員的排班時間。節(jié)假日、雙休日及夜班等特殊時間段應重點增加護理人員,以便保證有足夠的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護理,減少護理過程中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1.2.5改善病區(qū)環(huán)境和設施:對于精神病科的護理,除了以上護理措施和注意事項外還應注意病區(qū)設施和環(huán)境的改善,增加病區(qū)防護床,并在過道和衛(wèi)生間安裝扶手,以保證患者出入安全、無障礙,另外還要保障患者鞋褲穿著安全。配備一些適合精神科患者使用的設備,并定期進行維修與檢查;另外,增加二級病房,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做及時分流處理,緩解空間擁擠度,提高舒適度,盡量滿足患者及家屬對不同住院方式的需求。
1.3觀察指標在對患者進行護理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在護理過程中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并做好具體的事件記錄工作。
1.4統(tǒng)計學分析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2.67%,觀察組為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 [n(%)]
3討論
精神科是醫(yī)院比較特殊的一類護理,在護理過程中具有高風險特點,因精神病患者隨時可能會出現自殺、他傷以及逃跑等意外事件,一旦發(fā)生意外將會給醫(yī)院和家屬帶來較多麻煩,同時對社會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醫(yī)院要做好這類患者的安全護理工作,提高護理人員的安全防范意識,最大限度的降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前饋控制護理措施就是一種較好的事前控制護理措施,它能夠對護理中存在的安全風險起到預測和估計的作用,并對此采取預防性措施,從而降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2-3]。
3.1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前饋控制將護理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合理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應的護理工作制度,控制就是按照原有的計劃來衡量成果,糾正護理中不正確的活動,降低安全隱患。預防護理潛在危險,提高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和危險防范意識,降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前饋控制措施,加強護理人員對患者風險評估和安全管理工作的實施,加強病區(qū)管理和護理人員的預見性護理培訓,提高護理人員風險預測能力,從而更好的實施護理工作。
3.2提高護理人員風險防范意識護理前饋制的主要目的是減少護理過程中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必須提高自身護理風險意識和能力。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風險意識和綜合風險素養(yǎng),定期進行風險培訓和知識技能培訓,以便提高護理人員綜合技能。另外,要確保護理安全必須做好護理風險的防范工作,對護理中的危險因素采取預見性的管理措施,提高全體工作人員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能力,預防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同時加強對護理人員安全教育工作,提高護理人員風險管理意識和工作責任心,制定合理的風險防控措施,真正達到防范于未然的效果。
本次研究中,采用前饋型護理,結果發(fā)現觀察組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前饋護理應用于精神病患者護理中具有較好的護理效果,不僅能夠提高護患關系,將不良事件消滅在搖籃里,從而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前饋控制應用于精神科患者護理中,能夠提高護理人員安全防范意識,對患者進行有預見性的護理干預,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降低護理過程中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4參考文獻
[1]吳明霞,王林,陳愛民,等.前饋控制應用于精神科病房管理對護理不良事件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3,17(18):115-117.
[2]肖春蓮,方梅,吳繼江.前饋控制在ICU護理質量控制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院管理,2011,31(7):36.
[3]植秋嬋,潘金娥,關素芳.精神科外走行為相關因素分析與護理干預[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06,12(2):27.
(收稿2015-06-17)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2-0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