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敬廊坊廣播電視臺,河北廊坊 065000
微博新聞傳播的特征、局限和優(yōu)勢探析
付曉敬
廊坊廣播電視臺,河北廊坊065000
近幾年,微博在中國呈現了井噴式的發(fā)展,微博用戶的數量迅速增長,微博上的新聞傳播與傳統(tǒng)新聞報道相比發(fā)生了變化,文章從微博新聞的特征入手分析了微博新聞傳播的局限和優(yōu)勢。
微博;新聞;傳播
近三年來,微博在中國呈現了井噴式的發(fā)展,微博用戶的數量迅速增長,微博上新聞的傳播對于輿論格局的影響也不可低估。
微博的新聞信息相比于傳統(tǒng)新聞稿件來說,差異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微博新聞信息是碎片化的信息,不講求新聞六要素的齊全。
微博新聞信息類似于傳統(tǒng)新聞中的簡明新聞,但是它的字數要求必須是在140字以內,所以信息的發(fā)布者要對信息發(fā)布內容進行篩選過濾,其篩選過濾的標準是盡可能地在140字內表達出基本內容。對信息的完整性沒有要求。信息發(fā)布的把關者是個人而非媒體。
2)微博新聞信息的語言不同于傳統(tǒng)新聞報道的新聞語言。
傳統(tǒng)新聞報道要求記者從事新聞報道時,所使用的語言以準確、清晰、生動為主要特征。新聞報道應該符合語言規(guī)范,這不僅是指寫報道時要注意語法、修辭和邏輯,還包括不允許濫用方言。而且,新聞語言既要規(guī)范,又要有時代氣息。但是微博新聞信息的發(fā)布者是個人,其使用的語言是個性化的生活化的語言。這種語言更貼近生活實際,貼近時代環(huán)境,更易于大眾的傳播和交流。這也可以說明,在獲知新聞信息的時候,大眾對微博新聞語言并不挑剔,只要新聞語言基本能夠表達清楚內容, 大眾并不會過多關注新聞的語言使用情況。
3)微博新聞信息新聞價值的衡量與把關不同于傳統(tǒng)新聞報道。
傳統(tǒng)新聞報道對新聞信息的新聞價值要先做衡量和把關,然后才能發(fā)布新聞。微博新聞信息的發(fā)布是以個人的興趣點為標準,主觀上不追求理論意義上的新聞價值,以得到受眾的反饋和參與的數量與范圍作為其信息價值的評判標準。微博新聞信息只要不涉及敏感和違法的內容,一般都不會被審核與把關。微博時代的來臨,給新聞資訊傳播領域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傳播從大眾傳播進入到大眾自傳播的全民發(fā)聲的階段。
1)爆發(fā)性傳播。傳統(tǒng)的新聞傳播方式是一種點對點或者點對面的自上而下的單向傳播;微博新聞傳播是一種多對多,面對面的傳播模式。比較重大的新聞信息,通過網友的關注、轉發(fā)以及評論,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地進行病毒式爆發(fā)性的傳播。
2)隨時性傳播。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一般要經過記者的采訪,然后寫成稿件,經過三審,才能發(fā)布面世。而在微博中傳播新聞,是隨時隨地的。手機和3G技術的廣泛使用,使普通網民隨時都能發(fā)布身邊的信息,成為臨時的新聞報道者,或者被稱為公民記者。在傳播渠道上,網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隨時發(fā)布微博,例如:桌面客戶端、手機客戶端、iPad客戶端、在線更新、手機短信等。這種傳播渠道的多元化,更有利于微博用戶即時發(fā)布和更新信息。
3)多源頭傳播。在發(fā)生重大新聞事件的時候,目擊者、經歷者和旁觀者都可以通過微博平臺發(fā)布信息,信息的傳播呈現多個源頭的特點。而多個源頭的信息發(fā)布,可以使微博用戶從多個角度了解新聞信息,并且互相驗證。這也有利于形成集合傳播的強勢,推動信息的傳播力度。
4)互動性傳播。傳統(tǒng)的媒體傳播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單向傳播,互動性較弱,用戶是以受眾的身份存在的,即使可以用讀者來信或者熱線電話的方式反饋信息接收的情況,也因為時間上的滯后而喪失效果。而在微博新聞傳播中,微博用戶不僅僅是信息的接收者,他們可以進行即時的互動、交流、評論,或者補充提供相關信息,而成為信息的發(fā)布者。這種即時的互動交流可以大大提高熱點問題的關注度和影響力。
5)碎片化傳播與多源性信息整合。微博傳遞的新聞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首先是因為微博發(fā)布信息的字數被限制在140字以內,在這樣的形式框架之下,很難完整地描述新聞事件的始末。再就是作為公民記者的微博用戶,由于絕大多數都缺乏新聞報道的專業(yè)素養(yǎng),所以記錄新聞事件的時候也往往不夠嚴謹系統(tǒng),容易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而且由于即時發(fā)布信息,公民記者們也很難了解事件的全貌。但是當一事件成為微博新聞熱點之后,此事件的耳聞目見者在通過關注和轉發(fā)評論之時,也會附帶將自己對此事件的了解發(fā)布上來,從而由多個信息源頭呈現事件的各個側面,完成信息的多源性整合。
1)140字的字數限制,對新聞信息內容的容量有了形式上的限制,進而影響到內容的完善表達。在微博上傳遞新聞信息,信息往往是碎片化不完整的。這樣既影響到內容表達的系統(tǒng)性,又影響到邏輯上的嚴謹。但是140字的字數限制,使發(fā)布者盡量精簡信息的冗余部分,從而留下信息的核心部分。在浩如煙海的信息轟炸中,這有利于網民快速找到每條微博的核心信息。
2)信息的真實性、權威性無法考量和驗證。微博上首先曝出的重大新聞事件,很容易招致人群的聚集和信息的廣泛傳播,但是人們在瘋狂轉發(fā)和評論的同時,卻往往對微博新聞信息的真?zhèn)尾蛔饕?。其原因:一是微博上的網民用戶有平等的觀念,容易相信和自己同為草根的其他網民發(fā)布的信息;二是作為普通網民,驗證其他網民發(fā)布的信息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也不作要求;三是網民的媒介素養(yǎng)沒有達到一定的層次,對媒介信息是依賴的而不是懷疑的。正因如此,微博傳播的新聞信息可以說是海量存儲,泥沙俱下。而網民不擇精粗地圍觀和傳播,對微博中不實信息的傳播更是推波助瀾。但是又因為缺少把關,一部分對于傳統(tǒng)媒體而言謹慎發(fā)布或者不能發(fā)布的敏感信息,又能以真實的面貌出現在微博上。
3)微博信息傳播的即興化。在新媒體新聞事件發(fā)生之后,注重個人主義,不參與互動和交流的是圍觀的看客,這在網民中占據很大的比例,而推動新媒體新聞事件傳播的,則是有著相似的情感和經驗而大量集結的群眾,他們相互感知,相互呼應,相互認同,共同推動了新聞事件在民眾中的傳播。我們要注意的是,這部分群眾是因為有著相似的情感和經驗而集結,情感在他們傳播新媒體新聞事件的過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大眾自傳播過程中很少看到理性的影子。
4)微博新聞信息零碎龐雜,沒有系統(tǒng)和分類。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乃至網絡新聞,新聞的分類做得比較細致和到位。在傳統(tǒng)的報紙中,新聞會被分為重要新聞和一般新聞。最重要的新聞會放在頭版頭條,而一般新聞可以放在除了頭版之外的其他版。在報紙中,還會對不同類別的新聞設置專版,例如報紙中設置經濟新聞版、娛樂版、體育版等。而新聞門戶網站的首頁會用導航條的方式分列新聞的各個門類網頁中也會用線條來區(qū)分出不同的板塊,把新聞的各個類別分別歸置。但是微博新聞,沒有任何分類,完全是隨機的、隨時的,沒有指向明確的目標受眾。這會造成兩個問題:一個是微博用戶要自己從海量信息中選擇感興趣的信息,耗費大量無用功;另一個是微博信息的傳播強度和力度具有非常,信息卻被熱播。也許一條有價值的信息被忽略,而一條虛假信息卻被熱捧。
5)微博信息多元,容易出現網民面對如此多元的信息莫衷一是、將信將疑的現象。但是微博又因此成為一個真正的意見的自由市場。因為微博的用戶匿名化,不用顧忌現實的利害,各種沖突和對立的意見都能夠在微博平臺上交鋒,利于給網民提供更多的線索和更大的表達空間。
[1]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張國良.新聞媒介傳播與社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G2
A
2096-0360(2016)15-0007-02
付曉敬,廊坊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