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妮妮 原希超
(云南大學文學 院,云南 昆明 650000)
?
皇城相府文化內(nèi)涵解析
宋妮妮原希超
(云南大學文學 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皇城相府作為中國北方第一古城堡,它所展現(xiàn)出的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是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本文從哲學思想、風水文化、文學色彩三個方面來解析皇城相府中的文化內(nèi)涵。
關鍵詞:皇城相府;哲學思想;風水文化;文學色彩
皇城相府作為明清期間官宅的典范,最初為康熙皇帝的老師,著名的文學家、理學家、政治家陳廷敬之宅?;食窍喔r明突顯了集官宦宅邸、廟宇宗祠、紀念性建筑、書院學堂、防御工事為一體的獨特建筑風格。這座古堡不僅反映了濃郁的地域氣息,更呈現(xiàn)出了深奧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滲透下,中國傳統(tǒng)建筑呈現(xiàn)出高度的自然精神境界。儒、道兩教作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中國文人品行和審美意識潛移默化的影響,最終體現(xiàn)于建筑的建造和意境的創(chuàng)作之中。
皇城相府作為中國北方第一古堡,整個建筑龐大而有規(guī)則。從地理位置的選擇,空間的組合與分類,到局部建筑裝飾手法的應用,都可以看出相府所包含的文化底蘊。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說,皇城相府已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主人居住的基本要求,而是成為了主人內(nèi)心深處的一種寄托與撫慰。
(一) 維護傳統(tǒng)禮教制度的工具。
儒家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占據(jù)主導地位,在對天與地的認識上產(chǎn)生了自己的見解??鬃诱J為,人類應該與大自然處于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因此大自然中的事物的性質(zhì)人也同樣具有,這使得后世的文人在大自然中獲得提升自己品德的方法。在儒家思想中,世間萬物都應該處于平和,真正意義上的“樂”是萬物齊“樂”,這是帶有倫理性質(zhì)的。古代社會倫理道德觀念極其嚴重,因此這些思想也會映射到其居住的建筑中。
傳統(tǒng)建筑鮮明地體現(xiàn)了這種規(guī)律,因此,它很自然的成為了維護傳統(tǒng)禮教制度的載體和工具。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一般意義上是封閉性的院落,以廳堂為中心,院落中的正、偏房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這樣子修建院落正好反映了尊卑分明的等級制度,從而達到輿服制度中的“見其服而知其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的相同功效。
皇城相府整體建筑采用明清時期傳統(tǒng)的建筑方式——四合院,這種建筑形式無論在其外形還是其功能上,也都能夠反映出儒家思想中“正”的思想。儒家向來注重人的德行,要求為人剛正不阿,在這座古堡中處處都可以體現(xiàn)這一思想。
皇城相府中的相府院,是作為陳廷敬的宅院而筑,傳統(tǒng)的禮教制度在相府院中展露無遺。與之相連的小姐院,是陳氏閨中小姐及侍女娛樂歇息的地方。在中國古代社會,一直有“男尊女卑”的封建禮制,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女子總是比男子低一等。她們居住的地方往往也比其他的建筑低出許多,小姐院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家仆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也是十分卑微的,因此他們居住的地方必須是簡單質(zhì)樸的地方,這樣子才能顯示出等級制度。管家院就是陳氏家族的家仆的居所,他們在這里進行日常的生活。
(二)回歸自然。
道法自然,使大自然成為人類情感的寄托,追求人與大自然的高度統(tǒng)一。道家文化中的自然觀并不單單指自然自身而已,而是對自然中所蘊含的“道”與“理”的追尋,重視人的內(nèi)心世界的修行。這類內(nèi)隱于心的道家文化,在皇城相府中表現(xiàn)得十分充分。
西山院,是現(xiàn)存的皇城相府中道教氣息最濃重的地方。它原先是用來舉辦“金頂會”的,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初三,附近的居民每人出資數(shù)百文,三年一易。拾級而上,經(jīng)過73級臺階便到達了涼亭,然后再攀登84級臺階便到達了西山院的門口。“73”和“84”代表著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坎坷與磨難,告訴我們只要泰然處之,時刻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我們終將會獲得成功。止園在皇城相府中占地面積最大,它是供陳氏家族游玩歇息的地方。園內(nèi)長亭居多,使人可以隨處駐足停歇,小橋修建于小溪之上,翠竹點綴其旁,假山裝點于其中,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圖畫,這種有別于其他建筑的世外桃源,充分體現(xiàn)出道家所提倡的“回歸自然”的學說。
中國傳統(tǒng)的風水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很長時間的實踐經(jīng)驗中總結出來的,它的形成與發(fā)展也使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加完整。風水學是風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奇特的哲學思想,深刻而嚴密的思維理念運用其中,對建筑產(chǎn)生了極其深刻的作用。
同其他的傳統(tǒng)文化一樣,風水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是一個漫長的進程。從《周易》的出現(xiàn)到魏晉,人們逐漸開始重視陰宅的風水。唐代以后,風水文化與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發(fā)展到了宋代,風水文化變得更加完善。“中國的風水學理論大致可分為兩個派別:一是形勢派,著眼于山川形勝和建筑外部的自然環(huán)境選擇。二是理氣派,注重建筑的方位朝向和布局”。
(一)藏風得水。
形勢派作為風水文化的一個重要派別,它重視建筑的外在選址。作為明清建筑的代表——皇城相府,恰恰成為了中國風水文化在建筑上的映射。
風水學對環(huán)境的要求特別講究,要景色秀美,山水相宜,不僅要適合人的居住,更重要的是要賞心悅目。山和水絕佳的搭配,使人神清氣爽。因此,四面環(huán)山的皇城相府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它的平面圖上,我們不難看出,皇城陳氏家族追求的是一種安居樂業(y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風水理論對選址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清代流傳的風水口訣,“陽宅須教擇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龍來昂秀發(fā),水須為抱作環(huán)形。明堂寬大斯為褔,水口收藏極為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大旺門庭”?;食窍喔挥陉柍侵畺|,它背靠著鳳凰山,前面對著樊河,正面朝著五條山溝,白虎方向來水為壬,青龍方向去水為末,門樓坐卯兼乙,內(nèi)宅坐辰戌正針,是一個“藏風得水”的好地方。
(二)軸線上的龜城。
理氣派作為風水文化的另一派別,它在理論上主要注重建筑的朝向和布局。建筑的朝向關乎著所居住人見陽光的多少,影響著他們的身體狀況。由于中國所處的緯度位置,進而決定了中國的大多數(shù)建筑的朝向均為坐北朝南。整座皇城相府,外城坐北朝南,內(nèi)城坐東朝西,從平面上看,就像一只神龜,輪廓鮮明,錯落有致。所以,皇城相府又有了一個另外的稱呼——龜城,有千秋永固的意思。
風水文化在建筑中的布局方面,一般采用對稱的布局結構?;食窍喔统浞煮w現(xiàn)出了這一點。內(nèi)城平面近似矩形,外城緊靠著內(nèi)城,平面呈方形。御門樓位于外城西南方向,和城門差不多高,遙相呼應,門洞同處一線。外城的院落群,以大學士第為主體,所有院落不同于內(nèi)城坐東朝西的布局,均呈現(xiàn)出坐北朝南的的格局。位于相府院中軸線上的建筑分別是:列儀門、點翰堂、內(nèi)府院。進入相府內(nèi)城,迎面相對的便是陳氏宗祠。這座祠堂處于“斗筑居”的對稱軸上,它將內(nèi)城一分為二。這樣的做法是表達人們對先人的懷念的情感,還希望先人能夠庇佑家族繁盛。宗祠的北部是河山樓,顯示出十足的防御氣勢,據(jù)說該樓的建造與當時社會農(nóng)民暴亂有關。容山公府位于西面,這里誕生了陳家的第一位進士——陳天佑。并排過去的是麒麟院,因該院落中的大部分雕刻上均有麒麟圖樣而得此名。御史府與世德院位于宗祠的南面,彰顯著官宦人家家風氣息。東面分布著的是層層疊起的屯兵洞,是戰(zhàn)時家丁駐守的地方。外城西南方向有一座花園,名為止園。止園中有一座南書院,陳氏子弟讀書的場景仿佛浮現(xiàn)在眼前。清新的環(huán)境氛圍,使得陳氏子弟可以忘我的在書院中誦讀詩經(jīng)。整體來看,內(nèi)城和外城均處于軸線的位置上,這也是古代建筑最常用的布局手段之一。
建筑作為時代的符號,也是一種文化的積累與沉淀,屬于人類的各種文化在建筑身上很明顯地體現(xiàn)了出來?;食窍喔鳛楸狈降谝还疟?,它的主人陳氏家族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九位進士,六位翰林,有作品留世的文人多達幾十位,是典型的翰林門第,宰相家風,被稱之為古代北方第一文化大家族。
(一)和聲以鳴盛。
陳廷敬(1638-1702),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他是清初著名的政治家、理學家、文學家,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也是《康熙字典》總裁官,更是康熙皇帝35年的經(jīng)筵老師,后位居宰相。
據(jù)統(tǒng)計,陳廷敬現(xiàn)存詩歌共2670首。《參野詩選》是已知的最早的詩集,收錄了他21歲至25歲五年的詩歌,但不幸的是這部詩集已佚。陳廷敬的身份決定了他詩歌的風格,整體呈現(xiàn)出“和聲以鳴盛”,其詩歌大多數(shù)都屬于臺閣體。臺閣體始于明朝楊士奇、楊榮、楊溥的詩文創(chuàng)作,但臺閣體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并不高,以三楊為代表的臺閣體,在人們的評價中總是出現(xiàn)“所作詩歌大多都是粉飾太平之作,平庸乏味”,諸如此類充滿貶義的話語,對于大學士陳廷敬的詩歌研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隨著皇城相府旅游熱的興起,人們開始注意起這位宰相的功績。其實,臺閣體作為詩歌的一種文體,注重形式上的雍容典雅,與內(nèi)容無關。
陳廷敬臺閣體詩中有幾首佳作:
賜石榴子恭紀
仙禁云深簇仗低,午朝簾下報班齊。侍臣密列名王右,使者曾過大夏西。安石種栽紅豆蔻,火珠光迸赤玻璃。風霜歷后含苞實,只有丹心老不迷。
這首詩歌表面看來是詠物詩,但實際上則是歌詠皇家的詩歌。詩中用“只有丹心老不迷”來表達對康熙皇帝的赤膽忠心。在《清史稿 陳廷敬傳》中,陳廷敬將《賜石榴子恭紀》交給康熙皇帝,并稱他的作品為“清雅醇厚”之作。
謝恩蒙諭卿是老大人是極其全底人臣感激恭紀二首其一
勅旨已褒因舊學,口宣更許是全人。帝思風勵先多士,天與恩光及老臣。弱本似蓬寧自直,清非如水敢言貧。平生自守冰淵志,一語陽和鑒苦辛。
這首詩作表達了陳廷敬對康熙皇帝的贊美之情,實屬歌功頌德之作,同時也表達出作為皇帝的臣子得到如此殊榮——“老大人”的感恩之情,這是極為合理的。
雖然臺閣體詩歌大都是歌功頌德之作,但是在陳廷敬的作品中不僅僅只有這些而已,他拓寬了臺閣體的詩歌范圍,表現(xiàn)出了作為一個文人應該具備的“達則兼濟天下”的情懷。
(二)悟因樓里的悲情美。
皇城相府里有一座特別的建筑——悟因樓,其主人短暫的一生像是一首悲情的詩歌。它的主人陳靜淵是陳廷敬的孫女,被陳廷敬視為掌上明珠,疼愛有加。陳靜淵出生于陳家這樣有名的書香世家,她自幼才華橫溢,聰穎過人,成年后嫁于與之門當戶對的鳳臺衛(wèi)家。婚后與丈夫衛(wèi)封沛恩愛有加,但這樣幸福的生活僅僅維持了兩年。之后,丈夫不幸患癲癇而亡。陳靜淵無奈回到娘家,其父陳豫朋為了讓女兒恪守婦道,為其專門修建了悟因樓,取“悟卻前因,萬慮皆消”之意,并耐心叮囑她,應該經(jīng)常體恤父親的良苦用心。但是事與愿違,陳靜淵最終因內(nèi)心愁緒無法排遣,郁郁而終,年僅二十三歲,死后卻贏得了“巾幗高士”的美譽。
陳靜淵的人生充滿悲哀之情。因此,在她所留作品之中,處處都能感覺到她內(nèi)心的哀傷。她用自己短暫的一生寫就了屬于自己的華麗的詩篇。她畢生所作存于《悟因樓詩草》,但已遺失。因此,流傳于后世的作品很少,而她的作品現(xiàn)大都存于地方志和詩歌總集之中。
陳靜淵的作品中《圍圃》是一首描寫詩人回家省親的詩歌,詩的開頭表達出了詩人對娘家幼時生活的懷念之情,終于等到回家省親的日子,能夠與朝思暮想的家人團聚,詩人不禁愁眉舒展?;氐绞煜さ募抑?,觀賞著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詩人頓時感覺到自己回到了童年。因此,時光易逝之感又涌現(xiàn)心頭。
送行詩《送表嫂王夫人之馀杭》更是充滿了悲傷的情感。詩人常?;貞浧鹋c表嫂在一起的日子,運用白描的手法,將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盡數(shù)寫出,看似平鋪直敘,實則感情深厚。隨著與表嫂分別時刻的臨近,內(nèi)心無比憂傷寫出了“車馬催人留不得”的詩句。最后又以“可憐南北影分飛”結尾,離別之情更加凝重。
陳靜淵的詩作中有不少是寫有關秋天的作品,諸如《秋日》、《秋感》、《秋日即景》、《秋日感成》等作品。秋天在大多數(shù)的詩人眼中總是充滿了苦楚。對于早年守寡的詩人來說,這樣的季節(jié)悲傷之感尤為嚴重。
陳靜淵詩歌的價值也奠定了她在晚清女詩人中的文學地位,其詩歌語言曉暢,樸實無華在晚清女詩人作品中實屬不可多得的佳作。
皇城相府作為北方第一古堡,其間所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使得這座建筑更加充滿了活力。我們漫步于皇城相府中間,仿佛徜徉于文化的海洋,細細品味其中的文化,會讓我們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更近一步的了解?;食窍喔兴闹袊鴤鹘y(tǒng)哲學思想、中國傳統(tǒng)風水文化以及它的文學色彩,進一步讓我們認識到皇城相府作為中國北方第一古堡的文化特色。
參考文獻
[1]鐘敬文. 民俗學概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余卓群.中國古代風水學:建筑與地理環(huán)境 [M].海南:海南出版社2010
[3]田廣林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鄭文.正道: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粹大全集 [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11
[5][清]姚廷鑾.陽宅集成[M]. 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 2010
[6]莫賽.淺析皇城相府官宅建筑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J].山西建筑,2009(7)
[7]馬甫文.皇城陳氏家族[J]. 文明 , 2013(9)
[8]李正明.試論陳廷敬的臺閣體詩[J].山西大學學報,2008(4)
[9]任麗波.其人哀,其詩悲--論清代女詩人陳靜淵的短暫人生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J]山西大學學報 2007(4)
[10]孫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空間構成的影響[J].濟源:濟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1)
中圖分類號:[J59];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220-02
作者簡介:宋妮妮,原希超.云南大學文學院2015級民俗學專業(yè)。